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网络普及时代对文化带来的震撼,引起了许多人文学者的瞩目。作为一种信息媒介,互联网正在日益丰富和改变着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各种交往活动,随着人文活动在网络中的浸润越来越深,人们对人文信息的获取与阅读、参与创造和保存、筛选和交换的各种机制也在发生许多变化,这是人文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同样,网络作为文学传播的中介,则又使文学在表达的对象、途径和方式上面临新的变化。这样,对于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学者而言,其在网络时代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至少,为了充分地发挥其思想和批评工作的效率,为了使他们的理论探索能够覆盖和包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的人文景象,对其发展变化的种种可能做出某种预测、评判,对它的弊端发出及时的警示和批判,人文学者包括文学批评者都不应该无视互联网络这个空前的人类产物。网络时代的到来到底给文学和文化带来那些挑战?文学批评和人文学者何为?正是这次对话的中心。
简介:2005年12月25至26日,由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鲁迅与竹内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王晓明教授,竹内好著作的主要译介者孙歌、赵京华、李冬木教授,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以及来自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就中国之“现代”的丰富性、竹内好对“优等生文化”、“转向文化”的反思、关于“国民文学”的论争、竹内好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与思想、“文学”与“政治”以及与“大东亚战争”之复杂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自去年孙歌女士编辑的竹内好的论文集《近代的超克》出版以来,学界对于以竹内好为代表的日本思想资源的关注日益加深。此次会议对于中国学界对于在新时期如何与鲁迅对话,如何借鉴竹内好的经验,展开我们对于历史以及当下的分析批判,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期“学灯”栏目刊登了提交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两篇文章。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楼梦》研究在文献、文本、文化等方面经历了不同重心的确立和转移,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国内外《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主题演变的梳理,总结不同时期红学会议主题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会议的分合趋势,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30年来红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简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红楼梦学会共同主办的“2004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今天就要圆满地闭幕了。在金秋十月,在素有“绿杨城廓”之称的淮左名城扬州,在曹雪芹及其祖辈、父辈留下许多足迹的扬州,我们在这里又一次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三天来,在扬州市外办丁章华主任和她的同事们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而愉快的时光。我们不仅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学术研讨,考察了与曹雪芹家世有关的历史遗迹,还品尝了精美无比的扬州红楼宴,欣赏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艺演出。毫无疑问,我们举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我相信,二十一世纪第一次国际性的红学盛会必将在红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必将对未来的红学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