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第四代与第三代HIV ELISA试剂在HIV筛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西城区2018-2020年236005筛查标本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进行HIV检测,2018-2020西城区筛查HIV样本,双试剂阳性率为0.03%,四代试剂初测阳性率为0.09%,三代试剂初测阳性率为0.04%,四代试剂重试阳性率57.1%,三代试剂重试阳性率83.2%,四代试剂确证反应阳性率为24.9%,三代试剂阳性反应阳性率49.1%。结论 使用灵敏度更高的四代HIV试剂盒可以缩短HIV检测的窗口期,诊断早期感染、避免遗漏具有一定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柳州市37家二级以上医院HIV抗体初筛实验室能力状况。方法对柳州市37家二级以上医院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发放考核血清和职能调查考核表开展实验室能力状况调查分析。结果在收回的30家实验室资料中发现,96.67%(29/30)实验室配备了专职从事HIV抗体检测人员,并都持证上岗;30家实验室质量管理均建立SOP文件,样品的接收和送检均比较规范,且有登记;86.67%(26/30)筛查实验室的移液器、温度计和酶标仪都进行了校准并取得了校准证书;86.67%(26/30)每月能采用“Levey-Jennings”法对实验进行质控;血清样品考核合格率100%。结论柳州市二级以上医院HIV筛查实验室HIV抗体检测能力令人满意,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有待加强,特别是质控图的建立和应用以及检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简介:目的探讨HPV-16感染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及基于HPV-16多肽微阵列芯片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来自HPV-16病毒的7个蛋白的胞外段序列进行叠瓦式切割,构建基于241条精细多肽库的微阵列芯片,对经病理确诊的7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8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血清学筛查。用微阵列芯片表达差异显著分析法筛选在前列腺癌患者和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中具有差异性表达的多肽(特异性多肽);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这些多肽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与PSA相比较。结果HPv-16多肽在两组血清中的抗体响应不同,与HPV-16多肽反应的自身抗体既存在于前列腺癌患者中,也存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其中存在15条多肽,与之响应的抗体在两组血清中呈差异性表达;对这15条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多肽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多指标联合的诊断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率,由15条多肽构成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在最佳临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75.3%,特异度为61.8%;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在最佳临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65.3%,特异度83.9%。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HPV-16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可通过HPV-16多肽微阵列技术加以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在女性不孕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商丘市妇幼保健院不孕患者150例(不孕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生育功能正常的女性1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女性血清激素水平及免疫抗体阳性率,统计不孕组行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结果不孕组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62.511、11.689、41.024、45.827,P<0.05)。不孕组月经周期失调者LH、E2、FSH、PRL水平高于月经周期正常者(t=13.011、3.258、20.018、9.854,P<0.05)。不孕组卵巢功能低下者LH、E2、FSH、PRL水平高于卵巢功能正常者(t=21.351、4.164、25.046、13.372,P<0.05)。不孕组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透明带抗体(ZPAb)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χ2=22.581、17.447、53.882、18.484,P<0.05)。不孕组继发性不孕者AhAb、ACAb、EmAb、ZPAb阳性率高于原发性不孕者(χ2=7.367、7.169、4.059、4.331,P<0.05)。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不孕组女性,结果示阳性136例(90.67%)。结论女性不孕患者血清激素和免疫抗体表达异常,并与月经周期、卵巢功能、不孕类型相关,二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可用于临床不孕的筛查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中同种抗体的固相化筛查及其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及天津市血液中心在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间进行输血的血液样本,其中包括随机献血的1425例健康者的血液样本以及实施输血的22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对其血浆是否含有相应抗体进行检测,分析其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献血者1425例中筛查出红细胞同种抗体为31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为11例,白细胞抗体为46例;输血患者220例患者在经过输血后筛查出红细胞抗体15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19例,混合型抗体56例,白细胞抗体20例。有73例在输血后产生不良影响,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55例的患者存在抗体问题。结论在临床输血前和输血后的抗体检测可应用固相化筛查体系,抗体的存在对于输血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而固相化筛查总体的灵敏度比较高,对确保输血安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施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需输血的6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DiaMedIgG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检验,记录比对所得结果。结果经检验,其中5例呈阳性,其中自身抗体2例,同种特异性抗体3例,其中男性占0.56%,女性占0.9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孕妇的阳性率,与非孕妇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孕妇阳性率高于非孕妇,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保障输血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梅毒抗体的检测用化学发光法,分析其在临床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我院常规术前住院与门诊患者4000例,其中男、女各2000例,用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对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S/CO为1-10用梅毒螺旋明胶凝集试验(TPPA)复查,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检测。结果:4000病例中,确诊梅毒占比1.03%,TP-CLIA阳性比例2.93%,TRUST阳性比例1.15%。TP-CLIA单阳性比例1.90%;TRUST单阳性比例0.13%。检查出有64例梅毒假阳性,不同年龄段血清梅毒抗体(TP-CLIA)假阳性率会由于年龄增长上升,差异明显(P<0.05)。TP-CLIA法血清梅毒抗体S/CO复检范围(1-10)复检率1.45%,复检范围(1-5)阳性符合率42.11%,S/CO(5-10)阳性符合率
简介:【摘 要】目的:本文对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抗体在临床筛查试验中的应用价值做深入分析。方法:研究筛选出共100例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血清样本进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梅毒抗体临床筛查试验。结果:统计研究表明,对100例血清样本进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梅毒抗体临床筛查试验,确诊梅毒患者2例,检出率为2.00%,TP-CLIA阳性4.00%,TRUST阳性3.00%;65岁以上患者血清梅毒抗体假阳性率最高18.18%;梅毒抗体经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的复检率为7.00%,复检样本中S/CO值1-5组阳性符合率40.00%,S/CO值为5-10组阳性符合率为100%,所有对比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梅毒抗体在临床筛查试验中方法安全可靠,对S/CO值较低1-5的检测样本,应给予复查,将假阳性予以排除,提高检验准确度,应用价值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并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对孕中期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因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孕妇,采取自愿的原则,抽羊水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20例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孕妇中,核型异常者16例,其中,唐氏综合征高危产妇9例,18-三体综合征5例,神经管缺陷高危孕妇2例。年龄大于等于35周岁的孕妇筛查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35周岁组的孕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等于35周岁组的孕妇,其高危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35周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孕妇抽羊水进行产前诊断,可减少5.74%染色体异常儿的出生。孕中期孕妇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有助于早期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此筛查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胎儿的缺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