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内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疑似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33±18)岁。根据患者影像检查的出血表现,分为急性脑出血(n=13)与非急性脑出血亚组(n=26);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史,分为治疗(n=11)与未治疗亚组(n=28)。然后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随机顺序盲法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动静脉分流。以DSA为参考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ASL或TOF MRA检测总体、急性脑出血亚组及治疗后亚组中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κ系数确定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诊断动静脉畸形患者29例,未发现动静脉分流者10例。ASL与TOF MRA阅片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非常好(κ= 0.83~1.00)。在2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对动静脉分流的检出率ASL为93.1%(27/29),TOF MRA为86.2%(25/29),而ASL与TOF MRA联合达到了100%。ASL、TOF MRA及联合两者诊断总体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0.966(95%CI:0.909~1.00)、0.914(95%CI:0.825~1.00)、0.983(95%CI:0.943~1.00),在急性脑出血亚组中诊断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1(95%CI:1.00~1.00)、0.833(95%CI:0.611~1.00)、1(95%CI:1.00~1.00)。结论ASL与TOF MRA联合是一种无创的检测动静脉分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采用饮食护理路径的方式对于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0月开始我院通过饮食护理路径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实施干预,以实施前1年设为对照组,以实施后1年设为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可通过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采用饮食护理路径的治疗方式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且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低剂量甘精胰岛素干预在烧伤延迟复苏大鼠中的抗氧化效应,明确烧伤延迟复苏时较好的抗氧化干预时机。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延迟复苏组、烧伤后即刻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即刻治疗组)、烧伤后2 h甘精胰岛素治疗组(2 h治疗组)、烧伤后6 h甘精胰岛素治疗组(6 h治疗组)等5组,每组各10只。甘精胰岛素各治疗组分别于烧伤后即刻、2 h、6 h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0 U·kg-1·d-1),延迟复苏组于伤后6 h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延迟复苏组及各治疗组均于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l/kg)模拟液体延迟复苏;假伤组不给药且不进行液体复苏。假伤组于伤后即刻、其余各组于伤后24 h分别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及心脏、肾脏组织。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血糖及心肌和肾脏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黄嘌呤氧化酶(X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分析抗氧化干预的时机。结果与假伤组相比,延迟复苏组血糖升高[(10.72±0.80)比(6.57±0.82)mmol/L,P<0.001];心肌、肾脏组织中CuZn-SOD、CAT和GSH-Px的活性及T-AOC均降低(均P<0.05);XOD、MPO的活性均升高(均P<0.05)。与延迟复苏组相比,即刻、2 h和6 h治疗组血糖均降低(均P<0.05);即刻和2 h治疗组心肌、肾脏组织中CuZn-SOD、CAT和GSH-Px的活性及T-AOC均增高(均P<0.05);6 h治疗组仅心肌组织中GSH-Px、肾脏组织中CAT和GSH-Px的活性增高(均P<0.05)。与延迟复苏组相比,即刻治疗组心肌组织中MPO及XOD、肾脏组织中XOD的活性降低(均P<0.05);2 h治疗组心肌、肾脏组织中的MPO、XOD的活性均降低(均P<0.05);6 h治疗组心肌组织中MPO、肾脏组织中XOD的活性均降低(均P<0.05)。与即刻治疗组相比,2 h治疗组心肌组织中GSH-Px的活性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CuZn-SOD、CAT和GSH-Px的活性及T-AOC均升高(均P<0.05);6 h治疗组心肌CuZn-SOD、CAT和GSH-Px的活性及T-AOC均下降(均P<0.05)。与即刻治疗组相比,2 h治疗组心肌组织中XOD和MPO、肾脏组织中XOD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脏组织中MPO的活性降低(P<0.05);6 h治疗组心肌组织中XOD、MPO的活性均升高(均P<0.05)。与2 h治疗组相比,6 h治疗组心肌、肾脏组织中的CuZn-SOD、CAT和GSH-Px的活性及T-AOC均降低(均P<0.05),心肌、肾脏组织中XOD、MPO的活性均升高[心肌:(374±8)比(290±19)U/g、(0.021 8±0.003 9)比(0.010 7±0.002 4)U/g,肾脏:(157±6)比(128±9)U/g、(0.026 8±0.004 3)比(0.013 4±0.003 1)U/g,均P<0.05]。结论烧伤延迟复苏时甘精胰岛素的抗氧化效应与干预时机有关,相较于烧伤后6 h干预,烧伤后即刻和2 h干预可取得更好的抗氧化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适宜切点。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2 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 183例),年龄(60.4±11.9)岁,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眼底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接受连续3 d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计算TIR(3.9~10.0 mmol/L)以及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根据各TIR切点进行分组后,分析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异常增厚(≥1.0 mm)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检出率情况。结果根据TIR水平分为TIR≤40%、41%~70%、71%~85%及>85%共4组。