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强脉冲光与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反应。方法:将73例面部雀斑患者随机分为强脉冲光组37例和Q开关Nd∶YAG激光组36例,比较两者在治疗时间、治疗反应(灼热感)消退时间及色素沉着消退时间的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时间、治疗反应(灼热感)消退时间、色素沉着消退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费时少,患者局部反应轻,色素沉着发生率低且消退时间短,安全有效,是治疗面部雀斑的理想方法,良好的护理对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筛选出对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方法以50株纯培养的孢子丝菌及标准株为样本,以毛霉、烟曲霉、念珠菌各1株为阴性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PCR-ELISA)对已报道的5个孢子丝菌特异性探针(U26852、U26866、U26866′、M85053及AF117945)进行筛选。记录各探针与合成DNA片段杂交底物显色与否及酶免疫测定指数(EI)值。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5个探针均位于产物序列上;在相同的ELISA条件下,探针U26852显色最强,EI值最高。结论针对28SrRNA的探针U26852是目前与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
简介: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2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147例检出率为12.3%,GICA阳性检出率为12.7%,TP-IgM为11.5%。GICA法灵敏度为98.6%(145/147),特异性为99.3%(1046/1053),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95.4%(145/152),阴性预测值为99.8%(1046/1048)。TP-ELISA法灵敏度为91.8%(135/147),特异性为99.7%(1050/1053),阳性预测值为97.8%(135/138),阴性预测值为98.9%(1050/1062)。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IC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血人附睾蛋白4(HE4)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价值。方法:以2010—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NAC前后血HE4的变化规律,随访28~50个月(平均44个月),得出HE4与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生存期等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NAC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HE4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后期随访中,HE4≤114.9pmol/L组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率低于HE4〉114.9pmol/L组,复发时间(19.5±2.3)个月长于HE4≤114.9pmol/L组的(8.3±2.6)个月,且两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114.9pmol/L组与HE4〉114.9pmol/L组总生存期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1.0)个月(95%CI:23.05~26.95)及(36±1.8)个月(95%CI:32.48~39.52),HE4≤114.9pmol/L组生存率明显高于HE4〉114.9pmol/L组(P〈0.05)。结论:NAC能显著降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HE4水平,监测HE4变化水平对卵巢癌患者预后评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HE4指标可辅助判定肿瘤复发情况、评估生存状况,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的表达及其与PASI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harpin在寻常型银屑病及正常皮肤内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harpin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较正常皮肤内表达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harpin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高表达,且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平均染色得分亦高于正常皮肤(P值均〈0.05)。此外,Sharpin蛋白表达与治疗前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83,P〈0.05)。结论:Sharpin蛋白可能参与了银屑病发病机制,对提示银屑病病情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CTHHG)对小鼠光变态反应的药效学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有一组为模型对照组,五组为用药组,另设正常动物为空白对照组。以氯丙嗪为光敏剂,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光变态反应模型。灌胃采用0.2mL/10g,1次/d,直至光激发当天,共13d。并于激发后48h,通过测定小鼠耳部的肿胀厚度差、重量差、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来判断各组药物抗光变态反应的效果。结果CTHHG对于激发前后的左耳厚度差、激发后左右耳厚度差及重量差、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几个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的作用更为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THHG对激发前后左耳厚度差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激发后左右耳厚度差及重量差的影响,高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激发后小鼠耳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高剂量组P〈0.01,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CTHHG对光变态反应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白鲜皮对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10、IL-17和IL-22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给予2,4-二硝基氯苯诱导和激发造成小鼠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0.025%地塞米松洗剂和不同浓度(0、1%、3%、5%)白鲜皮提取液进行干预处理,测量激发前后耳中部厚度差、左右耳重量差及测定血清IL-10、IL-17和IL-22值变化,进行干预后评估。结果: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耳厚度和重量差,同时升高小鼠血清IL-10含量,但仅中高浓度组可显著降低IL-17和IL-2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高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在小鼠的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0、IL-17和IL-22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在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7和IL-22含量值明显高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改善湿疹模型小鼠的皮肤损害,而高浓度的白鲜皮提取液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IL-17和IL-22、上调IL-10的表达相关。
简介: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超抗原肠毒素A(SEA)、肠毒素B(SEB)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的特异性IgE(sIgE),分析该超抗原sIgE与慢性荨麻疹相关性,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金葡菌超抗原SEA、SEB和TssT-1的sIgE水平,分别进行金葡菌超抗原(SEA、SEB、TssT-1和SEA/SEB/TssT-1)sIgE比较,并将其浓度与病情程度评分(UA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U患者血清中金葡菌超抗原(SEB、TssT-1和SEA/SEB/TssT-1)s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葡菌超抗原(SEA、SEB和SEA/SEB/TssT-1)sIgE水平分别与CU病情轻中重度和荨麻疹活动评分(Urticariaactivityscore,UAS)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金葡菌肠毒素A、肠毒素B和TssT-1sIgE水平升高,可能与其慢性病程及严重程度有关。
简介:目的:探析血清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检测在尖锐湿疣疾病诊断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共收治的47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另外从我院随机抽取47名健康体检人作为研究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26.52±7.08)g/mL明显低于对照组(38.83±8.86)g/mL,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34.17±8.04)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8.92±6.68)g/mL,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的TNF-α和IL-6水平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一个显著特征,并且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此时细胞免疫功能的高下,为尖锐湿疣疾病的临床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可以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CDFI联合血清糖类抗原(CA125)及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48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健康组。对三组所有研究对象实施CDFI检查,并抽取血液样本测定血清CA125、HE4水平。统计对比3组患者及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病灶转移情况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并统计分析血清CA125、HE4及CDFI单独及联合诊断上皮性卵巢癌价值。结果:3组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较对照组、健康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较Ⅰ期+Ⅱ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CA125及HE4水平、超声评分较未转移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诊断方式敏感度、准确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诊断敏感度(93.75%)、准确度(93.75%)较CA125、HE4及CDFI单独诊断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联合血清CA125及HE4水平检测可有效提高上皮性卵巢癌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减少漏诊及误诊,并能为疾病病理分期、病灶是否发生转移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建立人皮肤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所需的质谱分析方法,并获得皮肤细胞蛋白质肽质量指纹图谱。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其总蛋白质,凝胶经染色后,在图谱上选取2个角质形成细胞蛋白点与1个成纤维细胞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分析鉴定。结果获得3个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经Mascot软件搜索人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后,鉴定为细胞骨架Actingamma1、tubulinα2及热休克蛋白HSP70。结论皮肤细胞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分析技术的建立为皮肤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应用1、10、10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24h后,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assay)分析检测其AQP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应用1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6、12、24h,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总体差异。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IL-1α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的表达,且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μg/LIL-1α可以下调其表达,在100μg/L时,其作用更为明显(F=37.86,P〈0.0001)。随浓度增加,IL-1α对AQP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亦增加,以100μg/L组最明显。10μg/L的IL-1α在处理后6h降低了HaCaT细胞AQP3蛋白的表达,但随时间延长,其表达又有上升。结论IL-1α可以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和皮肤光老化的发生相关。
简介:目的:观察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患者在应用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的CA患者血清中的IL-12、IL-10水平,并同时测定3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2、IL-10的水平。结果:CA患者治疗前IL-12、IL-10水平分别为(50.1±4.09)ng/L、(97.3±38.5)pg/L,治疗后分别为(69.8±6.81)ng/L、(9.26±5.73)pg/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CA患者后血清IL-12水平上升、IL-10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