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站无偿献血构成比例,并分析献血人员体检项目不合格人数占当年献血总人数和不合格人数百分率,观察来站无偿献血与下部队采血检测项目阳性率有何区别,确定来站献血人员筛查重点,避免血源浪费。确定部队献血员筛查重点,为部队征兵提供参考指标。方法统计2008-2012年的来站无偿献血人员及部队无偿献血员的检测资料,分别计算阳性百分率,分析变化趋势。结果2008-2012年来站无偿献血构成比例出现了由高至低,又到升高的过程。检测资料显示HBsAg阳性率在来站献血员中占较高比例,部队采血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来站献血人员总体而言两者TP阳性率以来站无偿献血居多,5年内无抗-HIV确诊阳性标本检出。ALT阳性检出率在我站无偿献血人员中检出率较低,结论部队献血员HBsAg和抗-HCV阳性率高低与地方献血员比例分布呈倒置状态。建议在以后的征兵体检时,应重视应征者抗-HCV的检测,来站献血人员建议查体时更注重乙型肝炎的咨询和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德阳地区2008—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方法对2008—2014年168317份献血样本抗-HIV确证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2014年德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确诊感染率平均为0.017%,HIV确证人群4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为90%,男性感染者是女性感染者6倍;未受高等教育感染者人数是受过高等教育者人数3倍;感染者中自由职业者和农民比例达到58%;非正常性行为导致的HIV感染达到90%。结论全社会和采供血工作人员需要共同努力,加大艾滋病等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宣传、防控力度,加强献血前的征询、排查工作,提高血液检测水平,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提升血液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确保临床用血安全,避免因输血感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速率法检测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传染性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为2.04%,抗-TP不合格率最高为0.66%,其他依次为抗-HCV0.52%、HBsAg0.45%、ALT0.41%、抗-HIV0%。结论部分无偿献血者携带传染性病毒,血站应不断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尽量采集低危人群血液,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因输血而传播的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兵团八家血站过去6年的献血情况,探讨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和分布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献血者招募策略,为今后开展无偿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从采供血信息采集软件(血站部分)管理版数据库中调取2012年—2017年期间献血者数据,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以及献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2017年共有128233人参加献血,其中男、女性比例为1.951;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占32.05%,其次是36~45岁段,占25.77%;文化程度主要以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和初中为主,占献血者人数的91.74%;献血者职业中其他职业29.30%,学生17.06%,工人15.24%,农民14.77%;献全血量以400mL和300mL为主,合计占85.97%,献机采单份占53.89%,双份占46.11%。结论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人群结构特征对无偿献血有影响。就兵团采供血机构而言,无偿献血者年龄以18~45岁为主,其他职业、大学生、农民、工人是献血的主体人群。制定针对女性、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的招募策略,使这部分人群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对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提升捐献400毫升献血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愿无偿献血者ALT升高的非病理影响因素,解决因ALT升高而导致血液报废的问题,有效节约血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县560名自愿无偿献血者一般资料,采用速率法对所有血资源进行ALT检测,收集自愿无偿献血者的非病理因素资料,分析ALT不合格的各种非病理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有34例ALT检测不符合标准,不合格率为6.07%。年龄、性别、职业、献血次数和BMI等非病理因素可导致ALT不合格率增加,且各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32岁以下者不合格率低于32~55岁者;男性不合格率高于女性;职业因素中办公室人员不合格率高于其它职业;BMI在21~25者不合格率高于其他人群;而献血次数越高,ALT不合格率越低。结论年龄、性别、职业、献血次数和BMI是导致ALT不合格率增加的重要非病理因素,可依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节约血液资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结果,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检验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酶联免疫血液测定,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再检意义,观察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的反应重复率和再检率。结果经统计发现,抗-TP抗体、抗-HIV抗体、抗-HCV抗体及HBsAg四个项目的初检及复检试剂的反应重复率和再检率对比均有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其中,HBsAg复检结果显示,阳性检出可信度较低,再检反应重复率为16.2%,抗-TP抗体、抗-HIV抗体、抗-HCV抗体的再检反应重复率分别为14.2%、13.8%、12.6%。结论可以根据血液检验反应重复率和再检率,推断血液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快速检测前后的结果,优化献血前筛查策略。方法对献血者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对筛查合格的献血者样本进行HBV、TPELISA双试剂检测。比较开展HBsAg、TP联合快速检测前、后血液HBV及TP阳性报废率。结果2017年2月—2018年7月42467例初筛合格无偿献血者样本中,检出HBsAg反应性样本317例,阳性报废率0.75%;检出TP反应性样本200例,阳性报废率0.47%,低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未开展HBsAg及TP联合快速筛查前,HBsAg及TP阳性报废率。结论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血液HBV及TP阳性率;减少对不合格血液采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及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如何招募并保留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我市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血库招募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失败及其未能成功保留献血者的原因,再改进招募及保留方法后对比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献成分血人数及捐献者保留比例。结果在改进对献血者的招募及保留方法后,不管是献血者的招募人数还是捐献者的保留比例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地普及机采成分献血知识;并不断优化献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服务态度及业务能力,并对捐献者进行不定期的回访,可有效提高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的招募成功率和捐献者的保留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并探讨有效初筛检验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样本的检验结果,根据献血者采血前的对丙氨酸氨基移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性抗原等的初筛检测结果结合既往献血确定初筛检验的作用。结果无偿献血者ALT的初筛检验阳性率在逐年的升高,并且HBsAg、抗-TP检测反应相似,不存在显著差异;夏季6~8月ALT的初筛检验阳性例数、HBsAg检测反应例数、抗-TP检测反应例数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月份(季节)。结论血站应加强对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性抗原、梅毒螺旋体病毒的抗体等的初筛检验,对于夏季参与献血的献血者在采血时要注意对饮食及作息的问询,严格初筛检验过程,减少对血液的资源浪费现象与避免环境血污染。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漳州市无偿献血者中抗-HIV确认试验结果阳性者情况分析,了解分部情况,为工作人员从低危人群中选择献血者和对献血者的健康宣传教育提供指导。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月漳州市无偿献血者137794人份的血液标本,用国产和进口两种试剂进行抗-HIV初筛检测,初筛为阳性结果的标本,送漳州市疾病控制中心进一步做确认试验。结果137794人份标本确认抗-HIV阳性的有6例,感染率为0.004%;其中5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5例为异性性传播,1例为同性性传播;均为第一次献血;年龄较为分散。结果做好献血者筛查工作,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排除高危人群献血;让献血者明确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献血的危害,以及献血后保密性弃血的意义和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市近7年来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成分献血宣传。方法查阅本市近7年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总的趋势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接近41;年龄以30-49岁年龄段为主,占总人数的66.77%;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捐献频率为6.74,单次捐献双份率为70.42%;职业以工人和自由职业人员为主,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居多。结论本市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以工人和自由职业人员为主,公务员、学生、军人所占比例较低,单采血小板捐献频率和捐献双份率高于国内其他报道,保障了我市单采血小板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