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t=3.043,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t=3.095,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3,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6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统计入组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情况,通过比较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麻醉类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合并症情况探究影响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196例行骨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手术时间介于62min~12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9min,术中出血量介于211ml~584ml,平均出血量为369ml,术后引流量介于294ml~512ml,平均引流量为328ml。统计可知,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56例,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肌肉力量降低、四肢麻木、口齿不清等,其中髋关节结核6例(10.71%)、强制性脊柱炎6例(10.71%)、股骨头坏死8例(14.29%)、股骨颈骨折25例(44.64%)、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7.14%)、骨关节肿瘤5例(8.93%)、其他病因2例(3.57%)。患者术后出现的脑梗死症状证实为新发病灶,确诊出现脑梗死症状后给予调节血压、血糖、血小板抗凝、血管扩容、改善血管微循环等相应治疗对策,46例(82.14%)患者治疗有效,脑梗死症状明显改善,6例(10.71%)患者治疗无效,脑梗死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家属及患者同意后自愿放弃治疗,4例(7.13%)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呼吸系统及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现严重衰竭。统计分析发现,年龄超过65岁、肥胖、有吸烟史及家族史、有低血红蛋白及低蛋白血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评级Ⅲ及以上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肥胖、有吸烟史及家族史、有低血红蛋白及低蛋白血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评级Ⅲ及以上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上述特征患者应密切注意,并进行精细护理,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简介: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而取得软组织平衡是TKA的重要目标,软组织不平衡常导致膝关节翻修。传统的软组织平衡方法依赖术者的主观判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传感器智能垫片能将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应力进行量化,术者可以此为参考进行相应的软组织松解,理论上能改善软组织平衡的精确性。本文将对传感器垫片辅助TK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病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2年期间,选我科住院的高龄病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并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B组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后随访2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6-18个月的随访,所有病人在术后2~7d下地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恢复到术前肢体功能,无术后疼痛、人工关节脱位及假体松动情况发生。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减少术后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