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和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24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病例痊愈10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结论重症药疹病情复杂,早期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并加强皮肤黏膜损害的处理有利于控制病情;临床医生在诊疗中应谨慎用药,尽可能避免重症药疹的发生。

  • 标签: 重症药疹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为临床药疹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0例患者中重症患者16例(10%),轻症患者144例(90%),重症组和轻症组在年龄、潜伏期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药疹发生率最高为抗癫痫类药物(37.50%),轻症组药疹发生率最高为抗菌类药物(47.22%)。结论药疹的致病因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应早期识别并妥善处理,从而加强药疹的预防。

  • 标签: 药疹 致敏药物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7例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本组病例随机采用滑动式鹅头钉(DHS)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采用滑动式鹅头钉(DHS)136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171例。结果283例患者获得随访,Harris评分DHS组从术前平均(13.52±3.0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3.54±2.15)分;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结论内固定手术对股骨颈骨折有良好的疗效,多针内固定和带肌蒂骨瓣移植加内固定效果较好。

  • 标签: 不同内固定手术 不稳定型股骨颈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骨盆后环垂直不稳定型损伤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C1.1型4例,C1.2型6例,C1.3型7例,C2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环椎旁肌入路行S1-髂骨椎弓根钉+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前环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Infix或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共置入S1-髂骨椎弓根钉系统20对,骶髂关节螺钉37枚。本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2cm(5.5~7.6em),手术时间平均为98min(89~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95mL(110~32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20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2.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弓根钉及骶髂关节螺钉断裂、松动及脱出。结论微创骶髂三角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效果佳,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2组:DHS组(36例)和PFNA组(31例)。DHS组行DHS内固定术治疗,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髋内翻畸形、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发生的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DH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0±10.O)min比(40.0±10.0)min、(100.0±50.O)mL比(150.0±50.O)mL,均P〉O.051,PFNA组髋内翻畸形、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DHS组(3.2%比11.1%、3.2%比13.9%,均P〈O.05)。PFN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90.3%比72.2%,P〈O.05)。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稳定型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 简介:报道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所致的婴儿固定孢子丝菌病。患儿女,3个月,因左眼下内侧皮损2个月就诊,皮损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真菌培养阳性,镜下可见典型的套袖样菌丝。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该菌株的菌丝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5μg/mL和0.5μg/mL;对该菌株的酵母相的MIC值分别为0.25μg/mL和0.5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32.5mg/d治疗10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球形孢子丝菌所致固定孢子丝菌病,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 标签: 婴儿 孢子丝菌病 球形孢子丝菌 特比萘芬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成药所致的药疹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回顾性地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共58例因中成药所致需要就诊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由中成药引发的药疹病例逐年在增加,皮疹表现最常见的类型是荨麻疹,本组实验中有32例患者出现荨麻疹,其中女性28例,男性4例,经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注射剂引起药疹38例(65.51%),口服制剂引起药疹16例(27.58%)、外用制剂引起药疹4例(6.89%),注射剂的比例显著大于口服用药以及外用制剂引起的比例,具有差异性(P﹤0.05),单一用药引起31例(53.45%),中成药联合引起12例(20.69%),中药与西药联合作用引起的15例(25.86%),其中单一用药引起药疹的比例显著大于中成药联合引起及中西药联合引起的患者。结论中成药所致的药疹通常与患者的性别、药物过敏史、原患疾病以及用药的种类、给药的途径、药物的剂型以及联合用药等有关,因此对于中成药引致的药疹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及对中成药合理地使用是减少药疹发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中成药 药疹 临床分析
  • 简介: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的人群也不断增多,动物致伤后接种狂犬疫苗的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1年8月28日上午中心门诊诊治犬伤患者1例,因打第4针狂犬疫苗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现将护理经验简介如下。

  • 标签: 注射狂犬疫苗 护理经验 接种狂犬疫苗 药疹 全身过敏反应 动物致伤
  • 简介:1例28岁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服用泼尼松、羟氯喹、来氟米特、碳酸钙D3及塞来昔布后1个月出现全身瘙痒、颜面水肿及泛发性荨麻疹型皮疹,停用所有药物并给予甲泼尼龙、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2周,皮疹完全消退。但再次服用羟氯喹1周后又出现全身瘙痒,停药后症状消失。此后再次给予来氟米特、骨化三醇及碳酸钙D3口服,患者未再出现皮疹。

  • 标签: 羟氯喹 药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67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9年,发热2天,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天,于1999年4月18日入院。查体:体温38.6℃,血压140/90mmHg(19/12kPa);神志清,失语,全身皮肤粘膜无异常,咽充血,双肺底闻及湿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Ⅱ级,头颅CT示脑梗塞(左)、陈旧性脑梗塞(右)。入院诊断:多发性脑梗塞、肺内感染。入院后给予环丙沙星、β-七叶皂苷钠15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治疗5天后病人体温降至正常。用药第7天全部液体输完后约半小时,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皮肤潮红、搔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 药疹 药物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遇到的且十分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即“药疹”,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累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但由于临床混合用药的情况导致真实的致敏药物难以明确,致使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无法使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和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发病有着密切联系,用药前进行HLA风险基因筛查可显著降低相关药物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但HLA基因筛查仅能预防有限的药物导致的重症药疹,大多数药物尚未发现HLA风险基因位点,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致敏药物。目前药物激发试验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明确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测试方法风险较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多种体内外检查方法(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及药物皮肤试验,体外试验包括血清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也为明确致敏药物提供依据。

  • 标签: 药物过敏 药疹 人类白细胞抗原 易感基因 致敏药物 药物激发试验 体内试验 体外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新药的临床应用及抗生素的滥用,药疹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药疹伴多系统功能损害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药疹 多系统功能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为防治注射用谷胱甘肽引发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服用注射用谷胱甘肽后引起过敏反应时的临床表现。结果注射用谷胱甘肽轻则表现为大面积皮疹,重则还可能会引发过敏性休克,因此注射用谷胱甘肽引起过敏反应的防止以及出现过敏反应后的对症治疗应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结论应重视应用注射用谷胱甘肽时引发的不良反应,用药时更加密切关注患者,以便于最大程度减少其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

  • 标签: 注射用谷胱甘肽 过敏反应 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