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的细胞外囊泡(SONFH-BMSCs-EVs)对正常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骨髓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0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激素性股骨头坏死5例,非股骨头坏死5例),提取其中的BMSCs进行培养。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SONFH-BMSCs-EVs。将正常BMSCs中加入SONFH-BMSCs-EVs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用噻唑蓝(MTT)法,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实验检测SONFH-BMSCs-EVs对BMSCs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取第3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诱导过程中实验组加入SONFH-BMSCs-EVs,再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上成骨相关因子基因、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ONFH-BMSCs-EVs为大小不均的圆形膜性囊泡,粒径范围在40~200 nm之间,且表达CD63、CD9标志蛋白。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细胞外囊泡可以被BMSCs摄取。MTT法检测BMSCs增殖能力实验组(0.5±0.1)明显低于对照组(1.0,t=11.160,P<0.01)。Caspase-3/7活性实验检测BMSCs凋亡,实验组(1.4±0.2)明显高于对照组(1.0),(t=3.458,P<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红染染色阳性率显著小于对照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关键因子蛋白表达分别为β-catenin(实验组为0.68±0.10,对照组为1.37±0.17,t=6.960,P<0.01)、Runt相关基因2(Runx2,实验组为0.66±0.13,对照组为1.30±0.16,t=6.2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实验组β-catenin、Runx2相对基因表达分别为0.59±0.12、0.66±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0、6.240,P均<0.01)。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源的BMSCs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以抑制正常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Gefitinib对大鼠骨内膜来源干细胞(ED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5),实验组予以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Gefitinib100mg/kg·d灌胃,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的甲基纤维素灌胃;术后1周取双侧股骨及胫骨,分别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EDSCs进行体外增殖克隆,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第3代(P3)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人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相关基因(p15、p16、p21、p27)的表达。成骨诱导14d后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成骨分化21d后行vonKossa染色,并提取mRNA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比成骨分化相关基因(osteocalcin、bsp、runx2、osterix)的表达。结果EDSCs与BMSCs的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均呈阴性表达。Gefitinib阻断EGFR信号通路后,Brdu检测发现其对BMSCs的抑制(11.15%)比对EDSCs(0.25%)更明显;细胞周期检测可见EDSCs处于GO/G1期和S期的细胞量增加,处于G2-M期的细胞量明显降低;ALP染色可见EDSCs阳性,细胞数升高率(53.31%)明显高于BMSCs(25.04%);EDSCs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百分率(分别为103.9%、58.0%、117.3%、105.1%)明显高于BMSCs(分别为39.3%、38.4%、24.5%、83.4%),对EDSCs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百分率(分别为247.O%、289.9%、66.1%、233.2%)明显高于BMSCs(分别为106.5%、186.4%、41.7%、190.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抑制剂Gefitinib抑制EDSCs和BMSCs增殖,但促进其成骨分化,且对BMSCs增殖抑制更明显,对EDSCs的分化促进作用更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体外多潜能性及成骨分化的生物学调控作用。方法:用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四肢骨BMSCs,分别用含JMJD3-shRNA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干扰载体(实验组)及含无关序列的GFP慢病毒载体(对照组)转染BMSCs,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组BMSCs中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上三甲基化(H3K27me3)及干细胞多潜能转录因子Oct4、Nanog、Sox2的表达,并比较两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实时定量RT-PCR、Westernblot、茜素红染色检测两组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MSCs的H3K27me3表达水平升高,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且表达更强的Oct4、Nanog、Sox2等多潜能因子;体外成骨诱导7d后,实验组BMSCs中RUNX2等成骨分化基因表达下降,诱导14d后,钙结节形成较对照组少。结论:抑制JMJD3表达可增强BMSCs的干性特征,抑制其成骨分化。
简介:背景:最近几年,通过训练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慢性持续性腰痛的缓解取得越来越显著的疗效,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肌力、肌耐力、局部血流、运动知觉与功能改善的效果,为未来全民健身运动处方开发及下背痛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制订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依据改良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及腰椎L3皮下脂肪厚度等前测指标将25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对试验组执行为期6周、每周2次、每次60min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于试验前、后1周内完成相关指标测试。结果与结论:①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0(°)/s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背肌肌耐力总作功,但对核心训练外日常运动量无影响;②6周核心稳定训练对等速背肌耐力测验时局部血流量有显著影响作用,表现为试验组氧合血红素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而对脱氧血红素无影响;③6周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下背痛患者的运动知觉,表现为试验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运动知觉复位精度及背肌肌电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前测及对照组;④结果提示,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对改善下背痛患者疼痛、运动知觉、局部血流、肌耐力及背肌肌电反应时间等均有效果。
简介:摘要去分化釉质瘤(dedifferentiated adamantinoma,dDA)是一种罕见的骨内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30岁男性,左尺骨肿物,镜下组织形态:大部分区域呈高级别肉瘤,形态多样,包括骨肉瘤、未分化肉瘤、软骨肉瘤样等;局灶呈经典型釉质瘤,稀疏的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间质内散在分布条索状及小管状上皮细胞巢,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其中小灶可见由骨母细胞围绕的不规则骨小梁呈骨性纤维结构不良形态,骨小梁间纤维性间质内无上皮细胞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经典型釉质瘤区域:上皮细胞巢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5/6、上皮细胞膜抗原(EMA)、p63等阳性,间质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1%;高级别肉瘤区域:CK等上皮标记散在阳性,S-100蛋白、SOX9、CD99、SATB2、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高达80%。患者截肢术后1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诊断时应充分取材,着重与纤维结构不良恶变、骨肉瘤、转移癌等鉴别。
简介:摘要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是指胃内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独立的早期胃癌病灶,早期胃癌内镜治疗术后12个月内经内镜新发现的早期癌灶也视为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本文报道了1例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其中1处病灶直径<5 mm,为微小胃癌;另一处病灶组织学类似肠上皮化生,经病理会诊最终诊断为超高分化腺癌。
简介:摘要患者女,51岁。有高血压病史,劳累时感腰部酸痛,休息后缓解。体检时B超和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区占位,行腹腔镜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异型性明显,呈疏密交替的束状排列,局部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和地图样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H3K27me3表达缺失,S-100蛋白个别细胞阳性,SOX10阴性,横纹肌标志物结蛋白、Myogenin和MyoD1弥漫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MDM2基因扩增阴性。本例诊断为肾上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伴完全性异源性横纹肌母细胞分化(恶性蝾螈瘤),按照法国癌症中心联盟(FNCLCC)分级系统归为3级。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7个月,情况尚良好,复查未见复发转移证据,目前密切随访中。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方肌肌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方肌肌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下行肌力训练改善股四头肌肌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骨伤术后及脑卒中导致的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频电治疗,同时配合肌力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采用中频电治疗,不配合肌力训练,对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下行肌力训练护理对改善股四头肌肌力有显著作用,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