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泾阳县就医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模式的分布现状、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就诊患者(住院和门诊),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仪ARCHITECT-i1000SR对4704例临床标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测定,以数字序号1、2、3、4、5分别代表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以检出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 共检出20种模式,其中全阴和单独HBsAb阳性占比分别为31.28%和30.56%;异常模式出现63例,主要以“1245”、“1345”、“1235”为主,占76.19。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阳性率分别是17.01%、48.81%、3.36%、25.09%、37.95%。结论 乙肝五项全阴的近1/3人群,需要加强乙肝疫苗的注射;异常模式中12同阳感染者应当积极治疗干预,防止其他病变的产生;HBsAg的流行率高需要加强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生化免疫检验中对甲状腺肿瘤进行诊断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方法:90例疑似甲状腺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性免疫检测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效能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化学发光免疫检验对甲状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以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甲状腺球蛋白水平(Tg)等指标均与放射性免疫检测有差异,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应用于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检验中,能够有效提高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所检测的甲状腺相关指标也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甲状腺疾病临床检验中关于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的应用探究。方法 本次总计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纳入对象收集年限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其中甲状腺肿瘤50例、甲亢50例,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炎症)50例,分别纳入观察A/B/C三组,并选取同期本院接受健康体检患者总计50例纳入对照组。入组对象均接受化学发光免疫和放射免疫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及准确性 结果 四组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数值水平均高于放射免疫法(P〈0.05);观察组ABC三组不同检查方法检出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查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法(P>0.05)。结论 甲状腺疾病选择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可准确判断疾病情况,诊断灵敏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借鉴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患者在接受临床尿常规检验过程中采取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法进行尿常规检验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方法 筛选本院在2022.3-2023.2期间收治的到院接受尿常规临床检验的100名患者,分别使用干化学法、尿沉渣法以及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法对同一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比对三种不同尿常规检验方法在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对应的定量红细胞以及定量白细胞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和错误率。结果 采取联合法进行尿常规检验,有更为精准的定量红细胞以及定量白细胞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和错误率更低,三种不同检验方法的尿常规检验结果比对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进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法进行检验,相对单一检验方式有更高的检验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液镜检联合尿液干化学检验应用于尿常规检验中的检验效果。方法:研究周期为2020年5月~2023年5月之间,随机选取了32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经尿细菌培养的结果确诊为泌尿系统感染,也均进行了尿液镜检和尿液干化学检验,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单一检出准确率以及联合检测准确率情况。结果:尿液干化学、尿液镜检检出阳性分别为28例。27例,检出率分别为87.50%、84.38%,联合检验检出阳性32例,检出率为100.00%;与尿液镜检、尿液干化学单一检验相比,将两种方法进行联合检验的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检验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镜检、尿液干化学检验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准确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常规检验中实施尿液镜检联合尿液干化学检验能够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有较高的检出准确率,临床中具有推广及研究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于2019年11月~2022年11月进行检验的4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组,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4例健康人作为本次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 研究组AFP阳性检出率为81.82%(36/44)高于对照组4.55%(2/44),研究组CEA阳性检出率84.09%(37/44)、FER阳性检出率90.91%(40/44)、CA199阳性检出率93.18%(41/44)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AFP检出水平(467.68±112.25)ng/mL、CEA检出水平(282.69±150.64)ng/mL、FER检出水平(121.52±101.47)μg/L、CA199检出水平(55.56±5.49)U/mL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化学消融过程中执行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对6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实施调查,均行化学消融治疗,电脑法分组,有试验组、参考组,均有31例,试验组行全面优质护理,参考组行常态护理,均在2023年7月-2024年7月入选,分析心理和生活情况,比较满意率。结果:施护前SAS、SF-36评分在实验组、参考组无差异,P>0.05。施护后SAS评分在试验组低于参考组,SF-36评分在试验组高于参考组,P<0.05。满意率在试验组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而言,化学消融期间执行全面优质护理很必要,患者心理、生活均改善,满意率高。
简介:摘要: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对我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促进课程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促进教师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该项目的实施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 80例 2018年 12月到 2019年 12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急诊护理绿色通道,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比较两组患者从确诊到转至专科治疗的时间与患者的救治效果。 结果: 采取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后,患者的入院到确诊时间(18±1.78)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确诊到转入专科治疗时间( 24±1.76)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急诊脑卒中患者来说,采取急诊护理绿色通道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治效率,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