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听和说是我们人类进行情感、语言及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也是我们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只会看,不能说也不能听,这种聋哑英语将使学习英语的意义大打折扣。对母语的听说能力,是我们在长期不断的潜移默化、耳儒目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运用起来易如反掌。相比之下,要想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英语不论是在语言结构、表达习惯、发音等语言因素方面,还是在文化、习俗、历史背景等非语言因素方面都与汉语迥然不同。尤其是掌握英语听力技能的难度更大,障碍更多。一、语言因素对听力的影响这里语言因素主要指英语的词汇、语音、语法以及听力技巧。(一)词汇(vocabulny)对听力理解的制约1.词汇量对听力的影响单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基本单位,是理解原文的基础。如果对听力材料所涉及词汇掌握不够,要想完全听懂原文,就如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此外,听力需要很高的理解速度,且出现生词来不及查字典,所以,每出现一个生词就多一个理解盲点,也就多一处遗憾。由此可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对提高听力水平至关重要。否则就会有听“天书”之感。2.单词的读音对听力的影响英语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以元音为拼读主体的音节组...
简介:B.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M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SM language violate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eople adopt a cooperative principle when the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1).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SM can not take the place of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3) SM is more casual than written language.II The vulnerability of SM to misunder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The process of sending SM is so easy and informal that people treat it as they do conversation. SM is a bit like a conversation at the water cooler that can be instantly forwarded to 50 people. 
简介:<正>1十九世纪初叶欧洲的语言研究以历史比较法作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的时期。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博普(P.Bopp)等人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印欧一些语言的历史关系,证明了它们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一成就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经过以后许多学者的继续努力,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历史比较语言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在语言演变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起了促进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当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近六十年来这样有力地和这样成功地发展起来的”历史语言学,它“推动着研究语言的工作”。
简介:一、语境说略国外语言学界有许多关于语境问题的论述,语境(contextofsituation)的概念源自伦敦功能学派和后来的社会学流派最早的创始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Malinowsk),他在南太平洋工作期间,曾发现当地土人的话很难译成英语。比如一个划独木船的人管他那只桨叫“Wood”。马里诺斯基说,如果不把这个人的话与当时的语境结合,就不能理解“Wood”指的是什么,他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是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马里诺斯基的观点后来被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所继承和发展。在他的《社会的个性和语言》中,弗斯对“语境”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弗斯把“context”(上下文)的含义加以引伸,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context”。费斯把前者看作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把后者看作是“情境的上下文”,他认为语言是不可能和语境分开的。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人们是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交流思想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际关系,离不开跟它有关系的一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