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性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中的作用。方法:对120例吉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展开研究,患者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行传统助产护理;观察组60例,联合应用预警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母婴结局、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和负面情绪,另对患者满意程度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出现不良母婴结局的概率为5.00%,低于对照组,满意程度得分为(88.70±5.32)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护理前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3.12±0.54)分,焦虑情绪(51.24±2.78)分,抑郁情绪(52.72±3.14)分,低于对照组,存在数据差异(P<0.05)。结论:予以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预警性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缓解疼痛感和负面情绪作用明显,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预警性护理干预 剖宫产 再次妊娠 母婴结局 负面情绪 满意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11月收治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11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剖宫产。结果:首选阴道分娩的实验组产后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母婴结局上述指标对比差异较大,实验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大,两组对比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产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患者选择阴道分娩依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选择阴道分娩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并发症,促进母婴结局,因此需要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前做好充分的产前检查,了解产妇分娩的适应症,检测产妇的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

  • 标签: 剖宫产后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阴道分娩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易损期自我管理能力及再入院率的影响,为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东莞市石排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经治疗后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调研和评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整体社会支持评分为(54.31±7.27)分,其中低水平组48例(53.3%)、中等水平组22例(24.4%)、高水平组20例(22.2%)。高水平组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明显高于中等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均P<0.05);高水平组出院后3个月再入院率为41.67%(20/48),中等水平组为22.73%(5/22),低水平组为10.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2,P=0.02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r=0.314,P=0.032),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出院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呈负相关(r=-0.714,P=0.037),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出院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呈负相关(r=-0.829,P=0.026)。结论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易损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降低再入院率,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社会支持 心力衰竭易损期 自我管理 再入院率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经急诊途径入院的住院患者基本情况及疾病谱分布特征,为今后该院急诊管理和质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该院病案首页统计系统,调取2017-2019年患者相关信息,导出其中经急诊途径入院患者的病案首页相关数据。运用spss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基本情况及疾病谱等相关特征。结果:三年内经急诊途径入院患者共8552人次,约占住院患者的13.4%,且急诊入院比例逐年略微下降。收治经急诊入院患者较多的前六个科室分别是:脑病科、心血管科、肿瘤科、呼吸科和外科。其中恶性肿瘤支持或维持治疗类的患者逐年上升,肺部感染和脑梗死患者逐年略微下降,心梗患者这三年比例先略有下降,之后略有升高,但变动不是很大,和外科一样基本维持稳定的比例。结论 经急诊入院患者不是该院住院患者的主要病人来源,经急诊收入院的科室较为集中。通过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真实、客观的优势,为今后加强急诊质控和管理奠定了。

  • 标签: [] 病案首页 急诊入院 疾病谱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48 h内血清甘油三酯(STAG)水平对急性胰腺炎(AP)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AP的住院患者1 006例。根据入院48 h内STAG水平将AP患者分为正常至轻度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组(STAG<2.3 mmol/L,877例)、中度HTG组(STAG为2.3~<8.5 mmol/L,82例)和重度HTG组(STAG≥8.5 mmol/L,47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AP局部并发症[包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坏死、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急性坏死性积聚(ANC)和AP相关胃肠道异常改变]的发生率;采用改良磁共振严重指数(M-MRSI)对AP并发症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AG水平与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POF)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至轻度、中度HTG组比较,重度HTG组患者年龄最低[52岁(19~82岁)、47岁(21~62岁)比35岁(18~43岁)],男性患者比例最高[46.3%(406/877)、64.6%(53/82)比85.1%(4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43、2.841, χ2=26.912、6.224;P均<0.017);重度HTG组体重指数≥30 kg/m2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至轻度HTG组[38.3%(18/47)比20.2%(177/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2,P=0.003);中、重度HTG组既往糖尿病史和重度饮酒患者比例均高于正常至轻度HTG组[31.7%(26/82)、29.8%(14/47)比15.4%(135/877),37.8%(31/82)、46.8%(22/47)比9.6%(84/8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6、6.833、56.613、60.844,P均<0.017)。与正常至轻度、中度HTG组比较,重度HTG组胰腺坏死和APFC发生率,以及M-MRSI评分均最高[分别为8.2%(72/877)、15.9%(13/82)比38.3%(18/47),17.8%(156/877)、36.6%(30/82)比59.6%(28/47),2分(0~10分)、3分(0~10分)比5分(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936、8.244、48.842、6.381,Z=2.711、3.049;P均<0.017);中、重度HTG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ANC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至轻度HTG组[28.0%(23/82)、48.9%(23/47)比13.3%(117/877),26.8%(22/82)、42.6%(20/47)比13.3%(117/8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1、43.965、11.008、30.144,P均<0.017);重度HTG组POF发生率高于正常至轻度、中度HTG组[46.8%(22/47)比14.8%(130/877)、24.4%(2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205、6.838,P均<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比值比=1.84,95%可信区间1.26~3.03)、体重指数≥30 kg/m2 (比值比=2.41,95%可信区间1.61~3.77)、饮酒(比值比=3.81,95%可信区间2.09~5.47)、中度HTG(比值比=1.89,95%可信区间1.78~5.23)和重度HTG(比值比=3.65,95%可信区间1.98~6.49)是POF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STAG水平与AP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中度和重度HTG(STAG≥2.3 mmol/L)与POF风险独立相关。

