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s,IGRAs)检测在肺结核和非结核性肺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603例肺结核患者[男343例,女260例,菌阳组年龄(52±20)岁,菌阴组年龄(48±20)岁]及242例非结核性肺病患者[男116例,女126例,年龄(40±16)岁]的IGRAs(T-SPOT.TB方法)和TST检测结果,应用疾病诊断性试验评价方法对IGRAs、TST单独及其8种联合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在肺结核与非结核性肺病的鉴别诊断中,TST、IGRAs的敏感度分别为96.85%(584/603)、88.89%(536/603),特异度分别为7.85%(19/242)、83.06%(201/242)。就试验阳性结果而言,在“TST(1+)以上”“TST(2+)以上”“TST(3+)以上”“TST(4+)”“IGRAs(+)”5种独立试验、“TST(1+)以上/IGRAs(+)”“TST(2+)以上/IGRAs(+)”“TST(3+)以上/IGRAs(+)”“TST(4+)/IGRAs(+)”4种平行试验以及“TST(1+)以上+IGRAs(+)”“TST(2+)以上+IGRAs(+)”“TST(3+)以上+IGRAs(+)”“TST(4+)+IGRAs(+)”4种序列试验中,IGRAs(+)诊断性能最佳,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值比(OR)、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8.89%(536/603)、83.06%(201/242)、87.22%(737/845)、39.22、92.89%(536/577)、75.00%(201/268)、5.25和0.13。结论IGRAs作为结核潜伏感染试验,在肺结核与非结核性肺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的风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武汉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46例行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组织标本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耐药组(29例)和对照组(11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肺复张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等临床指标,分析影响手术风险和疗效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耐药组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肺复张时间和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但总体而言安全、有效、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视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MPO-ANCA)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HC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2008—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MPO-ANCA相关性H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确诊55例HCP患者,其中有5例为MPO-ANCA相关性HCP,其中2例男性,3例女性,发病年龄61~80岁。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多脑神经受累5例,头痛4例,鼻窦炎4例,中耳乳突炎3例,轻度肾脏受累2例,脑梗死1例,均无明显下呼吸道损害。病情活动期5例外周血MPO-ANCA浓度、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3例类风湿因子升高,蛋白酶3-ANCA均为阴性。3例脑脊液蛋白含量升高,1例白细胞升高。头MRI增强扫描异常的频率依次为硬脑膜5例,视神经鞘膜5例,鼻窦黏膜4例,内听道脑膜3例,眼眶壁骨膜2例和脑实质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同时接受环磷酰胺治疗,患者头痛及脑神经损害改善,但视功能损害改善不明显。结论MPO-ANCA相关性HCP是HCP的特殊类型,在累及的硬脑膜部位中,视神经鞘膜是该病常见的受累部位,鼻窦黏膜及内听道脑膜也常受累。对临床中发现硬脑膜病变,尤其是伴有视神经鞘膜病变、鼻窦炎、中耳乳突炎者,需鉴别该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病原学特点,同时研究病原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收集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2018年1~12月)的住院患儿脑脊液标本132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脑脊液中的4种病毒核酸进行检测。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患儿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不具统计学差异(χ2=3.901,P=0.272)。132例患儿中,发热体征的121例、头痛症状的109例、呕吐症状的92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异常的17例、头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15例。病毒被检出的80例,77例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有2例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1例为人疱疹病毒I型(human herpesvirus type I, HHV-I)。其中1~3岁年龄组EV检出率为66.67%,4个年龄组(<1岁、1~3岁、3~6岁、>6岁)的EV检出率无显著差异(χ2=3.147,P=0.369);夏(6月、7月、8月)秋(9月、10月、11月)季节的EV检出率分别为65.52%及70.83%,明显高于春季(3月、4月、5月)及冬季(12月、1月、2月)的33.33%及0.00%,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2.504,P=0.000)。EV阳性和非EV阳性患儿发热、头痛、呕吐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EV阳性和非EV阳性患儿EEG、头部MRI检查异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2018年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为EV,其在夏秋季检出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8+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NF-7、IL-6、TNF-a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效果显著,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国产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应用于3月龄婴儿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疫苗临床研究基地采用随机、盲法、同类疫苗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受试者为3月龄健康婴儿,共720名,按1∶1比例依据入组随机分配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3、4、5月龄接种程序对研究对象分别接种试验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对照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其中第1针次接种720名,第2针次接种696名(试验组:346名;对照组:350名),第3针次接种692名(试验组:344 名;对照组:348 名)。采用定期随访与主动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观察疫苗接种后0~30 d内所有与疫苗有关的不良反应,在接种疫苗前和完成基础免疫后30 d分别采集约3.0 ml静脉血,用于检测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原性。结果试验组对象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0%(230例),低于对照组对象的32.04%(339例)(P<0.001),其中试验组对象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2%(205例), 低于对照组对象的27.69%(293例)(P<0.001);试验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32例), 低于对照组对象的7.84%(83例)(P<0.001);试验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6例), 低于对照组对象的2.36%(25例)(P<0.001)。