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传统宗教音乐的研究,在众多音乐学家的关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应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一则刚刚起步;二则不少音乐学家对研究相系的宗教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在研究成果上还存在着许多“圈外人”难以避免的不足,一些著述往往停留在纯音乐形态的介绍及分析上,而带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本文的作者昭慧法师,是台湾一位精擅佛门教理及戒律研究的比丘尼。祖籍广东梅县,1957年出生于缅甸,1978年出家,1979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现为福严佛学院教师。她又是位素养不凡的音乐爱好者,出家前曾是台湾广播电台业余合唱团成员。本文是她的近作,围绕佛教戒律非乐的态度,而佛教界又倡导音声佛事的“矛盾”现象,结合佛教史的演进,从一个“圈内人”的宗教和美学角度,对佛教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前景作了比较充分而精辟的阐述,很值得研究佛教音乐的同仁参阅。此文原载作者《如是我思》一书,本刊在转载时作了部分删节。文中涉及佛教的一些常识性名词或术语,因篇幅有限,读者可查阅有关的佛教辞典,本刊不予另行注释。

  • 标签: 非乐 佛教音乐 思想 比丘尼 宗教音乐 《四分律》
  • 简介:牟宗三是20世纪新儒家当中最具原创性的学术大家,他在其《才性与玄理》一书当中谈到了阮籍和嵇康的音乐思想问题。文章以此为基础,从“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牟宗三对阮籍、嵇康音乐思想的解读”、“阮籍、嵇康音乐思想异同”等三个方面来谈牟宗三的音乐思想。牟宗三认为阮籍的思想是“儒道互补、外玄内儒、崇雅斥俗”,认为嵇康论乐主纯美,是纯道家自然之乐思想。通过分析,认为牟宗三是儒家传统音乐思想的维护者。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牟宗三 嵇康 阮籍 音乐观
  • 简介: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下)释昭慧四、梵呗之历史,功能及其特色(一)声呗之起源与发展《铜牒律》中有名为“bhanaka”者,汉译诸律或音译作“呗”、或简称“呗”,或加意译而作“声呗”。“呗”的起源很早,诸部派干音乐之设限宽严不等,但都听许声呗,而且都传...

  • 标签: 仪式音乐 梵呗 根本说一切有部 《高僧传》 《增一阿含经》 装饰音
  • 简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对人的某一些方面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全面本质力量的显示。这一点在中专教育中尤为突出,强调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专业技术的掌握,而忘记塑造学生完善的感情心理结构,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同我们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偏离。

  • 标签: 事业接班人 思想修养 中专教育 教育目标 艺术教育 思想品德修养
  • 简介:在纯音乐体验问题上,基维批判刺激模式将音乐作为物理刺激物,批判再现模式脱离音乐自身随意联想和对音乐“内容”进行主观臆测。这两种批判契合音乐聆听的事实。基维提出体验纯音乐本身模式的观点,包括体验纯音乐的乐句句法属性、寻找主题、主题和副题的内在统一、普通情感和音乐的关。基维认为情感属性是音乐的知觉属性,音乐的美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听众聆听时“辨认”情感属性,被音乐的美深深打动,听众被音乐的关打动时情感的“亢奋”状态是音乐的审美特征。这就区分了音乐的美和审美,区分了主体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态,明确了“音乐能否表现情感与听众能否被音乐感动是两回事”。但是,基维认为情感对于音乐仅具有认知意义,没有意识到音乐体验从根本上说是感受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

  • 标签: 彼得·基维 分析哲学 刺激模式 再现模式 体验纯音乐本身模式 普通情感
  • 简介:本文对孔巴略所著《音乐的法则和进化》一书中的音乐社会学思想进行了介绍,就原著者所提出的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爱情和劳动三者分别与音乐的关系所展示的事例、观点等,择其要点加以阐释而写成本文。

  • 标签: 音乐社会学 调式 达尔文 进化论 遗传
  • 简介:明清时期的音乐心理思想主要探讨了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创作心理以及音乐养生思想,其中关于音乐表演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集古代表演心理理论之大成,从音乐练习、表演行为、想象、联想、先天音乐才能、后天努力、表演者的个体特征等方面,具体而细致地讨论了音乐表演心理中一系列的论题,标志着我国古代对该命题研究的成熟。尽管涉及到音乐创作心理理论较少,但对其认识却有相当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提出了创作应因人而施、因人而异,满足不同文化层析的欣赏者的需要,突破了自先秦以来所确立的崇尚以雅颂之音为标准的音乐创作,为音乐创作的多样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时期在音乐表演心理和音乐创作心理思想所取得的成果足以同两汉魏晋时期相媲美,从而确立了该时期在中国古代音乐心理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音乐表演心理 音乐欣赏心理 音乐创作心理 音乐养生心理
  • 简介:中国音乐美学到宋明理学,始真正获得思辨的美学品格;中国音乐美学的新进路,与当时"已发""未发"的哲学讨论有关。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心-情关系、理-欲关系乃至礼-乐关系,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至北宋有一个清晰的思想"向内转"的倾向;中国音乐美学史文献如《乐记》等,有长时段考察的必要,对《乐记》与《中庸》关系的认识,涉及文献思想来源问题,需要再讨论。

