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受有文学情怀父亲的影响,她自小喜爱读书和写作;南方漂泊的日子,她先后做过流水线工人、打字员等各种工作,她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心声,写下多篇散文和小说;她曾独自带着幼小的女儿艰难地生活,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记录下母女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感人肺腑的《清秋笔记》;她善于学习,勤于书写,多年来一直坚持创作,在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一百多万字文学作品,曾获得鲲鹏文学奖、深圳十大佳著非虚构类等多个奖项;凭着坚持和自强不息的韧劲儿,实现了从流水线女工到二级作家的华丽转身,并在街道从事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迎来创作、事业上的双丰收。她有一个极具诗情画意的名字:唐诗。
简介:摘要总结了张积家教授关于民族文字和民族亲属词方面的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归纳,进一步讨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简介:春秋齐器轮铸、鲍子鼎有“肇”即“靶”字,读为“鲍”;西周春秋金文襄有不少“甸”字,用为“宝”、“庖”等。春秋齐器齐鲍氏钟的器主名“箪”,一般认为即“颦”字异体,亦当读为“鲍”。甲骨金文襄的“昀”、“陷”等字据此被释为“陶”。“陶”在战国楚简中仍见使用,或可读为“覆”。这些现象似与《说文》分析“甸”字“包省声”相合。然而仔细分析字形,可知“甸”字“从人持缶”,当是“作陶器”或“所作之陶器”的表意初文;古文字中读“宝”、“庖”、“鲍”等音之“甸”、“挛”,实由“昀”之简体加注“缶”声而成,“陷”、“陶”疑是“覆蔽”或“埋伏”之“覆”的表意初文。“甸”、“陶”与“陷”、“陷”本是毫无关系的两系字,只是在春秋战国的某系文字(如齐文字)中,“甸”的变体与“陶”之简体加注“缶”声作“窑”者,形近而混。由此可以纠正过去对“甸”等字形音义方面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