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APC)、脑钠肽(BNP)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成都市西区医院诊治的28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28天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68例)和死亡组(120例)。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APC和BNP表达水平,用APACHE Ⅱ评分评估各组患者预后,分析两组患者入组后第1天、第4天和第7天APC、BNP和APACHE Ⅱ评分的动态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3项指标联合预测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价值。结果与死亡组患者相比,生存组患者入组后第1天、第4天和第7天BNP水平[(494.62 ± 34.82)pg/ml、(318.42 ± 27.42)pg/ml和(274.61 ± 20.84)pg/ml]和APACHE Ⅱ评分[(24.05 ± 4.82)、(18.62 ± 3.71)和(12.13 ± 2.62)]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但APC水平[(289.34 ± 18.39)ng/ml、(357.64 ± 32.71)ng/ml和(427.25 ± 18.45)ng/ml]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512、35.499、78.552,P均< 0.001)。生存组患者随住院时间延长,其BNP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逐渐降低(F = 24.538、P < 0.001;F = 12.945、P < 0.001),而APC水平则逐渐升高(F = 23.947、P < 0.001)。死亡组患者随住院时间的延长,其BNP水平[(749.14 ± 42.92)pg/ml、(814.62 ± 50.47)pg/ml和(904.25 ± 57.15)pg/ml]与APACHE Ⅱ评分[(28.34 ± 5.17)、(34.51 ± 6.35)和(39.55 ± 7.32)]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5.302、P < 0.001,F = 10.389、P < 0.001);而APC水平[(276.23 ± 21.84)ng/ml、(226.38 ± 28.26)ng/ml和(183.43 ± 33.81)ng/ml]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165、P < 0.001)。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吸烟史[36.90%(62/168) vs. 53.33(64/120)]、慢性呼吸系统病史[(46.43(78/168) vs. 65.83(79/120)]、氧分压[(83.27 ± 6.92)mmHg vs. (76.82 ± 8.65)mmHg]及机械通气方面[35.12(59/168) vs. 52.50(63/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77、P = 0.006,χ2 = 10.630、P = 0.001,t = 9.881、P < 0.001,χ2 = 8.661、P =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OR = 4.627,P < 0.001)、APC(OR = 2.637,P = 0.012)、BNP(OR = 3.325,P = 0.005)和APACHE Ⅱ评分(OR = 4.831,P < 0.001)均为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与APC、BNP或APACHE Ⅱ评分单项指标预测比较,3项指标联合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89.42%、81.61%、84.72%和86.03%)均显著升高。结论APC、BNP和APACHE Ⅱ评分在老年重症肺炎疾病转归中变化明显,为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项指标联合可显著提高其预后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观察不同因素作用下气囊压力的动态变化;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并指导防渗漏发生。方法(1)使用压力传感器连接气囊和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气囊压力的波形变化,并观察呼吸、吸痰、咳嗽、上调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等情况下气囊压力的变化。(2)将不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模拟气管(注射器)内,气囊注气至压力为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注入含有亚甲基蓝的0.9%NaCl稀释液模拟气囊上分泌物,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指导气囊防渗漏的发生。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随呼吸呈现周期性变化,与平静呼吸时气囊压力相比,吸痰、咳嗽时气囊压力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5±2.72)mmHg vs(20.32±2.08)mmHg,t=0.14,P<0.01;(28.68±2.93)mmHg vs (20.32±2.08)mmHg,t=0.03,P<0.01;1 mmHg=0.133 kPa];PEEP增加2 cmH2O以上时,气囊压力升高至(24.12±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P<0.01);气囊压力不足时,压力波形呈一直线。体外渗漏模拟试验显示,与7号气管导管相比,8号气管导管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大气囊渗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小时,气囊上方分泌物沿气囊与气管间隙呈袖套状渗漏。气管导管呈30°~45°倾斜位时,需注意气囊上导管外壁引流管口水平面以下分泌物潴留及渗漏。结论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动态变化,需个体化设置并动态监测、实时调整气囊压力。选择与气管相匹配的气管导管型号可降低气囊渗漏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用随机法选择我院在 2019 年 10 月~ 2020 年 10 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断模式下的 诊断结果。结果: 对比两种诊断模式下的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短阵室上速、早搏二/三联的检出率,观察组显著 高于常规组,
简介:摘要:目的: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7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 80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全部患者都采取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对这 2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 80例患者中出现心肌缺血阳性例数为 53例,检出率 66.25%( 53/80),通过动态心电图检出为 69例,检出率 86.25%( 42/50),后者比前者显著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 /三联 、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二 /三联、 室性早搏成对等夫人检出率同常规心电图检出率相比较而言更为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但二者在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对比差异并不显著( P> 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选择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效果明显要比常规心电图检查方式的效果好,动态心电图检查方式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所以次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特点、优势及动态血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总结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住院且完成ABPM的肾脏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随机血压、ABPM指标,比较其在不同临床分组中的情况。结果1.在170例患儿中,随机血压升高69例(40.6%);动态高血压患儿54例(31.8%),其中43例(25.3%)符合严重的动态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患儿17例(10.0%);隐匿性动态性高血压患儿41例(24.1%);139例(81.8%)昼夜血压节律紊乱。2.结合ABPM,发现血压异常患儿163例(95.9%),较随机血压检测出的比例(69例,40.6%)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176,P<0.001);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的40例患儿中,结合ABPM发现38例(95.0%)存在血压异常,显著高于随机血压的检测(17例,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8,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3个月、肥胖和肾病水平蛋白尿是出现动态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以上指标的比值比分别为5.345、3.530和6.560。肾功能异常患儿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比例(89.7%,52/58例)较肾功能正常患儿(75.9%,85/112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31)。结论肾脏疾病患儿高血压常见,ABPM可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识别出白大衣高血压。