  • 标签: 胰腺炎 高甘油三酯血症 并发症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 DNT)延迟与静脉溶栓后短期功能转归的相关性以及DNT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数据库中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延迟定义为DNT>中位数。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短期功能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单变量分析评估DNT延迟与短期功能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NT延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DNT为40 min,36例(35.3%)患者存在DNT延迟,27例(26.5%)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存在DNT延迟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良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对32.0%;χ2=1.346,P=0.25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与DNT延迟存在显著独立负相关联系(优势比0.359,95%置信区间0.137~0.939;P=0.037)。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延迟与转归无关。未合并高血压可能是DNT延迟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8月15日发表的有关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81 63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1.5%(95%CI 9.9%~13%);心脏并发症24.0%(95%CI 10.7%~45.7%),感染18.7%(95%CI 13.7%~25.3%),呼吸道并发症18.0%(95%CI 10.7%~27.5%),胸腔积液11.5%(95%CI 8.3%~16.7%),胃肠道并发症12.3%(95%CI 8.3%~17.4%)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传综合征(OR=1.25,95%CI 1.18~1.33,P<0.05)、术后住院时间>14 d (OR=1.62,95%CI 1.05~2.50,P<0.05)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较高,心脏并发症、感染、呼吸道并发症、胸腔积液、胃肠道并发症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遗传综合征、术后住院时间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30天非计划再入院 Meta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8月15日发表的有关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81 63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1.5%(95%CI 9.9%~13%);心脏并发症24.0%(95%CI 10.7%~45.7%),感染18.7%(95%CI 13.7%~25.3%),呼吸道并发症18.0%(95%CI 10.7%~27.5%),胸腔积液11.5%(95%CI 8.3%~16.7%),胃肠道并发症12.3%(95%CI 8.3%~17.4%)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传综合征(OR=1.25,95%CI 1.18~1.33,P<0.05)、术后住院时间>14 d (OR=1.62,95%CI 1.05~2.50,P<0.05)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心脏手术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较高,心脏并发症、感染、呼吸道并发症、胸腔积液、胃肠道并发症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遗传综合征、术后住院时间是患儿30 d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30天非计划再入院 Meta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探讨腹腔镜再次肝切除(LRH)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效果。回顾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LRH的rHCC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2岁。同侧复发7例,对侧复发2例,双侧复发1例。再次切除解剖性肝切除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5例。再次切除术中应用荧光腹腔镜显影4例。手术时间(163.3±86.7)min,术中出血量(288.0±229.3)ml,术后住院时间2~32 d,中位数为7 d。肛门排气时间为(3.1±1.4)d。1例术后出现结肠瘘,经积极处理后治愈出院。初步研究显示LRH治疗rHCC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首次及再次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湖北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1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1例,女10例;32例为首次手术,即因UPJO首次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作为首次手术组;9例为再次手术,即首次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后复发UPJO再次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组。首次手术组患儿中,男24例,女8例,年龄为(1.23±1.14)岁,患侧为左侧20例,右侧12例。再次手术组患儿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1.98±1.61)岁,患侧为左侧7例,右侧2例。收集患儿的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包括手术总时间、游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时间及吻合时间)。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结果再次手术组与首次手术组的手术时间相比为(187.7±25.5)min比(143.2±25.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手术组分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时间与首次手术组相比为(52.2±21.0)min比(28.0±14.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吻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首次手术组患儿中转开放手术。两组均有1例术中并发症,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发生,两组患儿共4例于术后出现并发症,首次手术组中2例泌尿系感染,1例吻合口漏,再次手术组中1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首次手术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 d,再次手术组为8 d;首次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3.8%(30/32),再次手术组8例成功。再次手术组的患儿中,1例于术前行肾造瘘,2例留置双J管扩张;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的时间范围为2个月至2年。结论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是治疗小儿UPJO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对再次手术的患儿,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腹腔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再次手术 肾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心脏手术遗漏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的原因,总结二次矫治手术的诊治策略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及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需再次行心脏外科手术矫治PAPVC的患者临床资料,归纳该组患者术前、术中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1~49岁,中位年龄4.5岁。首次心脏手术中,3例术前确诊PAPVC,术后仍然存在;1例术前诊断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遗留PAPVC;其余14例术前术中均漏诊。首次手术后,患者多无明显症状(11/18),11例均因术后心脏杂音或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发现PAPVC。二次手术中,Bordy分型A型4例,B型10例,C型2例,无D型,混合型2例,TTE对其诊断准确率为50.0%,而CT血管造影(CTA)准确率达92.9%。二次手术后无死亡病例,4例患者出现肺静脉闭塞、心包积液及吻合口狭窄等不同并发症。结论术前未明确患者心脏结构畸形以及术中未仔细探查是造成PAPVC漏诊的主要原因,TTE诊断PAPVC简便易行,联合CTA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肺静脉异位引流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性护理对糖尿病足再次感染伤口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66例,基于患者治疗期间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将患者归入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3例。其中,常规组: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性护理。比较在不同措施应用下,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糖尿病足再次感染的发生率,来对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发挥的作用展开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针对性护理的应用下,分析两组满意度指标,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统计值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纳入104例患者,时间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不同护理服务分两组(每组52例),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信息-动机-行为护理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二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ESCA、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护理方式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二次入院 信息-动机-行为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史者再次妊娠时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2次分娩,且前次妊娠合并GDM的孕妇。收集研究对象2次妊娠的一般资料,以及早孕期空腹血糖、孕24~28周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等临床资料。分析有GDM史者再次妊娠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SNK-q法或LSD-t法、卡方检验等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拟合模型。采用coldiag2命令进行变量共线性分析。结果(1)共455例符合条件,纳入研究。按再次妊娠时早孕期空腹血糖和75 g OGTT的结果分为OGTT正常组240例、GDM组189例和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组26例。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47.2%(215/455)。(2)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时孕前体重、剖宫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前次妊娠[(55.6±8.5)与(53.3±7.9)kg,t=-4.059;47.9%(218/455)与33.0%(150/455),χ2=20.481;(3 177±463)与(3 114±460)g,t=-2.044];孕期增重和分娩孕周小于前次妊娠[(11.2±4.2)与(12.5±4.4)kg,t=4.435;(38.6±1.3)与(38.8±1.3)周,t=2.288;P值均<0.05]。(3)再次妊娠时,PGDM组孕妇OGTT服糖后2 h血糖大于前次妊娠[(11.4±1.1)与(9.9±1.7)mmol/L,t=-3.299,P=0.002]。(4)PGDM组孕妇再次妊娠的早孕期空腹血糖明显高于GDM组,GDM组又高于OGTT正常组[4.6 mmol/L(4.2~7.6 mmol/L)、4.3 mmol/L(4.0~4.6 mmol/L)与4.1 mmol/L(3.8~4.4 mmol/L),χ2=34.498,P<0.001]。PGDM组孕妇产后体重滞留小于OGTT正常组,OGTT正常组又小于GDM组[(1.2±3.9)、(1.6±3.9)与(2.6±4.9)kg,F=3.086,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体重滞留、前次妊娠75 g OGTT服糖后1 h和2 h血糖是有GDM史者再次妊娠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后体重滞留:OR=1.054,95%CI:1.005~1.106;服糖后1 h血糖:OR=1.284,95%CI:1.087~1.516;2 h血糖:OR=1.272,95%CI:1.071~1.511)。结论有GDM史者再次妊娠时,糖代谢异常可能与前次妊娠OGTT服糖后血糖和产后体重滞留等因素有关。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妊娠 葡糖耐量试验 葡糖耐受不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怀,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乏家庭的有效监管

