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外周动脉( Peripheral artery)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实验组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应用价值    新生儿出生时间短,各项生理心理机能发育不全,需要多次采取开展各种常规检查,以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各种疾病和不良情况 [1]。但是新生儿血管缺乏充盈性,导致采血难度高。以往新生儿采血多采用股静脉穿刺法,但是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2],该种采血方式一次成功率偏低,需要反复穿刺采取,不仅有严重疼痛感,还可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选择其他更有效的采血方式,减轻新生儿痛苦,提升以此采血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且血管细小,静脉采血难度较高。如护理不当,极易导致采血失败,且易增加患儿的痛苦,严重甚至容易诱发护患纠纷。有研究指出,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到患儿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家长满意度。由于新生儿的血管比较小,所以在采血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60例。对照组中有 22例女患儿、 38例男患儿;该组患儿平均年龄为( 15.48±5.02) d,平均体重为( 2791.3±156.5) g,疾病类型: 18例败血症、 22例缺氧性脑病、 13例肺炎、 7例其他疾病。实验组中有 23例女患儿、 37例男患儿;该组患儿平均年龄为( 16.01±4.86) d,平均体重为( 2801.5±155.5) g,疾病类型: 16例败血症、 24例缺氧性脑病、 12例肺炎、 8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股静脉穿刺法,新生儿呈仰卧位,垫高臀部并将会阴部包裹好。新生儿穿刺侧髋部外展,屈膝以将穿刺点暴露视野中,对穿刺部位及护理人员手部进行常规消毒。一手于新生儿腹股沟中部与内部 1/3的交界处初级其股动脉波动点,另一手拿注射器在其波动买内 0.5 cm左右处刺入,并向上提针抽血。     1.2.2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1)取平卧位,护理工作人员将患儿被刺手部位置放平,将患儿肘关节托好,在肘关节下方 50mm处用拇指绷紧;    ( 2)使用右手指腹探明患儿的动脉走向,压出痕迹之后做好相关标志,方便针头更好地进入;    ( 3)使用碘酒消毒患儿的局部皮肤,在 30°~ 45°角处使用 4ml注射器插入血管中,出现回血情况之后,固定好针头,抽血血量;    ( 4)护理工作人员在拔针瞬间加压止血 3min~ 5min之后,止血之后,防止影响手指血液流通情况,应该立即松开压住的针口。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     1.4评定标准     VAS疼痛评分标准:①轻度疼痛为 0~ 3分;②中度疼痛为 4~ 6分;③重度疼痛为 7~ 10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采血率分析    实验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 96.67%( 58/6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 83.33%( 50/60),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00%( 3/60, 1例标本溶血、 1例血肿、 0例呼吸暂停、 1例标本凝血),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6.67%( 10/60, 3例标本溶血、 3例血肿、 2例呼吸暂停、 2例标本凝血),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P<0.05)。     2.3两组患者的疼痛度比较    实验组轻度疼痛 52例、中度疼痛 8例、重度疼痛 0例,对照组轻度疼痛 41例、中度疼痛 12例、重度疼痛 7例,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采血是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的基础,而新生儿血管具有充盈度差,直径小等特点,因此护理中实施采血难度更大。常规股静脉穿刺法出血慢、时间久,易导致血样凝血或溶血,易导致检查结果发生较大的误差。同时该种采血方式易造成新生儿静脉血管损伤,可加重静脉输液的疼痛感。此外,股静脉、股动脉及神经呈并行状,因此股静脉损伤易导致其股动脉和神经损伤,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外周动脉采血方法改变了传统股静脉穿刺法的采血部位,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对采血情况及穿刺点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可及时发现穿刺点红肿等不良反应。此外该种采血方式可通过简单的压迫止血法对穿刺点进行止血操作,有效降低了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效提升了采血一次成功率,可见其具有较高的采血安全性。 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操作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因此很容易引起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3]。外周动脉采血采血过程中会相应减轻新生儿的疼痛感,由于操作过程中较为简单,所以会极大提高新生儿采血的安全性。优质护理工作不仅仅能够促成新生儿的健康和成长,还能够有效降低护患之间的纠纷。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常需要進行采血操作,临床实践中不难发现股静脉穿刺采血方式在技术方面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寻找到一种更为可靠采血方式 [4]。    新生儿采血依从性差,受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哭闹等行为,血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5]。此外,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内脏等部位,且血管充盈度较差。受上述特点的影响,给予静脉采血时,患儿动脉及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加之股静脉较深,一次采血成功率通常较低。如反复采血,不仅容易增加患儿的痛苦,且易增加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导致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下降。