抗体阳转率结果显示,试验疫苗A群(91.42%)、C群(88.76%)与对照疫苗(92.92%)、(87.0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疫苗Y、W135群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8.17%(298例)和99.41%(336例)。试验组对象A群抗体GMT为56.24,对照组为57.43(P>0.05);试验组对象C群抗体GMT(43.53)高于对照组(27.28)(P<0.001);试验组对象Y、W135群抗体GMT分别为89.22和140.66。试验组C群抗体GMT≥1∶128的比例(31.07%,105例)高于对照疫苗(16.22%,55例)(P<0.001)。结论国产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应用于3月龄婴儿后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γ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factor,MIF)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连续入选77例有胸腔积液的患者,其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45例,恶性胸膜炎患者19例,类肺炎性患者13例。另选同期患者家属13名作为健康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胸腔积液和血浆中IL-22、γ干扰素和MIF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评价IL-22、γ干扰素和MIF水平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4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IL-22、γ干扰素、MIF和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的中位数分别为396.8 ng/L、2 200.0 ng/L、241.3 μg/L和70.8 U/L,分别高于32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含恶性胸膜炎患者19例,类肺炎性患者13例)的52.8 ng/L、232.3 ng/L、179.6 μg/L和17.0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79.000、118.500、287.000、162.000,均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中IL-22和γ干扰素的中位数分别为20.0 ng/L和45.9 ng/L,分别高于健康对照者的14.3 ng/L和33.4 ng/L,而MIF水平为96.2 μg/L,低于健康对照者的159.5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4.000、13.000、73.000,均P<0.05)。胸腔积液中IL-22、γ干扰素和MIF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917和0.682,灵敏度分别为93.75%、100.00%和63.64%,特异度分别为82.22%、91.11%和65.85%。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中IL-22和γ干扰素的中位数分别为16.0 ng/L和33.9 ng/L,分别低于治疗前的20.0 ng/L和44.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156、2.221,均P<0.05)。结论胸腔积液中γ干扰素和IL-22可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动态监测患者血浆中的IL-22水平可作为评价抗结核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行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的53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3例;年龄16~69岁,平均36岁。病变位于右侧36例,左侧17例;合并肺结核3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2~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标本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测确诊为结核性脓胸。阐述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治愈49例(92.45%)。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1.89%),为术后胸腔出血致凝固性血胸,经延长胸腔引流时间,积血溶解排出后治愈。行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49例(92.45%),中转开胸手术4例(7.55%)。手术100~370 min,平均(234.53±56.06)min。术中出血量50~1 400 ml,中位出血量300(175.0,402.5)ml。胸腔引流管留置3~22天,中位时间8(6.00,11.25)天。结论在围手术期评估、治疗恰当和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可行、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检查并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且抗结核治疗(ATT)有效患者15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受累分别为7、8例;年龄(49.3±11.1)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全身结核相关检查包括胸部CT、血清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结核相关检查。所有患者行全身ATT。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治疗前后BCVA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所有患眼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其中伴血管白鞘3只眼;视网膜散在出血点5只眼,其中沿血管走行3只眼。病变主要分布于视网膜中周部及周边部,部分累及后极部。单纯视网膜血管炎12只眼(54.5%,12/22);视网膜血管炎合并脉络膜炎10只眼(45.5%,10/22)。FFA检查,视网膜血管不同程度荧光素渗漏,以视网膜静脉和毛细血管渗漏为主,未累及动脉。周边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16只眼(72.7%,16/22),其中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4只眼(18.2%,4/22)。合并脉络膜炎的10只眼,视网膜下多个大小不一的局灶性脉络膜炎性病灶。行ICGA检查的7只眼,脉络膜炎性病灶呈弱荧光暗点(HDD)5只眼(71.4%,5/7),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点状HDD,多分布于后极部及中周部。ATT后,视网膜血管炎合并脉络膜炎的10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间沉积的强反射物质逐渐吸收,但未完全消失,视网膜结构紊乱多数未能恢复。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1±0.57、0.36±0.55;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2,P<0.01)。结论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FFA最常见表现为周边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可伴局灶性脉络膜炎性病灶;广角FFA及ICGA对于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诊断较为重要,OCT有助于炎症变化的监测。
