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乌体林斯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病例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肺结核患者160例,将其按抽签随机法分为免疫调节组(80例)与常规方案组(8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干预,与此同时免疫调节组患者辅助乌体林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6个月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和痰培养转阴率,并对治疗前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对比。结果经相关数据x2统计检验显示,免疫调节组治疗6个月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和痰培养转阴率均高于常规方案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数据t统计检验显示,两组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免疫调节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乌体林斯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患者的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消退,促进病灶吸收、空洞闭合,提高转阴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以传统的散装用药为对照,分析板式用药在抗结核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行抗结核治疗病例620例,根据用药方案分为板式药物组和散装药物组。板式药物组382例,散装药物组238例,分别根据患者体质量及强化期或巩固期给予不同用药方案,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板式药物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4.2%,显著高于散装药物组29.8%,其中胃肠道不适板式药物组显著高于散装药物组(P<0.01);两组间其它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关节疼痛、视听改变、过敏性皮肤反应、肝功能损伤及神经系统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板式药物抗结核治疗操作方案、避免漏服或错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强化期用药不良反应率较高,尤其对患者胃肠道刺激大,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脾结核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9例疑似脾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脾内异常回声数目、边界、大小、形态、血流分布情况,并确认其是否存在钙化与液化情况。结果本组19例疑似病例中,18例经超声造影检查确诊为脾结核,余1例为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穿刺相符。超声声像图包括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以及强回声型三种。结论脾结核普通超声声像图存在差异性,但超声造影具有基本相同的表现,超声造影表现中增强型较为多见。超声造影检查方法具有微创、快捷和安全的特点,是脾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异烟肼耐药结核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影响因素,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60例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耐多药组33例(20.62%),耐异烟肼组40例(25.00%),全敏感组87例(54.38%)。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耐药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并随访观察耐多药结核病发生情况。结果耐多药组与全敏感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史及痰涂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1、11.018、2.211、4.013,P=0.022、0.001、0.027、0.045);耐异烟肼组与全敏感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史、痰涂片及肺部空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0、15.044、2.486、4.770、5.970,P=0.015、0.000、0.013、0.029、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治2次、复治≥3次、痰涂片阳性、肺部空洞是耐异烟肼结核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2.611,95%CI(1.323~5.152);OR=3.522,95%CI(1.220~10.168);OR=2.014,95%CI(1.104~3.674);OR=1.784,95%CI(1.193~2.655),P〈0.05];复治≥3次、痰涂片阳性是耐多药结核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3.012,95%CI(1.203~7.541);OR=2.945,95%CI(1.131~7.824),P〈0.05]。耐异烟肼结核病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耐多药结核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93,P=0.001)。结论复治及痰涂片阳性是耐异烟肼结核病与耐多药结核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有向耐多药结核病演变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脊柱结核中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指标。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64例,患者采用2SHRZ/6H2R2Z2进行药物化疗,患者在每日清晨进行口服,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患者的脊柱结核病灶处及其周围的骨组织和血液中药物浓度进行检查。结果患者在药物服用后其中血液中的药浓度最大,同时血药浓度依次高于髂骨、亚健康骨以及病灶部位骨组织,其指标均高于其对应的杀菌浓度。结论在脊柱结核的抗结核药物临床治疗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药物浓度进行检测能够辅助监测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值得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肠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常山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24例肠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HRZELvfx/9HR方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18~54岁,平均32.7岁。病程24天--24月。临床表现腹痛16例,发热13例,盗汗9例,腹泻8例,纳差消瘦6例。合并肺结核11例,其中3例痰涂片阳性,2例活动性肺结核,6例陈旧性结核灶。合并肝结核1例,结核性腹膜炎3例,结核性盆腔炎2例。PPD试验阳性13例。肠镜检查病理诊断8例。临床诊断性治疗10例。误诊漏诊14例。疗程12个月2例,18个月17例,24个月5例。治愈22例,好转2例。结论肠结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无特异性诊断措施,容易误漏诊。考虑肠结核可进行诊断性治疗。强化期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治疗方案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