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8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组织全国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编纂了一部包括当时中国的所有文化典籍,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者,经、史、子、集四部也;“全书”者,一切文化典籍统统收录齐全也。《四库全书》,顾名思义,就是把无所不包、无书不有、无本不全、百科具备的图书文献,按中国封建社会完美无缺的传统分类法——“四部分类法”组织起来,并构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化书库。这个“文化书库”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知识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世界各个领域中获得的认识所达到之深度和广度。然而,很可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一般人物不易看到,他们只知其名,难见其书。1983年至1986
简介:桐城桂林方氏乃一名门望族,宗族文化根基雄厚,但经历"江南丁酉科场案"与"戴名世《南山集》案"两次重大冲击后,宗族统绪涣散中衰。方苞身处此时,且因生于金陵、长于金陵、著书授徒金陵、长眠金陵,以"宗族精英"身份在异地展开宗族重建努力:恢复"族居"与"族葬",给生人与先祖在金陵寻找"义居",为重建方氏宗族秩序赋予合法性地位;一再申述三兄弟合葬要"以义衡之""义明恩洽",树立宗族中兄弟和睦、子侄相爱的"范式";营建"教忠祠",正宗法,举义田,"祠成之日,会祀于金陵者五十有七人",桐城方氏在金陵再度中兴。相较于以往认为方苞重"礼""法"而言,方苞在宗族观上更重"义",认为"义以出礼""法以义起",因此"以义制事",以"义"来统摄宗族的"礼""法",尊祖、敬宗、收族,"义"是方氏宗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简介:在法治是“法律而不是人的统治”这一层面,商鞅变法后之秦国及秦朝是实现了法治的。但是这种战争模式下的法治从技术上讲并不能得到长久的维持。汉武帝之后外儒内法,借助儒家伦理和改造后的宗法文化实现对国家的治理,逐渐形成“官绅共治”的图景,使得宗族在前近代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宗族形态经历了宗法宗族、豪强世族向普及型宗法家族的转变,实现了“家国共鸣”向“家国同构”的转型,最终在明清得到全面定型。但是在近代国家富强的总目的之下,家族主义受到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双重打击,在共产主义的扫荡下断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建构与治理的新技术,宗法文化作为家庭道德与历史文化,将为现代人留下一片精神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