4组间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TAR、平均葡萄糖(MG)呈现出随TIR减小而增加的趋势(所有趋势P<0.05),但TIR与TBR(<3.9 mmol/L)仅存在弱相关性(r=0.087,P<0.001),TBR(<3 mmol/L)未呈现出随TIR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趋势P=0.378)。共有262例(12.1%)患者CIMT异常增厚,515例(23.8%)患者患有DR。异常CIMT在上述4组中患病率分别为16.9%(59/349)、12.9%(96/746)、11.2%(57/510)和9.0%(50/556)(趋势P<0.001);DR患病率分别为30.7%(107/349),29.4%(219/746),20.8%(106/510)和14.9%(83/556)(趋势P<0.001)。在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了协变量后,与TIR≤40%组相比,其余3组异常CIMT风险依次降低33.8%(OR=0.662,95%CI:0.456~0.963,P=0.031)、40.8%(OR=0.592,95%CI:0.390~0.899,P=0.014)和45.0%(OR=0.550,95%CI:0.358~0.846,P=0.006);DR风险依次降低2.9%(OR=0.971,95%CI:0.725~1.301,P=0.844)、33.4%(OR=0.666,95%CI:0.479~0.924,P=0.015)及53.3%(OR=0.467,95%CI:0.331~0.657,P<0.001)。结论采用40%、70%、85%作为TIR切点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进行有效区分,建议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TIR≤40%)、未达标(TIR≤70%)、达标(TIR>70%)以及优(TIR>85%)的评价切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体质指数(BMI)对胚胎发育时间动力学参数、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832例患者共6 294枚胚胎的资料,根据年龄分为2组:<35岁组(655例、5 076枚胚胎)、≥35岁组(177例、1 218枚胚胎);根据BMI分为3组:低体重组(BMI<18.5 kg/m2,47例、355枚胚胎)、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517例、3 813枚胚胎)、超重组(BMI>23.9 kg/m2,268例、2 126枚胚胎),比较各组胚胎发育时间动力学参数、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35岁组患者的胚胎发育到3个细胞、4个细胞速度更快;两个年龄组患者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妊娠率、种植率、分娩率、活产率、流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患者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娩率、活产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对部分胚胎发育时间动力学参数有影响,而BMI对其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所有运动员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48 h内及赛后1个月分别接受双侧跟腱MRI检查,采用常规T1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压脂序列和不同回波时间(TE)的UTE序列对跟腱的形态及信号进行评估,采用UTE-T2*序列对跑步后跟腱生化的改变进行动态定量分析。UTE-T2*序列获得单成分分析值(T2*M)和双成分分析的短T2*成分值(T2*S)和长T2*成分值(T2*L)以及百分比值。在跟腱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跟腱整体的数值,并把跟腱等分为3个亚区分别测量(跟腱连接段、跟腱中间段、跟腱插入段),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勾画感兴趣区。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对2名放射科医生的定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亚区T2*M、T2*S、T2*L和百分比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距离、不同跑姿、不同配速及不同训练量的赛后48 h与赛前T2*S的变化差异(ΔT2*S),其中ΔT2*S为赛后48 h T2*S值与赛前T2*S值的差值。结果在短TE(TE≤0.6 ms)的序列上,跟腱腱病可表现为高信号区域出现散在点状低信号。2名放射科医师对跟腱的T2*M、T2*S、T2*L和百分比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6、0.94、0.83和0.94。跟腱的整体、跟腱连接段及跟腱中间段的T2*S值在马拉松运动后48 h均轻度升高,运动1个月后减低[0.49(0.45,0.59)比0.54(0.49,0.59)比0.53(0.49,0.57),0.48(0.44,0.54)比0.53(0.47,0.58)比0.50(0.46,0.57),0.48(0.43,0.58)比0.54(0.47,0.59)比0.52(0.46,0.57);均P<0.05],T2*M、T2*L和百分比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的跑姿中,前中脚掌着地者跟腱整体ΔT2*S高于后脚掌着地者[0.03(-0.05,0.07)比-0.03(-0.17,0.11),P = 0.001]。结论UTE-T2*的双成分分析技术对运动前后的跟腱形态动态变化监测优于单成分分析,其T2*S对跟腱内化学成分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RI T2弛豫时间参数图分析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膝关节周围肌肉T2值变化特征。方法招募业余马拉松运动员12名为马拉松组,其中男5名,女7名,年龄21~37(27.5±5.4)岁。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12 h及赛后2个月进行双膝关节MRI检查;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为对照组,其中男5名,女10名,年龄24~27(24.9±1.0)岁,进行双膝MRI检查。应用T2弛豫时间参数图成像序列在后处理平台测量缝匠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半膜肌、腓肠肌内侧头及腓肠肌外侧头的T2值,分析马拉松组赛前与赛后12 h内和赛后2个月及马拉松组赛前与对照组之间各肌肉T2值的差异。结果所有受试者检查期间均未出现膝关节疼痛。常规MRI检查显示,膝关节周围肌肉形态及信号均未见明显异常。与赛前相比,马拉松赛后12 h马拉松组中半膜肌[(34.3±2.8)ms比(35.5±2.5)ms,P=0.008]、腓肠肌内侧头[(34.1±3.4)ms比(37.7±3.1)ms,P<0.001]、腓肠肌外侧头[(35.2±2.9)ms比(37.2±3.9)ms,P=0.011]T2值明显升高;余肌肉T2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赛后2个月随访,半膜肌T2值水平仍高于跑前[(34.3±2.8)ms比(35.4±2.5)ms,P=0.043];腓肠肌内侧头与腓肠肌外侧头T2值与跑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马拉松组腓肠肌外侧头的T2值低于对照组[(35.3±3.0)ms比(38.5±4.1)ms,P=0.007];马拉松组余肌肉T2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拉松赛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T2值改变是可逆的。T2弛豫时间参数图成像序列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膝关节周围肌肉微观结构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