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约翰·杜威作为哲学家,他是“偏爱”教育的;作为教育家,他又是有浓厚的哲学兴趣和深厚的哲学基础的;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哲学家。当代教育哲学无疑应以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鉴,不仅应把教育与哲学相联系,更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不断批判和反思教育生活并使之不断得到创新。

  • 标签: 杜威 教育哲学 现实意义
  • 简介:<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1873—1929)是一位重要的人物.戊戌变法时期,他追随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进行变法维新,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达三十年之久,影响很大.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资产阶级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他都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并且是最早把“社会主义”一词和马克思的名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一个人.但由于他从小受的是儒家经典的教育,佛教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而他在向西方寻找真理

  • 标签: 梁启超 文集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思想 英雄人物 资产阶级
  • 简介:荀子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他批判性地继承了“孔孟学说”,且对其他诸子百家也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于荀子思想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荀子以人性理论为基础,以此来阐释他的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而这些思想最后又都统归其政治学说,都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都是为其更庞大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理论目标所服务的。

  • 标签: 荀子 人性 政治
  • 简介:叶适--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是丰富的、弥足珍贵的.他认为构成自然界的主要物质形态是五行和八卦所标志的各种物质,而气则是造化之根本.他又指出,世界的生成变化都是由于事物中有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济物之两'与'明道之一'紧密联系.在认识论上,与程朱之即物穷理及陆九渊之反省本心观点完全对立,肯定人类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亦区分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及认识真假的标准.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上,叶适哲学的事功价值观则愈加彰显.

  • 标签: 叶适 唯物自然观 事功价值观 哲学思想 本体论世界观
  • 简介:摘要如果说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是天幕中浩瀚的星辰,那么庄子及其思想可谓是其中一颗闪着奇异光芒的星子。庄子于乱世中还能不被权、名、物所累,可见其无为、无用、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妙之处。而这样深邃的思想也对后来的一些文人绝俗、旷达的品质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

  • 标签: 庄子 哲学思想 无用 无为 天人合一
  • 简介:《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是穆斯林的行为准绳。本文从《古兰经》的哲学思想出发探讨它所蕴含的一神论与两世观的宗教信仰观、历史发展观、伦理道德观和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以及其对穆斯林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广泛影响。《古兰经》哲理丰富,劝善止恶,它对统一穆斯林民众的信仰,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伊斯兰教 一神论 历史观 行为准则
  • 简介:在刘伯承的军事理论中,凝结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精华。只要系统地研究他的军事理论,就能清楚地看到他不论是用兵或论兵,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他不愧是一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军事谋略和作战指挥的典范,是一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军事理论家和实战指挥家。

  • 标签: 军事理论 军事哲学 作战指挥 战场情况 从实际出发 人民群众
  • 简介: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清代中兴名臣之一。他显赫人生功绩的取得,就其思想原因来说,要归结到他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思想

  • 标签: 哲学思想 曾国藩 中庸 清朝时期 为人处世 军事家
  • 简介:摘要:李大钊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解放者,他出生于动乱的十九世纪末期,成长于新旧更替的二十世纪初,他首先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塾教育,又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之后学习新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接触欧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李大钊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石,又主动学习新学,同时为求中国新生道路而接受的欧洲革命精神,因此对李大钊思想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李大钊在早期其哲学思想的发展。

  • 标签: 李大钊 民彝 青春哲学 传统文化
  • 简介:冯桂芬(1809年—1874年),苏州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先二十年(1840年)30岁那年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为官三年,不久就辞官回乡,致力于著书立说。王韬(1829年—1897年),苏州吴县角直人,原名利宾,字共卿,号仲弢,又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18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在参加更高一级的金陵闱试中却落第了。从此他无意于仕途,回乡专做学问,并设馆教书。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望世界的第一人。在林则徐1832年在苏州任江苏巡抚期间,冯桂

