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午下班回家,热得满头大汗,桌上正好有一瓶饮料,我拿起来就喝。7岁的女儿见状,一把夺过我手中的饮料,气哼哼地说:“谁让你喝的,这是我的饮料。”然后不依不饶地哭着让我赔,任我怎么劝都劝不住。我的心像被针尖猛地刺了一下,生疼生疼的。这孩子怎么会变得如此自私呢?我不寒而栗。
简介:【摘要】在阅读文本中有很多“留白”,如标点作用、情节缺失、结尾续编等等。这些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白的意蕴空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延伸可能。如果能深入挖掘并引导恰当,这些留白之处,可以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激活创新思维。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中找到这样的“空白”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不仅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推手,也是进行想象能力训练的良好契机。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让阅读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在自我提问中反思,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在课堂上,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二、在自我探究中反思,拓展思维空间自我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深入研究,以使冲突解除,达到认知平衡,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师: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