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试点单位集体食堂基本情况、职工膳食习惯与健康信息相关情况的现状,建立基础数据库,为下一阶段制定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比性研究,典型方便抽样法,选择2个行政机构的卫生B级集体食堂,随机分为创建单位和对照单位,指定单位知情人填写单位及食堂相关信息问卷,对在食堂就餐的职工采取拦截法问卷调查。结果创建单位及对照单位职工人数分别为160人和198人,在食堂拦截就餐人有效问卷分别为146人和183人。2个单位一般人VI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性研究的分组标准。职工在食堂早、中、晚就餐率,创建单位分别为56.2%、56.2%和18.8%,对照单位分别为50.5%、50.5%和10.1%;2家食堂均制定了周食谱、日膳食量及营养素计算制度,但食堂工作人员对我国膳食宝塔食物结构知识及计算技能比较欠缺;创建单位与对照单位在食堂就餐,纯食盐人均日提供量8.2和2.6g,酱油人均提供量分别为10.2和8.2g,食用油人均日提供量分别为17.0和26.0g;2家单位职工膳食健康行为习惯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建单位职工高血压、高血脂自报患病率分别为16.4%和15.1%,明显高于对照单位(P=0.001和P=0.032),差异显著。结论创建健康食堂很有必要,根据基线信息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慢性病进行防控,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
简介:为了获取近场永久位移,通常采用基线校正方法,对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永久位移值,但这一结果主观性较强,其可靠性也往往缺乏验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产生包含永久位移振动过程的振动台实验方案,采用振动台加滑动机构的方法,模拟记录到永久位移台站测点的真实振动情况;在实验中分别采用加速度计、摄影测量方法分别直接得到加速度和位移时程,对加速度时程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位移时程,将其与直接获得的位移时程进行对比,以验证采用基线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现有的基线校正方法校正后,通过积分能得到可以接受的位移时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的超声仪器现状,为提升医疗质量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的超声仪器配置情况和专业医疗服务能力进行调研,包括超声仪器出产国、数量、使用年数、年超声检查工作量以及每台超声仪器年接诊患者人次,并对2013年和2018年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2018年上海市医疗机构进口超声仪器占有率较2013年下降(82%对91%),超声仪器数量增加了31%(2 123台对1 617台)。三级医院超声仪器占有率最高(三级医院40%,二级医院25%,一级医院20%,民营医院15%)。2018年使用年数超过10年的超声仪器所占比例较2013年上升(9%对4%),年超声检查人次提升了46%(1 982万人次对1 359万人次),三级医院承担全市超声检查工作量比例最高(三级医院51%,二级医院35%,一级医院4%,民营医院10%)。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每万人的超声仪器配置数为1.14台,每台超声仪器年接诊患者人次提高了11%(0.93万人次对0.84万人次)。结论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规模不断发展,超声仪器品牌国产化正在提高,但超声仪器更新能力仍需提升,工作负重增大,分级诊疗不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区学生群体包虫病、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基线水平,为全面提高农牧民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深入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入户调查面的面交流询问的方法对全区通过随机抽样所确定的4所学校400人(西藏农牧大学、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山南桑日县白堆乡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录入采用统一的Epidate表格进行双人双录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结核病、乙型肝炎、包虫病、艾滋病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48.40%、39.40%、51.20%、36.63%,高中生对结核病、乙型肝炎、包虫病、艾滋病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58.00%、50.40%、52.80%、58.38%,初中生对结核病、乙型肝炎、包虫病、艾滋病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47.20%、56.40%、60.00%、56.63%,小学生对结核病、乙型肝炎、包虫病、艾滋病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42.2%、51.4%、50.6%、38.38%。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区农牧民以及学生群体重大传染病的知晓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与宣传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入组率为92.47%,其中女性35 431例(41.1%),男性50 682例(58.9%),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男性为(50.2±12.8)岁,女性为(50.4±12.5)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地区划分,华东地区入组最多,共43 833例(50.90%),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3,男性为(135.90±36.48)mg/cm3,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2,男性为(191.67±77.07)cm2,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P<0.001)。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简介:摘要:综述了星载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地形测绘中的关键技术创新与挑战应对,针对相位解缠算法在处理复杂地形和噪声干扰时的困难,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的先进算法,提高了相位解缠的精度和效率。针对大气干扰和地表形变对InSAR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大气层的物理特性和地表形变的机制,提出了有效的大气校正和形变分离技术,提高了地形测绘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后针对InSAR系统产生的巨大数据量以及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研究者们采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和数据压缩等技术,实现了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高效与便捷。本综述旨在为InSAR地形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