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眼外伤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患者78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地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眼压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眼外伤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患者的眼压。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s-1,AQP-1)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小梁和虹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水通道蛋白-1与房水分泌、排出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A1)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中留取的小梁、虹膜组织;高眼压对照组(A2)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小梁切除术中留取的小梁、虹膜组织;正常眼压对照组(B组)为外伤摘除的正常眼压眼球中切除的小梁、虹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查,检测出各组的小梁及虹膜组织中AQP-1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形态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HE组中A1组、A2组对比B组中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色素细胞层次减少,基质中血管扩张充血明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1组与A2组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组化中A1组、A2组对比B组中AQP-1的表达减少,A1组与A2组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AQP-1在原发性青光眼组小梁组织中表达减少和正常眼球对照组中的表达存在差异。2.AQP-1与房水的分泌、排出相关,提示AQP-1可能与原发性青光眼发病机理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43例(43眼)药物控制眼压不佳的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Lucentis),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及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压变化。结果患者术前眼压(53.4±3.3)mmHg;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32.1±4.6)、(24.8±2.3)、(16.2±3.4)mmHg。不同时间点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损伤小,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次全视网膜冷凝与抗代谢药物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7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NVG病例60例60眼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氛围SRC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SRC组采用单纯SRC、SRC加小梁切除术、SRC加用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睫状体冷凝术、单纯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加睫状体冷凝术治疗。两组均在采用抗代谢药物进行治疗。结果SRC组治疗成功率为76.7%,对照组为40.0%,两组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球结膜水肿甚至眼睑水肿。SR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53.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类型主要有角膜上皮剥脱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和低眼压眼球轻度萎缩等。结论SRC术联合抗代谢药物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可以作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014年期间收治的37例(45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0.5%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归性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很好地配合表面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无患者更换麻醉方式,在术后3~24月的随访过程中,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眼压由术前(31.5±4.3)mmHg恢复至(13.1±5.2)mmHg,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于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行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