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心脏疾病是全球健康问题,早期预防很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控制饮食和定期检查血压血糖很关键。药物治疗重要,但心脏康复也很重要。预防心肌病,保护心脏健康,是需要关注的事。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X线机辅助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后将临时心脏起搏器置于患者右室心尖部,将各参数设置在合理范围内,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以及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感知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2.12±6.45)分,治疗后(84.63±5.25)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PM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性作用,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PM在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在心脏介入治疗中联合加用临时心脏起搏器,对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治疗满意度的影响价值。方法: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60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予以样本选取,样本收录时间范围设置为2019.03~2022.04时间段,均对60例患者实施临时心脏起搏器干预,分析治疗干预效果。纳入统计患者(1)手术成功率;(2)治疗满意度。结果:经对手术成功率、治疗满意度评测,治疗方案实施后,组间研究测定值均有优化趋势,在此期间,手术成功率为100.00%(60/60)、治疗满意度为98.33%(59/60),手术指标优化积极。结论:在心脏介入治疗中联合加用临时心脏起搏器,可积极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稳定病情状态,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研究发现褪黑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对生物的昼夜节律、心血管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性成熟及生殖、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及衰老、眼部疾病等均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褪黑素的保护作用做出简要概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体外循环(CPB)中应用氨甲环酸(TA)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麻醉术中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TA组在CPB预充液中添加10 mg/kg TA,对照组在相同情况下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凝血指标、血红蛋白、血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心肌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TA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异体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与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前与手术后24 h(P<0.05),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手术前,手术后24 h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血红蛋白、血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压积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组内手术结束时、手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手术后24 h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T(cTnT)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24 h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P<0.05),TA组患者手术结束后与手术后24 h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麻醉术中CPB应用TA可以有效抑制纤溶系统作用,血液保护作用显著,能够减少手术完成后输血量,同时保护患者心肌。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磷酸肌酸(CP)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后部分心肌损害患儿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40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包括VSD、ASD、PDA封堵术)患儿,分别于麻醉后(T1),释放封堵器后(T2),术后第一天(T3),术后第6天(T4)四个时点采静脉血测量肌钙蛋白(cTnI)及心肌酶(CK?MB),发现释放封堵器后90例患儿肌钙蛋白及心肌酶(CK?MB)水平升高,将这部分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极化液治疗,治疗组进行常规极化液加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治疗(1g/d),疗程均为5天。结果麻醉后(T1)2组cTnI及心肌酶(CK?MB)均正常,释放封堵器后(T2)2组cTnI及CK?MB均较麻醉后(T1)时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术后第一天(T3)cTnI及CK?MB下降明显(P<0.01),对照组术后第一天(T3)cTnI及CK?MB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第6天(T4)cTnI及CK?MB继续下降(P<0.01),对照组术后第6天(T4)cTnI及CK?MB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第6天(T4)cTnI及CK?MB与进入导管室时(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后出现心肌损害患者比例较高,经磷酸肌酸治疗可加快损伤心肌的修复,促进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超声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诊断及心脏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选择6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择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60名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对比两组受查者的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心脏超声诊断时,观察组检出率为 96.67%(58/60),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2.034,P=0.154)检查后,观察组受查者左室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诊断价值较高,可以准确的掌握受查者心脏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加入术前访视的临床作用。方法对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分别采用术前常规方式与标准化方式,比较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躁动、吐管、自行拔管的发生率与镇静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咳嗽、饮食配合、自主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进入手术室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1d和入室后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的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有明显波动(P<0.05)。结论给予心脏手术患者标准化的术前访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提高临床配合程度,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具备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以及mitoKATP通道和mPTP在其中的介导作用,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7组(control组、I/R组、Ator后处理组、Ator+5-HD组、Ator+LND组、5-HD组、LND组),用K-H缓冲液逆行灌流离体SD大鼠心脏,全心缺血30min后复灌注120min,检测各组的血流动力学、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心肌组织ATP含量,心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含量。结果与I/R组相比,Ator后处理组明显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P<0.05),优化了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显著降低LDH水平,提高了心肌内ATP水平及心肌NAD+含量,且以上结果均被5-HD或LND阻断。I/R组,5-HD或LND的联合组损伤显著(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后处理能对抗离体SD大鼠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mitoKATP通道的活化和mPTP开放的抑制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某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术后1天肝脏、肾脏、心脏的损伤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及术后肝、肾、心脏损伤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减轻患者术中器官损伤。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对肝、肾、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50例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组患者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心脏彩超进行心脏同步性检测。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RT-3DE、STI、TDI等指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而观察组左心室收缩末、舒张末容量、射血分数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同步性检测中应用心脏彩超的效果显著,即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评判标准,因而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