  • 标签: 王韬 桂芬 江苏巡抚 翰林院编修 仲弢 近代中国
  • 简介:独坐李贽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李贽(1527—1602)在世俗生涯的主动割舍与精神的自我放逐中,度过了大半生时光。我们虽然无法肯定这首《独坐》诗具体作于何时何地,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首诗表达了李贽在自我放逐的精神之旅中无法祛除的落寞情怀,以及其中不可缺少的苦闷和萧

  • 标签: 思想家 自我放逐 李贽 精神之旅 落花 暖风
  • 简介: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的主题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西思想、文论家关于文学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世界中心论、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四大类,每一类中又有许多不同学说,但只是从某一视角就某一视点进行了界定.文学本质的全方位界定应该遵循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对包括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在内的文学进行整体观照.

  • 标签: 文学本质论 世界中心论 作家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 读者中心论 中国
  • 简介:中西之间不仅存在着政治和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其背后也有双方民意的误解、冲撞和博弈等现象.这提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究竟如何看待和应对随着中国崛起而带来的中西双方心理秩序的调适?应该有机构或人士以民间或半政府的方式在中西双方物色一流的思想,然后组建固定、长期的中西方思想对话平台;重要的是须重视媒体,通过媒体将思想的对话延伸、扩展到双方民间,形成长期效应.若能从现在起就重视这一工作,假以时日,不但可减缓因中国崛起而带来的东西方摩擦,而且还能藉由中西方思想对话提升双方认知和共同智慧,使中国崛起成为向人类精神宝库提供贡献的重要契机.

  • 标签: 对话平台 思想家 东西方 秩序 心理 中国崛起
  • 简介: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侦探小说,因为作者并没有煞有介事地拎着一点悬念的线索,故意吊读者的胃口。她只是饶有兴味地讲了一个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被誉为“小思想”的男孩达尼尔,为了把连连发生的失窃案弄个水落石出,为了尽快地将他的好朋友从冤辱的重重围困中解救出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 标签: 思想家 伙伴 侦探小说 失窃案
  • 简介:毛泽东同志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从19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际帝国主义先后入侵中国,使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崇洋媚外的满清政府勾结国际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为了

  • 标签: 罗布桑却丹 满清政府 救国救民 蒙古地区 蒙古民族 进步思想家
  • 简介:曾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教育家、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在儒家学派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地位,而且在思想领域也有重大的建树。他的修身思想、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闪烁着光辉。

  • 标签: 思想家 孔子 曾子 思孟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学派
  • 简介:今年5月5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创始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所创立的一整套理论和学说深刻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力。本期,我们精编了这篇文章章,供大家学习回顾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类解放事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解放事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 俄国农村公社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荣登榜首。任何思想都是自己时代的产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当然离不开19世纪欧洲的经济条件、科技成就和思想土壤,但是马克思能够抓住时代机遇、取得远远超越同代人的思想成就,这就离不开他个人独特的理论研究风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思想家 英国广播公司 20世纪 评选活动 经济条件
  • 简介:国内第一个针对家长群体开展的科学素质调查报告披露,67.8%的家长认为,科学家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职业,其次是教师和医生。(见《南方网》,作者:邝子谦)

  • 标签: 社会发展 思想家 科学素质 社会贡献 科学家 家长
  • 简介:儒家礼法合一论的真义是对“善法”的追求,对“恶法”的否定,因为善法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恶法则是反人道的。墨家强调“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其真实的意思是不道德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与儒家的礼法合一论有相似之处,法家主张“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从而否定了法律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根据,今天,我们在立法中贯彻道德的法律化取向需要谨慎从事:一是注意把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合乎社会潮流的道德予以法律化,不能把落伍于时代的道德法律化,二是切忌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必须认识到,应该法律化的道德只是“底线道德”,而高层次的道德是不宜法律化的,否则就是强人所难。

  • 标签: 中国思想家 道德 法律 "礼法合一" 善法 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