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就东亚汉学界之荀子名学研究成果,分别从四方面来进行论述:一、荀子名学之本质;二、荀子之哲学立场;三、荀子名学之定位;四、"共名"和"别名"之问题,并试图寻绎出东亚汉学界之荀子名学研究对于中文学界之荀子研究所可能赋予之意义。

  • 标签: 汉学 东亚汉学 日本汉学 韩国汉学 荀子 名学
  • 简介:傅汉思先生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诗研究专家,他知识广博,中西兼通,旁征博引。他在中国古诗研究中经常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以取得结论,并且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特征,都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把母题原型这一西方古典和罗曼语文学概念引入汉学研究,是他对中国古诗研究的特殊贡献。他所开辟的这种中西古典文学的沟通研究对当代西方汉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中国学者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他对曹植和蔡琰诗歌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美学界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最高水准。

  • 标签: 傅汉思 古诗研究 中西沟通
  • 简介:<正>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是为促进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增进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了解而设立的国际性奖助金。经国内著名专家推荐、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慎重审查、推选王光镐同志荣获了1978——1988年度王安研究奖助金。

  • 标签: 汉学研究 中国历史 奖助金 湖北省 文化研究 楚文化源流
  • 简介: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跨文化研究旨在遵循通过"异域"、反观自身的学术路径,力反在一切文化中寻找相同结论的普遍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注重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强调以文为本,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探索,力图实现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他力避欧洲中心主义,试图以世界性眼光考量中国作家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颇具有警示意义。只有弄清顾彬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

  • 标签: 德国汉学家 顾彬 跨文化研究 平议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以及有中文背景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论文致谢辞在言语行为理论及Leech对礼貌原则最新阐释的理论框架下做语用对比研究,探讨感谢言语行为在三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的语用特征及其礼貌策略的差异。

  • 标签: 学位论文 致谢辞 语用对比
  • 简介:作为列国汉学史书系的成员,杨玉英的最新专著《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这位斯洛伐克汉学家的学术轨迹、成果和思想,堪称一部呈现其包罗万象的汉学研究全景的盘点之作。其中高利克的郭沫若研究涉及思想史、诗歌作品、文学翻译、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专著作者在对此的"元研究"中立足原材料进行了统筹、归纳、盘点以及评析,再现了一个异域和异质文明话语体系关照下的郭沫若形象。

  • 标签: 高利克 汉学研究 海外郭沫若
  • 简介: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以华人这主体(占总人口的78%)的新兴国家(1965年独立),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和地理条件,新加坡对中国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这方面的作用和成绩,在海外汉学研究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开始介绍汉学中心的缘起和发展之前,请允许我先简单回顾一下中文系的历史和教学情况。

  • 标签: 新加坡国立大学 汉学 文献资料 课题设置
  • 简介:<正>一、董学研究的先期阶段在最近四十年间,欧洲北美董学研究有着显著的进展,它是在两个学术阶段中展开的.从时间意义上看,其间已面世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当可观: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学者们都从董仲舒著作的可信性入手展开研究.先期学术阶段始于本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70年代,以几部中国哲学史的出版为表征.这几部哲学史包括对归于董仲舒的有限的选集内容的评价和翻译.这类著作中最出名的三部是德克·布德英译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陈荣捷的《中国哲学史料集》和F.W.莫待英译的肖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最近,这类专门著作有本杰明·施瓦茨1985年出版的《古代中国思想界》.

  • 标签: 董仲舒 桂思卓 《春秋繁露》 巴克尔 中国哲学史料 黄老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5
  • 简介:《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的译者把日本学者林友春的论著译为,如商务版《草原帝国》所加译者注中曾多次引用史料考订出原著使用材料的讹误之处,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1998年)一书中第172页有语

  • 标签: 汉学论著 翻译规范 规范探讨
  • 简介:东汉中期以降,经学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渐呈式微之势。经学的式微,恰成为东汉学术新变之开端,具体表现为学术简约化、道家法家思想复兴、理性精神复原、突破师法家法框架等方面。东汉学术发生如此变化,与当时私学兴盛及日益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士人独立人格逐渐提高、士人日益重视内心自觉,以及他们在逐步挣脱经学桎梏后学术视野也随之日益拓展有密切关系。东汉学术之新变,为哲学思想从“天道”宇宙论转向人文自然观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魏晋玄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东汉 经学 儒家 道家
  • 简介: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翻译引进是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文艺作品的译介,需要建立并遵循严格的翻译规范体系.近年来汉学论著中译本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翻译汉学论著必须遵循学术规范,汉学论著翻译中文化的还原、形式的统一、翻译手段的拓展以及研究与翻译的统一等问题,也都需要加以探讨.

  • 标签: 汉学著作 翻译规范 学术规范
  • 简介:本文尝试将卫礼贤的汉学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其在每一个时期的汉学活动及成就、特点与不足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卫礼贤从一个新教传教士成为一个儒家信徒,从一个翻译家成为一个著述家,从一个神学家成为一个汉学家,从一个德国人成为一个"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和"两个世界的使者",从而最终完成了其人生的转变,跻身于世界著名学者和汉学家之林.

  • 标签: 卫礼贤 德国 汉学家 翻译家
  • 简介: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 标签: 雷慕沙 道经译介 道教研究
  • 简介: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柯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与语境的互证,再加上元文本与二者的互动,柯雷在三重维度中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框架。

  • 标签: 中国当代诗歌 柯雷 文本 语境 元文本
  • 简介:本文试图评估《华裔学志》对於西方汉学的贡献。1935年《华裔学志》在中国成立,学志为国际导向,共襄事者一者来自中国,二者来自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华裔学志》成立至今已出刊五十册,本文将论评其中内容。除此,本文还含括评论“MonumentaSericaMonographSeries”(《华裔学志丛书》系列)以及最近才更名为“CollectaneaSerica”(《华裔选集》)的“OtherPublications”(《其他出版品》)。

  • 标签: 《华裔学志》 西方汉学 研究所 1935年 OTHER 西方国家
  •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各族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的教育,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民汉学生“五观”教育认知现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对“五观”的认识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大学生 少数民族 汉族 五观
  • 简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迄今,以来华传教士、外交官、华裔学者和本土汉学家为主体的海外学人构建出《聊斋志异》在西方译介与研究的一个独特话语谱系。海外的聊斋研究因置身于异质文化语境中,对若干问题的识见与论述往往颇有新意,其相关成果可为我们提供独特的研究方法、视角,乃至新的研究资料。

  • 标签: 聊斋志异 华裔学者 认知与评价 世界文学史 异质文化 来华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