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概述了放射医学中关键的安全措施,包括患者定位与固定、剂量优化、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以及辐射监测与记录。这些措施共同确保了放射性检查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保护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不必要的辐射风险。通过精确的技术操作和严格的安全管理,放射医学领域在追求医疗进步和患者福祉的同时,也坚守了对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承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块硬度采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技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4例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对乳腺癌与各良性病灶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获取剪切波速的成功率>94%,在声触诊组织成像中,相比较其他各良性病灶而言,乳腺癌的图像更黑,乳腺炎次之,其次为乳腺纤维腺瘤;同时,与各良性病灶相比,乳腺癌的R-SWV、SWV以及AR值均较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是各良性病灶的AR、SWV以及R-SWV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检测,可以将乳腺肿块的弹性特征充分反映出来,有助于诊断乳腺癌,尤其是鉴别诊断乳腺炎与乳腺癌,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放射科是大小型医院极为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现代先进医疗设施的引入及医学技术的精进,促使放射科变成一个集各类检查、病情诊断、康复治疗为一类的综合性科室,无论就其临床的各类小大疾病还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辨别,都需要通过放射科先进的设备检查来达到一个确切性的诊断和辅助治疗,帮助病人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疗成效。而放射科医疗诊断的精进必然对在其科室工作的人员有着苛刻性要求。实习生是维护放射科秩序及履行检查岗位的重要工作人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不仅指在要帮临床病人进行精确诊断治疗,还要主要是在于检查过程中注意电离辐射的干扰。因此,实习生对放射科电离辐射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着临床病人的电离防护是否能够保障到位。
简介:摘要:目的: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一种创新的PET-CT图像配准技术,并借助该方法优化放射性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计量技术,旨在增强疗效的精准度和提升病人的安全保障。方法:本研究实施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配准算法对PET-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并对50位接受放射疗法的病患进行了该技术的应用验证。收集校正前后的视觉资料应用优化的剂量估算方法来判定校正成效,并透过临床监测确认校正与剂量估算的精确度。结果:通过引入深度学习技术,我们的图像配准方法在视觉和数量上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配准精度达到98.5%,并且将剂量计算的误差减少到1.2%以下。在治疗监测阶段采纳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出现的比例较低(15%相较于25%)。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深度学习驱动的PET-CT图像配准及辐射剂量测量方法,在增强放疗准确度和病人保护层面展现了突出的益处。
简介:摘要:目的 临床中针对患者的腰椎间盘病变放射辐射剂量进行降低时,可采用 CT轴位扫描进行操作,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CT轴位扫描具体的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全部进行CT检查,对患者实施检查时分别对其应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针对两种不同剂量扫描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剂量扫描的患者通过对其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病变患者应用CT进行检查时,对其应用CT 轴位扫描可以让患者的放射辐射剂量得以有效降低,此方式具有着很高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剂量及影响质量的对比。方法:纳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患者例数共计99例,依照扫描成像层数不同分设A组(64排,64层扫描),B组(64排,128层扫描),C组(320排,640层扫描),比较三组辐射剂量及图像成像质量差异。结果:对患者扫描时所应用的对比剂含量及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进行比较,三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辐射剂量最小,C组辐射剂量最大,B组辐射剂量居中;三种扫描方案均可清晰显影下肢动脉血管,且均可顺利完成检查。各组CT值、SNR值、C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剂量及影响质量对比均有所差异,双下肢动脉64排、64层扫描切实可行,扫描层数越低,因患者单次检查所接受辐射剂量越低,但均满足临床诊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