近些年來,随着临床对新生儿护理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外周动脉采血逐渐被应用到了患儿的采血过程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作为新型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外周动脉采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等方面。与静脉相比,新生儿动脉部位较浅,自头部穿刺,可有效明确动脉走向,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患儿的痛苦得以减轻 [7]。此外,经外周动脉采血的过程,同样可有效预防血管损伤,降低血栓、血肿等风险的发生几率,使患儿采血的安全性得以提升。股静脉或者股动脉穿刺采血对医护工作人员的经验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肥胖患儿,股动脉搏动不够轻易找到,导致误穿静脉现象的情况出现 [8]。股动脉穿刺采血对于新生儿的体位有更高的要求,容易让婴儿出现意外感染或者哭闹等情况出现。现阶段来看,临床上多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情况,操作更为简单且安全系数比较高 [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采取外周动脉采血方式成功率高,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本文的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外周动脉采血的成功率,临床需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为减轻患儿的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例如:护理人员可以以温和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与患儿沟通,使患儿逐渐平静下来 [10]。采血过程中,可采用柔软、清洁的毛巾包裹患儿的身体,模仿患儿在子宫中的状态,增强患儿的安全感,提高其舒适度及依从性,提高外周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动脉采血能否成功,与进针角度、穿刺针型号有关 [11]。为减轻患儿的疼痛,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进针角度( 20°~ 45),并合理选择穿刺针,以确保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     综上所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具有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少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巍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2): 251-252.     [2] 张蓉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15( 4): 566-567.     [3] 宗小敏 .关于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16( 2): 302-302, 303.     [4] 钟金富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4( 34): 15, 17.     [5] 金二丽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0( 89): 222-222, 22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护理中,对外周动脉采血效果进行总结。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2年3月,66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组外周动脉采血,对照组新生儿采用股静脉采血,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疼痛程度以及满意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各项参数差异p<0.05,在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后,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率、采血工作满意率、一次采血成功率为2(6.06%)、31(93.93%)、32(96.96%),对照组为9(27.27%)、26(78.78%)、25(75.75%),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对新生儿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可以取得更好的采血效果,使新生儿的不良反应率得到控制,对新生儿采血时能够一次性采血成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护理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健康教育护理对于采血晕针体检者晕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血晕针体检者62例(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随机分为健康教育护理的观察组(31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1例),观察晕针率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晕针率低,满意度高,P<0.05。结论:给予采血晕针体检者健康教育护理,能降低晕针率,且满意度高,值得借鉴。

  • 标签: 健康教育护理 采血晕针 体检者 晕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PDCA 护理措施针对门诊采血室消毒隔离管理加强应用,提升管理质量。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前来本院进行采血检查的患者为对象,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分为两组进行讨论,即 18 年下半年为常规管理措施, 19 年上半年则为 PDCA 循环护理管理策略,针对 280 例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8.6% ( 138/140 ), 对照组为 92.1% ( 129/140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刺伤事件发生以及院内感染事件上,两组患者以观察组发生率更低,即观察组为 1.4% 和 0.7% ,对照组则均为 2.1% ,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方案更佳。 