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胡适在1928年春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宜选择,并无久居的打算。得益于胡适的个人声望及其开明的治校风格,中国公学在其任内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中国公学面临的基本困境并未因胡适掌校而消除。随着时势演变,国民党对上海教育界的控制日益加强,加上北平的政治环境日渐宽松,胡适最终选择北返。胡适辞职后,中国公学的问题集中爆发,在胡适任内未实现的党化渗透,并未因其离职而避免。胡适离职不到半年,学校即发生大的风潮,导致中国公学由兴盛急剧转向衰败。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偶然结果,故而其在中国公学创造的成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简介:<正>在“七·七”事变以后,马松亭阿訇几次南下,找唐柯三校长商议成师前途,原拟迁校南京,具体措施尚未议妥,1937年12月南京已经沦陷。1938年初马再到武汉与正在该地的唐校长商议,得到国民政府要员白崇禧(回族)的同意,把成师迁到他的家乡桂林,借用桂林西门外清真寺作为校址。桂林西门外和北京牛街地区一样,是个回民聚居区,这里的清真寺是桂林最古老、最大的,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之畔。成师在北平的学生得到迁校消息后,北平已沦陷,去南方无法直达,在1938年1~2月间,分两路南下。水路由马松亭、常子春、谢松涛等人率领,连同部分在平学生先到天津,然后乘船到广州,由广州转湖南衡阳;陆路南下是从河南郑州集中的。早在1957年6月,庞士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