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本院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中mcr基因的携带情况和基因特征,为临床检测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对183株气单胞菌进行mcr基因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粘菌素以及多粘菌素对mcr基因阳性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肉汤接合法和滤纸接合法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气单胞菌中mcr-3基因的存在环境。构建mcr-3携带基因的E.coli DH5α-pGEM-T::pmcr-3菌株以验证其粘菌素耐药表达情况。结果183株气单胞菌mcr-3基因的携带率为2.19%(4/183),未检测到mcr-1和mcr-2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携带mcr-3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对粘菌素和多粘菌素均敏感(MIC<2 μg/ml);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mcr-3基因无法进行水平转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本院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携带的mcr-3基因属于mcr-3.2以及mcr-3-like变异体,且上下游并未检测到相邻的转移元件。构建的重组菌株E.coli DH5α-pGEM-T::pmcr-3表现为粘菌素敏感表型(MIC=2 μg/ml)。结论我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中存在mcr-3基因,但其在嗜水气单胞菌不表达粘菌素耐药性,且暂时未发现支持其可以转移的证据。
简介:目的探讨MYBPC3基因突变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不良预后的关联。方法使用panel二代测序,检测529例HCM患者和307例健康对照的8个肌小节HCM致病基因。根据携带MYBPC3突变情况,将MYBPC3突变阳性患者分为3组:仅携带1个MYBPC3错义突变(错义组)、仅携带1个MYBPC3无义或剪切位点突变(截短组)或携带至少1个MYBPC3突变的多突变患者(多突变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计在93例(17.6%)患者中检测到64种MYBPC3致病突变。与未检出MYBPC3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MYBPC3突变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的比例更高,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比例更高。在携带MYBPC3突变患者中,多突变组最年轻,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在4.7±3.2年随访期间内,MYBPC3突变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未检出MYBPC3突变患者(校正HR2.00,95%CI1.06-3.79,P=0.033),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增加趋势(校正HR1.80,95%CI0.91-3.55,P=0.091)。在MYBPC3突变阳性患者中,多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校正后HR30.4,95%CI3.01-301.12,P=0.004)和全因死亡(校正后HR25.2,95%CI4.07-156.00,P=0.001)均显著升高,而截短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则未见显著增加。尤其是携带MYBPC3复合突变的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6(75%)例发生心血管死亡。结论MYBPC3截短突变与HCM不良预后不存在相关性。携带多个突变的MYBPC3突变携带者,尤其是MYBPC3复合突变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显著增。
简介:该实验通过SDS高盐法(常规法)、SDS高盐法(改良法)和SoilgDNAKit法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用DNANanophotometer仪测定样本DNA的纯度和浓度,以确定最佳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用SDS高盐法(常规法)、SDS高盐法(改良法)和SoilgDNAKit法和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浓度分别为41.45ng/μl、96.48ng/μl和58.40ng/μl,纯度(OD260/OD280)分别1.45、1.57和1.82.由结果可知,改良法提取DNA的浓度最高,而SoilgDNAKit法的纯度最高,但其成本较高,因此,SDS高盐法(改良法)是节省成本且适合提取大批量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方法,今后在提取DNA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其纯度.