结论: 采用 PDCA 循环护理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采血室的护理治疗,做好隔离、消毒准备,有利于预防院内较差感染,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 标签: 门诊采血室 消毒隔离 PDCA护理 缺陷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抽选 66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患儿集束化护理,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患儿采血后的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2.31±1.42),参照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3.79±1.57)分,研究组分数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 ;新生儿 ;采血 ;桡动脉 ;疼痛    新生儿采血是临床十分普遍的操作,由于新生儿年龄较小,肢体功能和语言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加上其血管细小,对护士而言针对新生儿的采血工作仍有困难 [1]。桡动脉采血具有安全、简单且成功率高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新生儿采血的首选途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抽选 66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 33例。    参照组:男 20例,女 13例,胎龄最小 38周,最大 42周,平均胎龄为( 38.15±1.01)周,体重最轻为 2.7kg,最重为 4.1kg,平均体重为( 3.62±0.91) kg;研究组:男 18例,女 15例,胎龄最小 37周,最大 42周,平均胎龄为( 38.09±1.02)周,体重最轻为 2.6kg,最重为 4.0kg,平均体重为( 3.59±0.90) kg    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对比后,其组建数据不具有显著区别, 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主要方式为:调整新生儿体位,使其保持卧位,并将其上肢外展,其一侧手掌平放向上,将第一腕横纹位置作为穿刺点,对其进行消毒,然后刺入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以平行方式进针,然后固定针头,再抽取血液。    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患儿集束化护理,主要方式:①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的桡动脉采血培训,根据以往经验和先进护理理念确定集束化护理管理的计划,定期对组内成员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考核,及时发现不规范行为并予以调整 [2]。②采血的准备工作。在对新生儿进行桡动脉采血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对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线进行调整,保持室内安静,并在新生儿喂养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未出现哭闹行为时予以采血 ;在采血前 2小时左右,可将含有香兰素混合溶液的纱布放在距离患儿头部 10cm左右的位置,以此实现嗅觉安抚 ;准备便携式小音箱,放置在距离新生儿 50cm左右的位置,在采血前 10秒开始播放轻柔的音乐,如《小兔子乖乖》、《小夜曲》等安抚歌曲,音乐音量控制在 50分贝左右,拔针 10秒后可将音乐关闭 [3]。③采血体位的调整。在两名护理人员的操作下对新生儿的体位予以调整,保持仰卧位,其中一位护理人员固定新生儿腕部和身体,使患儿的下肢保持自然弯曲,将其腕部完全暴露,利用碘伏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 2遍消毒,选择合适穿刺点开始采血采血结束后需使用无菌棉签进行按压,按压时间最小为 5分钟,当穿刺点没有渗血情况出现时,即可停止操作,怀抱患儿予以摇晃安抚 [4]。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患儿采血后的疼痛情况,利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 NFCS)对其进行评估,分数最高为 10分,其疼痛程度与分数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经分析与汇总以后均使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新生儿计量资料可用“”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 t检验 ;计数资料可用“ %”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形式为 P<0.05。     2 实验结果    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护理后,可知研究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2.31±1.42),参照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3.79±1.57)分,研究组分数明显低于参照组( t=4.0162, P=0.0002),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桡动脉与静脉相比具有更高的血压力,且血液流速更快,可以保证采血一次成功率,另外,新生儿腕部神经相对较少,容易固定,且皮下脂肪比较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刺带来的痛感,不过,由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敏感,所以当其感受过疼痛后很可能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故临床需更加关注新生儿采血疼痛的干预 [5]。集束化护理通过具体、全面、综合的护理方式来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于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管理主要从采血时机、周围环境、体位安排、缓解疼痛措施、身体安抚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可使护士更加系统、规范的执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工作,利用更为科学的方式降低新生儿疼痛感,以此提高新生儿就诊治疗舒适度,提高家属满意度。    总而言之,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转巧,王继华 .经头皮动脉采血与经桡动脉采血对新生儿的影响研究 [J].