  • 标签: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心理状态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孕妇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及分娩结局。结果:两组孕妇经过护理后,心理情绪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相对于对照组孕妇,观察组孕妇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明显评分更低,组间与组内两两对比,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分娩后出血量更少,新生儿评分更高,且剖宫产率较低,组间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护理中,应用预警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孕妇心理情绪,为后期分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改善分娩结局,更好的保障了孕妇及新生儿生命质量。

  • 标签: 预警性护理 剖宫产 妊娠 心理状态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精神科新入院期患者中护理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从本院精神科(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抽取50例新入院期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临床资料,以患者是否应用护理风险评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两组,即25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基于此,25例实验组患者增加护理风险评估,对比两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护理质量相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相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精神科新入院期患者的护理中,采用护理风险评估,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又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科 新入院期 护理风险评估 护理质量 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均较高(上下颌乳尖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2和6,上下颌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6和12),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以再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9和5)。治疗后再次患龋牙面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磨牙邻面(37)、乳磨牙面(28)、乳尖牙邻面(13)、乳磨牙颊舌面(12)、乳前牙唇舌面(10)、乳尖牙唇舌面(8)和乳前牙邻面(5)。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和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在治疗后保持无龋和再次患龋的两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和口腔保健习惯方面,治疗后7和13个月随访时患龋组甜食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结论2~4岁S-ECC患儿全身麻醉下治疗后有较高的再患龋风险,定期复查维护十分必要;复查中应着重预防和治疗乳磨牙新发和继发龋坏,以及乳前牙继发龋坏;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是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重要风险因素。

  • 标签: 龋齿 重度低龄儿童龋 麻醉,全身 患龋风险 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