简介:摘要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PIK3R1基因突变致SHOR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11岁5个月,因"多食、多饮、多尿2个月"就诊。查体:面部脂肪少、三角脸、眼睛深陷、宽鼻梁、鼻翼小、鼻部下端小柱状低垂、嘴角下垂,颈部、腋下、肘窝、腘窝及腹股沟皮肤呈黑棘皮样皮肤改变及双肘轻度外翻、伸展过度。实验室检查提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患儿携带PIK3R1基因杂合突变(c.1945C>T,p.Arg649Trp)。SHORT综合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特征性面容、脂肪萎缩及胰岛素抵抗为临床特点,检测PIK3R1基因有助于诊断。SHORT综合征的诊治需要多学科管理,而早期诊断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和减轻家庭负担。
简介:目的建立并鉴定CLCN3/MMTV-PyMT双转基因小鼠杂交群体,构建氯通道ClC-3过表达的自发乳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将CLCN3转基因小鼠和MMTV-PyMT转基因小鼠分别进行繁殖,选取阳性子代鼠进行配对,培育杂交后代,然后通过PCR鉴定基因型、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方法、Westernblot检测转基因小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繁育CLCN3转基因小鼠和MMTV-PyMT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成功构建CLCN3/MMTV-PyMT双转基因鼠杂交群体,并成功保种和扩群,经组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分析双转基因小鼠的ClC-3蛋白的表达高于MMTV-PyMT转基因小鼠。结论成功构建ClC-3过表达的自发乳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C-3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患儿 女,15岁,因“多饮、多尿1年”于2019年1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患儿1年前出现多饮多尿,10余日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血糖28.3 mmol/L,诊断为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差。基因检测发现PIK3R1基因新生变异(c.1945C>T,p.Arg649Trp),确诊为以身材矮小,关节过度伸展和(或)腹股沟疝,眼凹陷,Reiger异常, 出牙延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简称为SHORT综合征。该病临床少见,且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硬膜外与静脉两种PCA方式对于妇产科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为妇产科手术术后镇痛方式的舍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妇产科手术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PCEA及PCIA术后镇痛。PCEA;0.125%布比卡固200nd+0.1mg芬太尼+2.5mg氟哌啶;PCIA:0.6mg芬太尼+2.5mg氟哌啶+0.9%生理盐水配至200ml。镇痛泵采用博创公司生产的电子采+一次性专用药袋,设定连续背最榆注量为2ml/h.单次给药量1.5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使用48h后停用。分别于术后6、12、24、36和48h进行随访记录。并将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试验考察的两种配方的效果和副作用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解除骨科患者术后自控式镇痛泵(PCA)尿潴留的效果。方法我院骨科中心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住院行骨科手术后使用PCA并发生尿潴留的患者86例,排除下尿路梗阻、语言障碍、泌尿系统疾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热敷、按摩、听流水声、调整体位等诱导排尿方法,无效患者予置管导尿;观察组采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的方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例数,及各组实施解除尿潴留措施后患者首次自主排尿的时间。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成功率93%,对照组23.3%,观察组首次自主排尿时间0.41±0.12,对照组0.86±0.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用于解除骨科术后PCA尿潴留效果满意。
简介:ThispaperproposesaPCAandKPCAself-fusionbasedMSTARSARautomatictargetrecognitionalgorithm.Thisalgorithmcombinesthelinearfeatureextractedfrom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andnonlinearfeatureextractedfromkernel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KPCA)respectively,andthenutilizestheadaptivefeaturefusionalgorithmwhichisbasedontheweightedmaximummargincriterion(WMMC)tofusethefeaturesinordertoachievebetterperformance.Thelinearregressionclassifierisusedintheexperiments.Theexperimentalresultsindicatethattheproposedself-fusionalgorithmachieveshigherrecognitionrate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PCAandKPCAfeaturefusionalgorithms.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加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镇痛中的效应与影响。方法:67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根据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静脉PCA吗啡组(M组,n=32)和TAES+静脉PCA吗啡组(T+M组,n=35)。两组的静脉PCA吗啡设置相同,采用0.05%吗啡溶液100mt,1ml/h,2ml/PCA,锁定时间6min。T+M组的TAGS设置为:电极贴于合谷、劳宫、内关、外关和切口两侧,手术结束时开始2-100Hz电刺激。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h和24h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RS(疼痛语言分级)、按压PCA次数(PCAdemand)、PCA有效次数(PCAeffect)、De/Dd比值(PCAe/PCAd)、24h吗啡用量及病人主观不适。结果:T+M组术后镇痛恶心的发生率(23/32,36%)比M组明显减少(13/35,72%)(P<0.01);两组的的镇痛效果与吗啡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合谷、内关和切口两侧对上腹部术后无明确的镇痛作用,不能减少PCA吗啡用量,但可明显减少吗啡镇痛恶心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我国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相对应的生产装置也呈现出大型、高效以及自动化趋势发展。在现实应用中相关用户对设备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保证设备高效节能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设备在正常运行中减少故障产生,但由于大多数电气设备都是高科技产品,在实际运用中难以避免出现故障问题。诊断技术一般是在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寻找出运行出现异常的地方,并根据故障数据判定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此完成诊断。诊断的目的是在可以保证人员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因故障产生的影响,也是为了保障设备的基本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从根本上提升设备生产效率,获取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将优质围术期护理对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8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共500例,按照双盲法对患者分组,设定其中250例为参照组并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其余250例作为研究组实施优质围术期护理,观察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护理满意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将优质围术期护理对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有着极为确切的效果,可以对并发症起到理想的预防作用,并有效促进其术后恢复,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