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给予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县2014年01月-2016年01月复杂髋臼骨折患者140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选择的不同治疗方法展开两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随机分组。临床选择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对70例观察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干预;临床选择牵引治疗的方法对70例对照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干预;针对两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表现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治疗优良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P<0.05)。结论针对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获得的临床效果显著,完成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手术治疗前的等待时间小于14d,而对照组手术前的等待时间大于等于14d,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解剖复位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与手术入路会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尽量缩短手术治疗前等待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按特定顺序复位手术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复位的顺序分为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特定顺序组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3.8±14.8)岁(范围18~71岁),术中均采用"先内后外,先上后下"顺序进行骨折复位;非特定顺序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4.4±14.7)岁(范围18~69岁),未按照该顺序复位。根据骨盆和髋臼骨折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采用内植物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评分,骨盆骨折功能恢复采用Majeed评分,髋臼骨折采用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 031.1±513.7)、(1 406.3±738.1) ml,手术时间分别为(3.5±1.0)、(4.8±1.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3例随访时间(14.8±1.6)个月(范围12~18个月)。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后VAS评分为(1.3±1.1)、(1.5±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9.7%;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8例,差7例,优良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骨盆骨折Majeed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86.2%;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异位骨化、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股骨头坏死,非特定顺序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先内后外,先上后下"的顺序复位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流程合理,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促进功能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998~2005年间共收治45位年龄超过60岁的髋臼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距受伤时间不到2周,平均7d。术后常规给予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康复计划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5~7年,平均4年;最后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Harris评分为69~84分,平均79分,优良率为57%,伴有较高的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股骨头骨坏死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90分,平均84分,优良率为80%,仅有髋臼杯轻度移动(〈4mm),无假体松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可以取得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更好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功能质量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年髋臼骨折患者不断增多,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髋臼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目前经皮螺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方法均被用于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老年髋臼骨折的特点和手术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认识。
简介:目的探讨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组9例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1~63岁,平均32.4岁,术前常规摄髋关节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并在髋臼模型上标出骨折线的走向。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后柱及后壁,先复位横形骨折部份,用螺丝钉和钢丝固定,再复位后壁骨折块,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功能锻炼。结果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8个月,平均25月。按Matta标准,在3个Judt位x线上骨折解剖复位者7例,满意复位者2例,不满意复位者0例。术后疗效评价按美国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标准,本组优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螺丝钉纲丝维持和稳定已复位的横形骨折块位置,以便用重建钢板固定,手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术前好的影像学资料和充分的准备对手术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在不同髋臼横行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共13例横行骨折患者,其中B1.1型2例,B1.2型4例,B1.3型7例;修正因子a1有4例,a2有2例,aL3有5例,a4有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的有3例,Koeher—Langenbeek入路有6例,前后联合入路有4例。术后通过Matta’s标准评分评价影像学结果,用改良Merled’Aubigne评分评估临床结果。结果平均32个月随访证实本组患者所有的骨折达到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周。解剖学复位7例,复位欠佳4例,复位差2例。修正因子a1/a2患者中解剖学复位83.3%,修正因子a3/a4患者为28.6%。临床评分平均15.3,9例(69.2%)满意;4例(30.8%)不满意。7例解剖学复位者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髋臼横行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横行骨折的水平及倾斜度、移位程度和旋转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后壁骨折。改良Judet—Letournel分类结合了传统髋臼解剖学分类和AO分型在预后评估上的优点,对于髋臼横行骨折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n=20)。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10.3)岁;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于骨盆内侧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髂坐钢板固定后柱骨折。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5.6±11.7)岁;采用前方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联合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常规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重建钢板固定后柱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8。24个月)随访。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2.1±0.7)h]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9±0.6)h],术中出血量[(320.8±100.4)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621.6±118.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改良Matta标准评定:试验组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17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末次随访时按改良的Merled’Aubign6和Postel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试验组优1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对照组优12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损伤小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