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研究笼型异步电机的起动特性,分别从转速、转矩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下起动时的特征量。起动信号为一非平稳信号,因此利用短时傅里叶分析方法处理定子电流信号,得出故障特征频谱图,从而判断电机是否存在断条故障。

  • 标签: 异步电动机 转子断条 起动过程 信号获取 暂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运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组(纳入4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B组(纳入43例,行PFNA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指标、综合疗效进行对比。结果:(1)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A组,A组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和PFNA均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较好效果,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治疗方式。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髓内钉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68.7岁。初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1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4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切割8例,骨折不愈合10例,钢板或螺钉断裂6例,髓内钉断裂3例,髋内翻畸形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9例患者翻修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6±1.6)分]显著低于术前[(7.1±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85.2±8.2)分]、SF-36评分[(75.9±15.5)分]显著高于术前[(48.0±12.7)、(48.7±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8%。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颈骨质良好、髋关节状态较好者,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髋骨折 治疗失败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植骨
  • 简介:   [摘要 ]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差异性。 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83例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了人工关节置换术组共 36例以及内固定手术组共 47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出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是( 85.37±20.18) h,平均出血量( 150.48±42.53) mL,平均卧床时间( 8.19±2.42) d,内固定组平均( 69.28±17.51) h,( 104.73±27.84) mL( 11.58±3.13) d,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均 P < 0.05)。随访一年,人工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几率是 16.67%,内固定组的并发症几率是 29.79%,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 0.05)。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各有优缺点,术前要进行评估,视情况使用。      [关键词 ] 人工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前馈控制理念为基础的护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情绪及功能状态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以随机抽签法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以前馈控制理念为基础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功能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Barthel指数(BI)、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前馈控制理念为基础的护理有利于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情绪及功能状态,且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满意度。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前馈控制理念 情绪 功能状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3例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为80~91岁,平均85.3岁。骨折AO/OTA-2018版分型:31-A1.3型2例,31-A2.2型5例,31-A2.3型13例,31-A3.3型3例。骨质疏松按Singh标准分级:1级4例,2级16例,3级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强化型PFNA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56.3 min(47~9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97 mL(110~450 mL)。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7个月(5~27个月)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而死亡,该患者死亡前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为良。23例患者术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1.3周(8~18周)。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强化型PFNA固定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提高螺钉把持力,降低内固定物失效风险,近期疗效良好。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骨质疏松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微创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 2015 年 4月 -2019年 3月本院接收的 72例高龄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基于系统抽样法分为两组,各 36例;对照组开展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观察组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在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 22.22%和 72.22%;观察组分别是 5.56%和 91.67%,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 x2=4.181、 4.599; P=0.032; 0.041);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 t=9.853、 21.285; P均为 0.000)。结论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效果明显,除减少术中出血量外,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采纳、推广。

  • 标签: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4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行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3年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63.0±8.0)min比(83.5±9.4)min,P<0.05],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6.5±2.6)cm比(11.6±2.7)cm,P<0.05],手术中出血量[(145.0±25.0)ml比(207.5±26.3)ml]与手术后引流量[(72.0±10.0)ml比(83.6±11.5)m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5.0±4.0)d比(23.4±5.3)d、(10.0±1.6)d比(17.0±5.0)d、(9.5±2.4)d比(12.4±2.3)d,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3年远期疗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PFNA治疗,可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速度,且患者3年远期疗效理想,该方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PFNA治疗 3年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观察组采取PFNA术且围术期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予以PFNA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2/35)]与对照组[8.57%(3/3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股骨颈骨密度、Harris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Harris量表评分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该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再骨折发生率[11.43%(4/35)]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采取PFNA+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近、远期疗效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

  • 标签: 骨质疏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骨折复位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9岁,平均6.2岁。左侧4例,右侧3例。SeinsheimerⅡA型1例,ⅡB型3例,ⅡC型1例,ⅢA型2例。7例患儿均应用股骨骨折复位器行闭合复位后,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观察闭合复位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4周根据Beaty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末次随访时依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本组7例患儿应用股骨骨折复位器闭合复位均获得满意效果,并顺利置入弹性髓内钉,骨折固定稳定。手术时间28~55 min,平均36 min;术中出血量5~15 mL,平均8 mL;住院时间3~5 d ,平均4 d。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2周。术后4周根据Beaty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7例患儿均为满意。末次随访时按Flynn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优6例,良1例。结论股骨骨折复位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操作简便,闭合复位成功率和复位质量高,内固定稳定且可有效维持骨折对位,并可减少术者放射暴露时间。

