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后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0例,将其中实施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舒适护理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护理结局,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后,其疼痛缓解、护理满意度分别是92.5%和95.0%,较之对照组的70.0%和75.0%,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系统的舒适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加强普及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性脑梗塞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部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采用改进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药物进入血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改进急救护理在急诊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 急性脑梗塞 溶栓 护理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挽救生命并改善预后。目前药有UK和SK等非选择性纤酶原激活剂。本文对目前选择纤酶原激活剂(t-PA,Pro-uk)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预后 纤溶酶原激活剂
  • 简介:摘要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病死极高。

  • 标签: 心源性脑栓塞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重者不仅肢体瘫痪,甚至可以出现急性昏迷、死亡。临床上脑梗死的患者主要的治疗是时间窗内行静脉。阿替普酶目前是静脉药物中最常用、作用最快,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其是人工培养的一种纤维蛋白溶解药,它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酶原成纤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作用。它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能使梗死的血管再通。同时还能提高血管 A D P酶活性,抑制 A D 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是早期静脉治疗的首选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倾向。以注射或穿刺局部血肿最为常见。其次为组织内出血,多轻微, 如牙龈、皮下、泌尿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故采用阿替普酶冲击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好,但疗效与风险共存。

  • 标签: 护理观察 阿替普酶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0.6mg/kg静脉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天NIHSS评分,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及第3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较低剂量的阿替普酶实施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降低的出血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治疗后,进行护理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均为我院住院部患者50例,将住院部脑梗死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首先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在护理方面将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而治疗组患者则基于常规护理外结合护理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高于对照组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实验可知,在基于护理临床观察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护理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护理方式。研究方法: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有效的护理方法。研究结果:对脑梗死患者药用药前的护理、药用药中的护理、药用药后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并且简单介绍了一些护理方式。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溶栓护理 进展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药物可用药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逐步提升大脑整体动力功能的康复速度。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插管方式,抽取患者脑动脉血少量,100毫升至200毫升,加入肝素抗凝剂,注入适量的尿激酶,放置在40℃水温的浴箱内部,模拟人体的内部实际环境,使尿激酶可以在体外实现激活,完成线维酶原的溶解,转变为纤酶。选取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当选用导管尖端到达实际理想部位的时候,注入纤酶血液,实现对病变位置的高浓度给药,药物滞留在血栓位置,血栓可以得到迅速的熔接。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脑血栓的药物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避免局部血栓的形成,对局部给药,加强药物的浓度,降低药物的计量量,逐步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的靶向性,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治疗意义。本文将针对原始用药的治疗方法,对药物的体内反应过程进行分析,避免药物与血液之间出现反应,造成药物随血液远离病灶,药物无法到达病灶,血液出现回注现象,形成线维血,即线维酶。采用病灶局部给药的方式,提升局部药物的浓度,实现精准靶向血栓溶解,在临床用药上具有良好的反馈效果。

  • 标签: 自体血液 纤溶酶 脑动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完善院内绿色通道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治时间(DNT)及静脉的影响。方法统计2014年7月建立及完善绿色通道以来到我院就诊的AIS患者,对总体、时间窗内患者及DNT进行分析,比较绿色通道完善前后及DNT变化情况。结果绿色通道完善改进后,于我院就诊的AIS患者(10.70%)较绿色通道完善改进前(2.62%)明显提高,DNT时间明显缩短(106minvs53min)。结论通过改进绿色通路流程,可使大幅度增加;证明在院前延误严重地区,较低的地区,建立院内完善通畅的绿色通道,是提高AIS患者静脉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绿色通道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从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奇偶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将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基于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比较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两种不同药物方案下治疗,其不良反应(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以及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情况。结果: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发生均明显比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低(P<0.05);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NIHSS评分要明显比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低(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还可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阿替普酶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绿色通道rtpa处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8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脑卒中绿色通道rtpa处理)44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比较两组致残及神经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24h、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致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致残差异则不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同阶段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开通卒中绿色通道并进行rtpa处理作用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改善其神经缺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致残率 急性脑卒中 脑卒中绿色通道 rtpa溶栓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激酶静脉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共104例,这部分患者均于2019年5月和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2例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52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以及出血状况发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高于对照组(P0.Q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K、CK-MB、cTnT1低于对照组,LVEDD、LVESD短于对照组, LVEF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尿激酶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塞 治愈率
  • 简介:摘要: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治疗作为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核心目标是迅速恢复脑部血流,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血管再通作为衡量效果的关键指标,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探讨血管再通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脑梗塞治疗机制的理解,也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梗溶栓后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与rt-PA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与rt-PA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CDT)与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非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非慢性期下肢DVT患者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3~83(65.8±12.4)岁;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病程1~26(9.7±5.5)d;急性期36例,亚急性期1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27例采取CDT联合猪尾管碎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CDT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近期(术后1周)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Villalt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严重程度。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联合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2.59%(25/27),优于对照组的67.86%(19/28);联合组疗效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6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9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6)。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在联合组分别为(188.2±41.5)万U、(3.7±0.7)d和(7.9±1.2)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2.1±34.0)万U、(6.6±0.6)d和(14.0±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7.10、13.85,P值均<0.001)。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联合组2例、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术后12个月,联合组发生PTS 7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发生PTS10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P=0.416)。结论对于非慢性期DVT患者,单纯CDT和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联合组方案早期临床有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的用量,节约治疗成本,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期护理干预对超早期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入的74例接受静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进行研究,按照抽签的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围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度(NIHSS)、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超早期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效果有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早期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