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手术过程中拔管以及相应的气道管理方法;方法以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收支的56例小儿全麻手术患者的病案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拔管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儿按照临床通常依照的气管拔管指征进行操作,观察者在患儿回复自主呼吸,并且出现呛咳以及吞咽反射,并SPO2>0.95后,行气管拔管操作,并观察两组患儿的拔管之后的SPO2变化以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拔管之后SPO2数值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患儿拔管后的并发症出现几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儿回复自主呼吸,且SPO2>0.95后,行气管拔管操作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儿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管治疗牙齿疾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将我院口腔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采用根管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成两组,试验组50(66颗患牙)例患者,对照组50(66颗患牙)例。试验组采用常规的多次根管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根管填充。两组患者在根管预备以及根管填充后均进行X光检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不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对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的随访观察,试验组成功率94.00%,对照组成功率为90.0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周的疼痛评价中,试验组为0.3士0.2,对照组为0.6士0.4,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管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2。类似于临床上面经常使用的套管针,但是导管出口直到上腔静脉。逐渐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与传统深静脉穿刺技术比较,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PICC是当前医疗护理的新概念,是高科技时代在医疗护理领域里开发的一门新技术。它是中心静脉输液的可靠渠道,也是当今先进护理的必经之路。这项新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国的静脉输液治疗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收治患者的病例资料和临床表现分析,讨论口腔根管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的48例牙髓疾病和根尖周病症患者。48例患者均实施根管治疗,通过传统方式和逐步后退方式完成根管预备,并行牙胶尖和糊剂侧向加压方式实现根管填充,此过程中保证牙胶尖和根管器械都应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治疗前后都要对患者的患牙进行X线片拍摄,做好记录,之后按照线片显示全面评估根管预备工作完成情况和根管填充质量。结果130颗患牙中,恰填116颗,恰填率为89.23%;欠填4颗,欠填率为3.08%,超填10颗,超填率为7.69%。对所有患者实施根管治疗后,患者病情程度有了很大的缓解,130颗患牙中,121颗患牙治疗有效,占比93.08%,9颗患牙治疗无效,占比6.92%。结论目前,有关牙髓疾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中,能够保留患牙的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实施根管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根管治疗期间发生疼痛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0例根管治疗期间发生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根管治疗期间出现疼痛症状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270例接受根管治疗患者,在根管治疗期间出现疼痛39例,根管治疗期间疼痛发生率为14.4%。其中根尖周炎、牙髓坏死患者疼痛发生率高于急、慢性牙髓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后牙疼痛高于上颌后牙(P<0.05);根尖无因阴影者疼痛率高于有阴影者(P<0.05);术前有叩痛者疼痛率高于术前无叩痛者(P<0.05);无窦道患牙疼痛率高于有窦道者(P<0.05)。结论根管治疗期间发生疼痛现象与牙位、患牙情况以后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为了降低根管治疗期间患者疼痛发生率,操作者需不断提高自操作技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采用鼓室置管术对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19耳)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腭裂修复+鼓室置管术组;对照组单纯腭裂修复组,术后6个月进行鼓室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鼓室置管术适应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进行讨论。结果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差异无显著性。术前两组波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V波反映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差异有显著性。结果经x2检验可见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鼓室图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前术后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术前两组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术后两组鼓室图有显著差异。结论腭裂修复同时行鼓室置管有利于伴有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中耳功能改善,提高患者听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熟练掌握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掌握适应症、日常维护及护理,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及体会,降低护士工作量,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82例肿瘤患者,乳腺癌16例、宫颈癌10例、胃癌15例、肺癌16例、大肠癌12例、其他恶性肿瘤13例。结果除3例患者插管发生静脉炎,2例患者导管发生堵塞,其余患者均得到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且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
简介:摘要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大、疾病种类多、胃管材料不同、留置胃管时间长短不一样等因素,因此对留置胃管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现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查阅有关资料,对胃管的长度、胃管置入后的管理等应重视的问题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患者取坐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探讨置管异位率。方法接受PICC插管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采取标准的置管操作,干预组23例,在坐位下进行置管操作,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照片,比较两组间的导管异位率。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5%),干预组1例(4.4%).干预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3418,P=0.0372)。结论在插管过程中,患者取坐位可以显著提高导管到位率,是有效、可行的预防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