  • 标签: 股骨骨折 股骨转子下骨折 儿童 复位器 骨折固定术,髓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矢状位牵引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宁波市第九医院骨二科收治的6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患肢矢状位10°~20°牵引分为两组:水平牵引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73.6±9.4)岁。矢状位牵引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75.0±7.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6个月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矢状位牵引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7.1±4.7)min]、术中出血量[(72.3±9.1)mL]、术中透视次数[(11.5±1.4)次]显著少于水平牵引组患者[(56.7±4.6)min、(103.9±19.2)mL、(14.6±1.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组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髋关节疼痛。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患肢矢状位10°~20°向上倾斜牵引可避开髂骨翼、臀部软组织及外侧腹壁的阻挡,术者手术操作方便,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矢状位牵引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APF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IFF患者,由交通伤、跌伤所致;患者年龄范围为53~82岁,Jensen-Evans分型:Ⅰ~Ⅲ型。按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APFLP治疗的33例患者为APFLP组,行PFNA治疗的37例患者为PFN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量为(119.85±21.07)ml,少于APFLP组的(152.37±25.43)ml,手术时间为(55.81±15.73)min、切口长度为(45.61±12.07)mm,短于APFLP组的(112.49±16.32)min、(106.73±30.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PFLP、PFNA均可作为治疗IFF有效方法,但PFNA具有切口小、手术耗时短且出血量少等优点。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对围手术期发生谵妄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收治的3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出现谵妄分为2组:谵妄组(n=57)和非谵妄组(n=341),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常规、CAR、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先将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P<0.10的因素导入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R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谵妄的预测价值和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4.32%(57/398)。谵妄组患者的年龄、C-反应蛋白、CAR、血小板及合并肺部感染的概率显著高于非谵妄组患者,而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显著低于非谵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OR=0.975, 95%CI:0.957~0.993, P=0.006)和CAR(OR=53.713, 95%CI:17.713~162.876, P<0.001)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危险因素。CAR在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73~0.933,P<0.001),对应CAR的最佳临界点为2.06。当CAR>2.06时,谵妄的预测发生率为50.50%,对应敏感度为89.47%,特异度为85.34%。结论CAR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谵妄发生的有效指标。

  • 标签: 髋骨折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谵妄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在减少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肥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因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接受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80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使用TXA组将患者分为TXA和非TXA组。TXA组患者于切皮前15 min用氨甲环酸20 mg/kg缓慢静脉滴注,并在缝合皮肤前将3 g氨甲环酸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再经引流管逆行注入切口;非TXA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对比两组输血率,术前和术后1 d、3 d的血红蛋白,记录两组的DVT和P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其术前的APTT、PT和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的APTT、PT和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率均明显低于非TXA组(P<0.05);术后1 d、3 d的TXA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TXA组(P<0.05)。两组患者PE发生率和DVT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XA能减少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肥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氨甲环酸 肥胖 高龄 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转型髓内钉 围手术期失血 隐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翻修术及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83岁[(71.2±2.0)岁]。病程60~267 d[(83.1±3.6)d]。骨折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9例。23例行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人工关节翻修组),20例行LPFP翻修术(LPFP翻修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3.6个月。人工关节翻修组和LPFP翻修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d和(13.2±2.9)d(P<0.0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2.8)d和(16.4±3.4)d(P<0.05)。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7±3.2)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70.7±4.8)分、(74.6±4.1)分、(78.6±3.3)分、(82.9±5.2)分、(83.8±5.8)分、(84.9±6.4)分;LPFP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1±3.7)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59.9±2.1)分、(64.79±3.4)分、(70.1±4.2)分、(73.9±4.2)分、(76.2±6.3)分、(77.9±6.8)分。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LPFP翻修组逐渐提高(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人工关节翻修组1例发生股骨骨折,LPEP翻修组3例发生股骨骨折,均给予钢丝捆扎固定后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LPFP内固定翻修术相当,但前者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不愈合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半髋置换治疗9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1例;年龄90~102岁[(92.3±2.5)岁]。31例接受PFNA治疗(PFNA组),12例接受半髋置换治疗(半髋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输血比例、术后2周和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第12个月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PFNA组随访1~30个月[(19.1±9.8)个月],半髋置换组随访0.5~29个月[(18.6±10.6)个月]。PFNA组手术时间[(95.8±31.0)min]及术中出血量[(71.3±25.7)ml]少于半髋置换组[(128.8±40.5)min,(212.5±113.1)ml](P<0.05)。PFNA组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为(43.9±31.9)d,长于半髋置换组的(5.9±2.8)d(P<0.05)。围术期PFNA组接受输血的患者比例(29%)显著低于半髋置换组(75%)(P<0.05)。术后2周内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23%)与半髋置换组(42%)类似(P>0.05)。PFNA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26%)与半髋置换组(42%)类似(P>0.05)。术后第12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56.3±32.3)分]与半髋置换组[(59.3±36.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PFNA组病死率为19%,半髋置换组为25%(P>0.05)。结论虽然PFNA与半髋置换均能有效治疗90岁及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可能更适合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案。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侧卧位与半截石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7例;年龄65~99岁,平均80.4岁。骨折AO分型:A1型42例,A2型88例,A3型11例。74例采用侧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67例采用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半截石卧位组)。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尖顶距、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除13例术后9个月随访后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总长度:侧卧位组为(6.5±1.3)cm,半截石卧位组为(7.5±1.5)cm;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为(84.3±3.1)ml,半截石卧位组为(90.4±3.9)ml;透视次数:侧卧位组为(13.1±1.9)次,半截石卧位组为(11.2±1.2)次;尖顶距:侧卧位组为(20.6±2.2)mm,半截石卧位组为(24.4±1.8)mm;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侧卧位组为80%,半截石卧位组为85%;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侧卧位组为5%,半截石卧位组为2%(P均<0.05或0.01)。结论与侧卧位比较,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少透视次数,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侧卧位/半截石卧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对接受 PFNA 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开展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术后 DVT 形成的临床效果 。 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 同期 观察组在该基础上运用预见性护理。 结果:观察组术后的 DVT 发生率为 2.70% ,对照组 13.51% ,且 P < 0.05 。 结论:针对 P FNA 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者运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后的 DVT 形成 。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DVT 预见性护理 PFNA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