  • 标签: 宋明理学 《中庸》、《乐记》 已发-未发 中-和
  • 简介:我们是生长在佛山的年青一代,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粤剧、粤曲特色教育能为孩子打开一扇艺术世界之窗,“以戏育人”“以戏塑人”,让老一辈艺术家的学艺精神影响孩子,能促进孩子们健康人格的成长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高贵品质,塑造孩子们的艺术气质,同时达到在粤剧、粤曲文化引领下成就新一代接班人的育人效果。

  • 标签: 粤剧 粤曲 品德教育 思想熏陶 实效性
  • 简介:殷商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以尊神重鬼为该时期的文化特征,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古代先哲们以探讨和解说音乐沟通天人理论为切入点,引发了古人对音乐与个体、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宇宙关系的思考,尽管此时对音乐作用的认识带有浓重的神学色彩,但已经认识到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人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从而开启了我国古代探索音乐心理思想的大门。

  • 标签: 先秦时期 音乐心理思想
  • 简介: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城市更加繁荣,中国的封建经济获得了高度发展。这一时期的各类音乐艺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将从雅、丽、亮、采、和五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明清时期 古琴 音乐美学
  • 简介:《未完成音乐美学》是我国第一部在系统化、体系化方面卓有创建的音乐美学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是:事实先于逻辑,强调历史、逻辑、工艺学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有宏观的高度抽象,又有微观的具体分析,把高度的理论抽象建立在具体实践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了逻辑之所以存在的事实依据。在历史与逻辑之间,找到了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中介途径——即解读音乐语言的技术分析能力,也即工艺学的技术手段。该著作必将对我国音乐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甄别其局限和不足方面,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美学理论方面,将起到理论的奠基和现实的引领作用。

  • 标签: 茅原 音乐美学 历史与逻辑 音乐技术分析 现象与本质
  • 简介:从《新音乐》月刊看李凌同志的编辑思想俞玉滋这次有机会和许多老一辈的音乐家一起讨论李凌同志的音乐思想,感到很高兴,如赵、孙慎、谭林、薛良,夏白诸位同志,都是当年与李凌同志生死与共、一起创办《新音乐》月刊的老战友、老伙伴。听听他们的发言,很受启发和鼓舞。...

  • 标签: 新音乐 音乐艺术 李凌 编辑思想 音乐思想 民族民间音乐
  • 简介:李叔同不仅为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而且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取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生成原因的视角,从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思想来源和教育实践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挖掘,并力图对诸多问题作出回答。

  • 标签: 李叔同 音乐教育 教育思想 学堂乐歌
  • 简介:丰子恺艺术教育实践中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两个特点:一,重视音乐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关注育“人”功能及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二,立足中国国情,把艺术教育作为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手段,在艺术师资教育中,强调“一专多能”。

  • 标签: 丰子恺 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思想
  • 简介:<正>随着器乐独奏艺术的发展,器乐的表现力与可知性问题、器乐审美感受的特殊性问题、每一乐器的特性问题等等日益引起人们的思考。其结果,一方面直接表现为《韩诗外传》、《说苑·善说》,尤其是《淮南子·齐俗训》等的理论探讨,一方面则间接表现为西汉王褒《洞箫赋》、枚乘《笙赋》、东汉刘玄《簧赋》、傅毅《舞赋》与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韩诗外传》 《舞赋》 器乐独奏 特殊性问题 间接表现
  • 简介:引言——局外与局内我是三弦教书匠,相对于二胡,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outsider)。局外人的弱势在于不会拉二胡,不敢深言二胡。然而局外人也自有优势,那就是观察冷静,认知深刻,情感成分少,相对地客观,胆比“斗”大。如果更换一个角度,就民族器乐表演艺术而言,我又是个局内人(insider),从技术训练到音乐审美,从演奏艺术到教学体系建设,都是我近40年来所从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就宋国生教学艺术的研讨又是局内的事情。所以我的发言题目是:“局外人言局内事”。

  • 标签: 局外人 艺术思想 宋国 教学体系建设 表演艺术 民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