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塞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近三年我院18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进展至脑梗塞的影响因素,同时与未发生脑梗塞者进行对比。结果180例TIA患者中,出现脑梗塞者66例(36.7%),余者114例(63.3%)。其中TIA发病频次高于3次/d、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min、首次发病距治疗时间在24h以上者发生脑梗塞的概率相比发病频次低于3次/d、每次持续时间低于30min、首次发病距治疗时间在24h以内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塞者对比,TIA发作进展至脑梗塞者的SBP、DBP、FBG、TC和TG等指标值更高(P<0.05)。结论TIA进展至脑梗塞与其发病频次多、每次持续时间长、未尽早施治以及合并“三高”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师需予以重视,以加强防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为83.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为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方式与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人。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疾病认知情况;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相比较。结果心理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护理组的疾病认知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护理前两组负面情绪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TIA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牙龈、脑、消化道等出血现象,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医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6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5例非脑出血、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者的血压情况,并对血压的平均值及变异性等进行计算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24hSBP(24h收缩压平均值)、24hDBP(24h舒张压平均值)、dSBP(白昼收缩压平均值)、nSBP(夜间收缩压平均值)、dDBP(白昼舒张压平均值)、nDBP(夜间舒张压平均值)相比较,研究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而两组的24hSBP-SD(24h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压变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由于短暂性脑缺血接受开颅手术的90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内皮素(ET)、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T2、T3、T4点,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其T2、T4时间点心率高于对照组,T3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上述不同时间段MAP及HR变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即刻ET、M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h、3h观察组血浆ET、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其内皮素、丙二醛水平,且脑保护作用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护理中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挑选2020年5月-2021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的25例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而研究组的25例患者则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不同健康教育模式下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心理焦虑在入院后与出院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研究组的脑梗死率要比对照组低,研究组为8.00%,对照组为20.00%,差异对比度大,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护理中配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更好的了解疾病知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与此同时,还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