简介:摘要脂膜炎病因繁多而复杂,感染为重要病因之一,在欧美等结核低发区,以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但在结核高发地区如我国,结核杆菌感染是脂膜炎的重要因素,以Bazin硬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最为常见。Bazin硬红斑与结核关系最为密切,常表现为下肢屈侧结节、斑块,可出现溃疡,病理表现为小叶性脂膜炎。结节性红斑可作为结核的早期症状出现,可作为结核的预测指标,常表现为双下肢伸侧红斑、结节,极少破溃,间隔性脂膜炎是其病理特征。Bazin硬红斑和结节性红斑的抗结核治疗常可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与脂膜炎的关系,在脂膜炎的治疗及预后方面,尤其在结核高发地区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结核性创面模型中探讨弗氏完全佐剂对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第1批取12只6周龄雄性SD大鼠,臀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致敏,3周后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注射牛分枝杆菌减毒株(BCG)感染,成功建立结核性创面大鼠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感染8 d组、感染15 d组、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每组3只,继续正常喂养至感染后相应天数。第2批取23只6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3只(正常喂养未行任何处理)、单纯BCG组5只、BCG+雷帕霉素组6只、BCG+3-甲基腺嘌呤组6只、BCG+饥饿组3只。后4组大鼠同前致敏,1周后同前感染。单纯BCG组大鼠感染后正常喂养未行任何处理;BCG+雷帕霉素组大鼠感染后腹腔注射雷帕霉素隔日1次,正常喂养;BCG+3-甲基腺嘌呤组大鼠感染后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隔日1次,正常喂养;BCG+饥饿组大鼠感染后饥饿48 h后正常喂养。将第1批4组所有大鼠分别于感染后相应天数处死,取臀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处的组织;将第2批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于感染后7 d同前取材,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取相同部位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取材部位组织细胞结构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取材部位组织中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感染8 d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15 d组可见肉芽肿形成,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可见部分组织细胞坏死,感染43 d组细胞坏死较感染32 d组加重。感染后7 d,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细胞排列规整且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8 d组、感染15 d组、感染32 d组、感染43 d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LC3B蛋白表达,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23、5.821,P>0.05)。感染后7 d,空白对照组、单纯BCG组、BCG+雷帕霉素组、BCG+3-甲基腺嘌呤组、BCG+饥饿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分别为0.325%(0.250%,0.360%)、3.225%(1.340%,3.987%)、4.823%(2.630%,6.559%)、4.216%(1.790%,5.969%)、1.765%(0.865%,2.649%)和0.301%(0.264%,0.516%)、2.865%(1.455%,5.768%)、1.033%(0.398%,1.873%)、1.168%(0.429%,1.907%)、0.655%(0.283%,1.652%),其中BCG+雷帕霉素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4.796,P<0.05),单纯BCG组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部位组织LC3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4.953,P<0.05)。结论结核性创面大鼠模型中弗氏完全佐剂可以增强局部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蛋白的表达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5.7)岁(范围7~57岁)。后凸畸形顶椎区位于上胸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17例、腰椎5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2.8°±23.3°(范围60°~147°)。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体间后凸角和脊柱骨融合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5.9)min(范围180~270 min),术中出血量(520±110)ml(范围400~8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6.38±1.75)个月(范围22~30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至16.5°±7.7°(范围5°~35°),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25.438,P< 0.01),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6.5°±7.1°(范围6°~32°),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P> 0.05)。术前VAS评分(7.3±1.8)分(范围3~9分),术后改善至(2.4±0.8)分(范围1~3分),VAS评分改善率为67.1%;末次随访时为(1.1±0.6)分(范围0~2分),改善率为85.0%。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5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1.7%。术前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中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异常,1例唤醒试验阴性;另1例患者在后柱截骨后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双侧感觉、运动功能下降,检查截骨区脊髓周围无压迫,遂将手术床逐渐反折部分恢复后凸,临时双棒固定,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唤醒试验显示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术前,关闭切口,2周后再次手术行进一步截骨矫形内固定术,3个月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自5级下降至3级,感觉功能正常,经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好转;1例术后3个月切口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后愈合。结论对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Y"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可避免前方支撑植骨,并减少脊柱短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核磁共振(MRI)征象,探讨MRI在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RI检查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患者,收集的所有患者MRI检查均有T1WI、T2WI及STIR图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MRI信号、椎体破坏、椎体楔形变、后突畸形、附件破坏、有死骨、骨质增生、椎间隙改变、脓肿部位、脓肿范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91例,其中女性36例,男性55例,平均年龄49.40岁;纳入同期检查的结核性脊柱炎患者112例,其中女性48例,男性64例,平均年龄47.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25,t = 1.387,P均> 0.05)。布鲁菌性脊柱炎好发于腰椎[72.53%(66/91)],结核性脊柱炎好发于胸椎[47.32%(53/112)]。