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 01): 80-82.     [2]鹿文文,戴婷婷 .两种护理干预在足月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中的应用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 31): 164-166.     [3]邓丽君,陈惠开,马小红,孔婉兰,邓焕琼,黄活玲,邓翠珊 .研究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J].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 11): 124-126.     [4]王慕卿,郑少梅,冯娜娜 .2种桡动脉采血方法對新生儿疼痛影响的比较 [J].当代 护士(中旬刊), 2016( 09): 124-126.     [5]陈秀贞 .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 [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 09): 137-13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足底定位斜刺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10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60例;参照组运用直刺法采血,实验组运用足底定位斜刺法采血,观察两组运用价值。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与滤纸血斑质量合格率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

  • 标签: 足底定位斜刺法 新生儿疾病筛查 采血方法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化足跟采血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方法:使用奇偶分组法,选取我院某产科病区( 2018年 1月 -3月) -( 2019年 1月 -3月)本科新生儿案例 779例,将其按照年份为实验组( 2019年 1月 -3月)和对照组两组( 2018年 1月 -3月)。对照组 406例使用常规化的护理,实验组 373例使用规范化护理,分析规范化足跟采血在新生儿疾病筛选中的重要运用。结果:实验组退片率 2例( 0.53%),成功率 375例( 99.46%),对照组 11例( 2.7%),成功率 395例( 97.24%) ,两组数据对比,( p< 0.05),表明采用规范化护理方式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有利于足跟采血。结论:采用优质化护理方式,可以优化新生婴儿的足跟采血的质量,可以减少医患纠纷,提升新生婴儿的疾病筛查质量,建议对应的医疗机构可以参考规范化护理方式,以规范化足跟采血

  • 标签: 规范化足跟采血 新生儿疾病 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静脉采血的医务人员的手套佩戴时间与手消毒情况及手卫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5月静脉采血的26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手卫生规范认识及手消毒剂的掌握情况、手套不同佩戴时间段的破损情况及部位、不同取液量的速干手消毒剂干燥时间及达标情况。结果:手卫生用具掌握人数达96.98%,手消毒部位的掌握人数最多为243例;手套使用15min破损率达1.89%,使用90min破损率为28.30%;1ml取液量干燥时间与2ml和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ml取液量且手掌面积<108cm2消毒符合率高于手掌面积≥108cm2(P<0.05);静脉采血中选择戴手套人数达66.42%,全部采血完成选择洗手的执行率为96.60%,不同患者间采血不洗手的执行率为94.72%。 结论:静脉采血的手套佩戴时间越长破损越严重,且静脉采血护理人员对手消毒、手卫生的掌握情况较弱,应增强护理人员培训及规范操作。

  • 标签: 静脉采血 手套佩戴时间 手消毒 手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护士静脉采血知信行水平的效果。方法:分别用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对护士进行静脉采血培训,对比两组护士干预前后静脉采血知信行水平、理论、操作成绩的差异。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护士的静脉采血知信行、理论、操作得分比传统教学模式组的护士高(P

  • 标签: 翻转课堂 规范化静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门诊采血室护士导致其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并分析具体的职业防护措施。 方法:本次实验对象均来自于 2016 年 1 月份到 2019 年 1 月份中在我院发生的 20 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护士,并对其发生血源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 结果:通过本次研究表明,门诊采血室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多是因为自身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以及采血操作不规范,在处理针头锐利器不当时等多种因素导致的。针对护士出现此类问题采用一定的职业防护措施,因而降低了采血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概率。 结论:门诊采血室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预防标准措施,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保护自身的健康安全。

  • 标签: 门诊采血室,血源性,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究通过人性化管理对采血护士心理压力以及献血者对采血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采血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前后采血护士心理压力的变化,以及献血者对采血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人性化管理后采血护士的心理压力显著低于实施人性化管理前,实施人性化管理后献血者对采血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人性化管理前。结论:人性化管理可以显著降低采血护士心理压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献血者对采血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 ] 人性化管理 采血护士心理压力 献血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