肾病水平蛋白尿和肥胖是肾脏疾病患儿出现动态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肾功能异常和夜间血压节律紊乱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了解海军飞行员的动态视力(KVA)情况,为客观评价海军飞行员的视力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S-3型KVA仪,视标运动速度为30 km/h,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的190名海军飞行员进行单、双眼的KVA检测;采用"卡片法"检测海军飞行员主视眼情况。结果所有受检飞行员静态视力均≥1.0,6.05%的单眼和4.74%的双眼KVA<1.0。不同年龄组海军飞行员的双眼(P=0.07)和单眼(P=0.16)K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0名海军飞行员的左眼KVA略高于右眼(P=0.168),主视眼KVA略低于非主视眼(P=0.28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眼KVA明显低于双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海军飞行员招飞体检和健康鉴定等体格检查工作中,除静态视力外,还应当开展KVA检测。受检海军飞行员的年龄对KVA无明显影响;单眼KVA明显低于双眼,左、右眼KVA水平均衡,且在KVA检测过程中未体现出主视眼优势。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详细探讨了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实际临床价值。 方法 使用动态心电图,直接的将进入到本医院内部治疗的共 100例冠心病患者 ST 段下移阵次数、诊断时是否出现明显症状以及发作时间规律和发作前后患者心率变化状况进行记录,而判断动态心电图的实际临床价值。 结果 患者一共有 336阵次 出现了缺血性 ST 段下移,而无症状患者发作次数一共为 246阵次,有症状患者发作为 90 阵次 ,其中无症状性患者心肌缺血维持时间为每分钟 5.8次,而有症状性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为每分钟 26.2次,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动态心电图指的就是在临床之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之一,该方法良好的干预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有重要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指标,寻找不同时间点的脓毒症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初步揭示脓毒症大鼠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将15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6只)和脓毒症组(C组,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组只游离盲肠,不予以结扎和穿孔。造模后2、6、12 h通过眼眶采血收集血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浆代谢组学,利用NIST数据库和Feihn代谢组学数据库的标准离子片段谱库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4.0网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式识别各代谢物的变化,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P<0.05、变化倍数(fold change)>1.5、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 VIP)>1.5],并进一步通过KEGG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PCA和PLS-DA模式识别结果显示,各个时间点的C组和S组代谢物之间表现出聚类型分布,不同时间点的C组代谢物之间也呈现聚类型分布。2、6、12 h时点S组与C组之间分别检测出14个、25个和21个差异代谢物。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6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1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半乳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以及维生素B6代谢。结论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物水平呈现显著性的动态差异,血浆差异代谢物的改变可能参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磷酸西格列汀+阿卡波糖,研究组患者口服磷酸西格列汀+格列美脲,持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2 h PG)、平均血糖波动(MAGE)]、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3-硝基酪氨酸(3-NT)、C- 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BG、HbA1c、2 h PG、MAGE、3-NT、CRP、HOMA-IR、HOMA-β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HbA1c、2 h PG、MAGE、3-NT、CRP、HOMA-I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HOMA-β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研究组FBG、HbA1c、2 h PG、MAG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OMA-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3/48),研究组为10.42%(5/48),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T2DM效果确切,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血糖波动幅度。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无症状心肌缺血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 60 例患者,均是于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3 月在我院中接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患者,随意分两组,其中包含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前者有 30 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后者有 30 例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 。 结果 两组诊断符合率差异较大,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比较, 动态心电图诊断组 的误诊人数与 漏诊人数更少 , 符合人数更多,符合率更高 ,由表 1信息 可知,两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有显著不同,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组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的检出率更高,从表 2信息可知,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更大,相比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患者诊断符合率、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更高,为高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 CT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 100 例早期肺癌患者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时间开始于 2018 年 11月,结束于 2019年 11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其中 50 例患者纳入对比组,接受胸部 X片诊断;另外 50 例患者纳入实验组,使用 16排螺旋 CT诊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并进行 CT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96.0 %,对比组的诊断准确率 72.0 %,两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 P<0.05)。进一步进行 CT影像学分析,根据观察,实验组中,病灶位于左肺 23例,右肺 27例,孤立结节影 26例,不规则片状影 24例;病灶结构:空泡征 11例,细支气管征 12例,毛玻璃病灶 8例,病灶内有空洞 10例,病灶有钙化 9例,根据 CT增强扫描的结果,实验组 50 例患者中, CT值呈现均匀强化的情况,增强值最高可达 40 HU。结论:运用 CT的增强动态扫描来对早期的肺癌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可以大幅度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可以在临床应用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应用 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9月 -2019年 9月 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房 接收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以及我院体检中心 血压正常的体检者(对照组)各70例,均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常规方式血压监测,对两组采用不同监测方式 监测 24h血压和脉压监测值,以及白天和夜间的血压和脉压监测值分别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在不同监测方式下,24h血压监测值以及白天和夜间血压平均监测值均存在明显性差别( P< 0.05),对照组则均无明显性的差别( P> 0.05)。 结论:24h 动态血压监测 可以对血压进行更准确的监测,有利于改善临床高血压诊治效果,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率,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