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宿主粪便中日本血吸虫虫卵存活时间.方法采集日本血吸虫虫卵阳性居民、水牛、猪、兔子和鼠等不同宿主粪便,观察不同宿主粪便中虫卵的孵化率,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内虫卵的存活情况.结果来自猪、鼠、人、兔和水牛新鲜粪便中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78.9%、53.7%、41.7%、28.9%和22.1%.在37℃、30℃、20℃和4℃温度下不同时段粪便中虫卵存活率差异很大,其中干燥和样本粪便的大小是影响虫卵存活的重要因素.水牛和猪粪便中虫卵存活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存活率逐渐增加.结论不同宿主粪便中虫卵的孵化率,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内虫卵的存活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感染肝细胞的杀伤以及B淋巴细胞分泌的中和抗体在HBV感染的免疫控制和清除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脏免疫微环境通常处于抑制状态,病毒特异性免疫细胞多为功能耗竭表型。研究HBV慢性感染过程中病毒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加深对HBV感染慢性化及疾病进展机制的理解,同时还可为针对HBV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系统总结主要的HBV病毒蛋白对宿主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HBeAg阴转后,HBsAg低水平的患者更易于获得临床治愈的原因。希望未来能更有效地解除病毒蛋白诱导的宿主免疫抑制,帮助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简介:目的摸清部队营区蚤类及其宿主的种群和地理分布,评价蚤防治效果。方法选择18个营区及其周围作为调查点,收集啮齿动物及体表蚤,并对蚤和宿主进行分类鉴定;使用20%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乳油连续2次施药。结果18个营区共捕获啮齿动物675只,分为2目5科11种,其中啮齿目分为3科5属9种;自兽体表获蚤882只,染蚤率为45.63%,蚤指数为1.31。以背纹仓鼠的染蚤率(59.65%)最高,蚤指数以大仓鼠(2.44)最高,带蚤种类以褐家鼠(7种)最多;共获蚤932只,经鉴定分为11属13种,人蚤、印鼠客蚤、不等单蚤和二齿新蚤各调查点均有分布,二齿新蚤(36.37%)为营区优势蚤种;3个营区观察点灭蚤前阳性指数为0.21,灭后降至0.004,平均灭蚤率为97.96%。结论部队营区及其周围蚤类宿主呈多样性分布,蚤种群较单一,结合营区综合治理和鼠类防治开展药物灭蚤效果显著,可在蚤危害的营区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耶尔森菌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2014 - 2018年,现场采集20世纪50 - 60年代鼠疫活跃疫源地甘肃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肠回盲部及内容物、咽拭子(或舌根部)、血液样本,分别进行耶尔森菌分离、毒力测定及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结果958份回盲部及内容物样本检出24株耶尔森菌,检菌率为2.51%,分别为1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a,Y.e)、1株克氏耶尔森菌(Yersinia kristensenii,Y.k)、2株弗氏/中间耶尔森菌(Yersinia frederiksenii/intermedia,Y.f/i)、6株中间耶尔森菌(Yersinia intermedia,Y.i)、1株奥氏耶尔森菌(Yersinia aldouae,Y.a)、1株Yersinia massiliensis(Y.m)。958份咽拭子(或舌根部)样本检出19株耶尔森菌,检菌率为1.98%,分别为8株Y.e、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Y.p)、4株Y.k、1株Y.f/i、4株Y.i、1株Yersinia ruckeri(Y.r)。检出的21株Y.e均没有致病性,毒力型别有ail-ystA-ystB+yadA-virF-rfbc-、ail-ystA-ystB-yadA-virF-rfbc-两种,分别占9.52%(2/21)、90.48%(19/21)。1 079份血清样本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咽部及肠道内广泛存在耶尔森菌群,检出的Y.e均为非致病性菌株。本次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在宿主动物和其生存环境中如何保存提供了线索。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近些年才发现的一类具有独特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由前体mRNA反向剪接产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ircRNA具备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例如吸附微小RNA、影响RNA线性剪接和作为翻译的模板等,其表达及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在介绍circRNA的生物学属性和功能的基础之上,综述了病毒和宿主编码circRNA的表达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理解病毒与宿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192-01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临床症状及护理要点.方法2004年6月~2011年9月期间实施的480例原位肝移植中,有5例受体术后发生GVHD,回顾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诊治护理经过。结果5例急性GVHD患者都具有以下特点早期肝功能恢复快,术后2~6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原体检查均阴性。其中2例患者痊愈,分别存活至今;3例患者死于重症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GVHD发病原因不明,易与其他发热性并发症相混淆,患者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缓病情的发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
简介: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防治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受致死量照射的C57BL/6受鼠,注入供鼠BABC/c骨髓与脾淋巴细胞的混合液,并给予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甲氨蝶呤处理。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结果表明:所有异基因对照组小鼠,在30天内死于aGVHD,而雷公藤多甙组(19/21)、环孢素A+甲氨蝶呤组(13/21)和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组(17/21)的大部分小鼠存活时间超过了30天,并没有明显的aGVHD症状表现。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甲氨蝶呤可明显降低皮肤、肺组织CD3^+、CD4^+、CD8^+、CD11a^+、CD18^+细胞(P〈0.05)和脾组织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细胞(P〈0.05)。而小肠组织CD3^+、CD4^+、CD8^+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雷公藤多甙可降低受鼠血清中IL-2、TNFα浓度和脾组织IL-2、TNFα的mRNA的表达(P〈0.05);上调血清中IL-10的水平(P〈0.05)。但对IL-4的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具有明显抗aGVHD作用并同时保留抗白血病效应,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促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