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在T2WI高信号表现高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51.65%(47/91)比24.11%(27/112),P < 0.05];在T2压脂高信号表现低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59.34%(54/91)比72.32%(81/112),P < 0.05];在椎体轻度破坏、骨质增生、椎间隙正常、椎旁脓肿、脓肿范围未超出病变椎体征象的发生率高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81.32%(74/91)、93.41%(85/91)、37.36%(34/91)、71.43%(65/91)、38.46%(35/91)比20.54%(23/112)、28.57%(32/112)、1.79%(2/112)、30.36%(34/112)、1.79%(2/112),P均< 0.01];在椎体重度破坏、椎体楔形变≤1/2、后突畸形、有死骨、椎间隙变窄、椎间隙消失、腰大肌脓肿、脓肿范围超出病变椎体征象的发生率低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12.09%(11/91)、18.68%(17/91)、2.20%(2/91)、2.20%(2/91)、61.54%(56/91)、1.10%(1/91)、2.20%(2/91)、1.10%(1/91)比75.89%(85/112)、72.32%(81/112)、29.46%(33/112)、46.43%(52/112)、79.46%(89/112)、18.75%(21/112)、66.96%(75/112)、74.11%(83/112),P均< 0.01]。结论MRI征象通过骨质增生、椎体破坏、椎体楔形变、后突畸形、有死骨、椎间隙异常,以及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情况分析,可鉴别诊断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内科胸腔镜下的特征及常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的差异,为不明原因胸腔积液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胸腔积液待查"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因病因不明行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按病理结果分为结核组与恶性组,对比分析2组镜下特征和常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指标。结果90例患者经胸腔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85例,确诊率为94.4%,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40例,恶性胸腔积液36例。结核组镜下表现以胸膜充血水肿、广泛粘连、胸膜均匀一致小结节为主(χ2值分别为23.175、7.361、6.064,P值均<0.05);恶性组镜下表现以胸膜增生增厚、大小不等结节、白斑样改变、肿块为主(χ2值分别为23.095、8.717、11.577、5.127,P值均<0.05)。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热、体质量减轻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有意义;年龄>40岁、气促、病程>1个月、吸烟指数>400年支及血性胸腔积液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有提示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热和体质量减轻是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特征性表现;年龄>40岁、病程>1个月、吸烟指数>400年支和血性胸腔积液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有较大价值。结论内科胸腔镜是确诊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有效检查方法,恶性胸腔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是最常见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指标及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对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有较大提示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显示效果,并与3种常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19年4月—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结核性创面患者(男女各5例,年龄28~77岁),取其扩大清创术中切取并于该院病理科保存的创面石蜡组织进行研究。将每例患者创面石蜡组织制成40张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每种方法10张。计算4种染色方法切片剔除率;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识别检出情况并计数,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识别检出情况;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MTB检出情况;比较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泡沫细胞的亚型分型及其分布、MTB检出率,创面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态清晰度以及MTB与泡沫细胞的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切片剔除率分别为3%(3/100)、1%(1/100)、6%(6/100)、2%(2/100),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肉芽肿组织,肉芽肿结构数相近(F=1.284,P=0.28)。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每张切片均检出。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创面肉芽肿组织与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未见MTB;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均显示MTB在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有分布,多数MTB分布于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区分泡沫细胞是否吞噬MTB;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吞噬了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未吞噬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非肉芽肿组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MTB检出率分别为(89.00±0.08)%、(82.67±0.05)%,明显高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54.56±0.14)%、(44.44±0.13)%(t=-12.495、-7.961,P<0.01)。相较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清晰度更佳(Z=-3.162,P<0.01)。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MTB与泡沫细胞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分别为(9.11±0.07)%、(9.22±0.07)%,明显低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0.67±0.06)%、(44.00±0.12)%(t=4.569、15.519,P<0.01)。结论相较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呈现图像清晰直观、操作简便,能够精确实现MTB与泡沫细胞在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的共定位显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ilmArray脑炎/脑膜炎多重病原体核酸联检试剂盒(FilmArray ME Panel)在中国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45例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经腰椎穿刺获得的脑脊液标本,对所有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行培养的同时,行FilmArray ME Panel检测,比较脑脊液培养与FilmArray ME Panel检测的结果。结果在145例患儿中,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阳性率2.1%;FilmArry ME Panel检测阳性30例,阳性率20.7%,明显高于脑脊液培养阳性率(χ2=24.927,P<0.05)。在FilmArry ME Panel检测阳性的标本中,病毒阳性26例,占17.9%,其中肠道病毒(15.2%)是首要病原体。在142例脑脊液培养为阴性的标本中,FilmArray ME Panel检测阳性28例,占19.7%(28/142)。结论FilmArray ME Panel检测具有阳性率高,耗时短的特点,可实现病原学的快速诊断,且提高了病毒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