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的组蛋白乙酰化酶6(SIRT6)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德清院区肛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124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SIRT6的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低表达(+)及阴性(-)3组。采用χ2检验分析SIRT6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标本中SIRT6高表达(++)54例(43.5%)、低表达(+)50例(40.3%)、阴性(-)20例(16.1%)。组间比较显示,SIRT6表达水平越低,其临床病理特征更偏晚期;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为91.3%,低表达组5年OS为70.5%,阴性组5年OS为57.0%,随着SIRT6表达水平降低,患者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SIRT6低或阴性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OS及RFS独立危险因素[OS:风险比(HR)=2.764,95%可信区间(CI):1.223~6.244,P<0.05;HR=4.015,95%CI:1.250~12.893,P<0.05;RFS:HR=1.558,95%CI:1.942~10.700,P<0.05;HR:2.647,95%CI:1.400~5.00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TNM Ⅱ/Ⅲ期患者显示,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SIRT6高及低表达患者OS及RFS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阴性表达患者无显著改善作用(P>0.05)。结论SIRT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可作为预后的判断依据之一,SIRT6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指导术后辅助治疗价值。

  • 标签: 结直肠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含有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质2D(JMJD2D)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3例胃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3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JMJD2D的表达,应用SPSS-22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JMJD2D蛋白表达及其他病理参数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胃癌组织中JMJD2D的高表达率为75.9%(101/13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高表达率2.3%,3/133,χ2=64.8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JMJD2D高表达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χ2=22.163,P<0.01)、肿瘤分化程度(χ2=7.022,P<0.05)、浸润深度(χ2=5.061,P<0.05)、淋巴结转移状态(χ2=14.123,P<0.01)、临床TNM分期(χ2=23.194,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诊断时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无相关(χ2=0.072、1.451、2.562、1.383,P值均>0.05)。普兰-迈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JMJD2D高表达的胃癌患者与正常/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个月和6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JMJD2D高表达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危险比(HR)=2.38,P<0.01]。结论JMJD2D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进展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 标签: 胃癌 进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去氧孕烯炔雌醇与地屈孕酮治疗青春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3名患者,分为A组(26名)和B组(27名)。A组行氧孕烯炔雌醇治疗,B组行地屈孕酮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A组止血效果较B组有显著优势。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去氧孕烯炔雌醇 地屈孕酮 青春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氧孕烯炔雌醇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8例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B组42例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两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卵巢物理指标、卵巢动脉血流情况、性激素指标、临床症状及排卵、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卵巢内卵泡数(FN)、卵巢体积(OV)、卵巢间质面积(S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N、OV和SA值均小于治疗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卵巢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PSV)、阻力指数(RI)以及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DV、PSV均低于治疗前,RI和PI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总睾酮(T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性激素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排卵率、妊娠率均发生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直观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氧孕烯炔雌醇片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均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对氧孕烯炔雌醇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效果的评价作用。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河南省职工医院接受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38例采用口服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B组42例采用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两组均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卵巢物理指标、卵巢动脉血流情况、性激素指标和痤疮评分、临床症状以及排卵和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前A组与B组卵巢内卵泡数(FN)、卵巢体积(OV)、卵巢间质面积(S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N、OV和SA值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与B组卵巢动脉舒张期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PSV)、阻力指数(RI)以及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DV、PSV较治疗前下降,RI和PI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和B组血清总睾酮(T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痤疮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性激素指标和痤疮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排卵率和妊娠率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孕烯炔雌醇片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均有较好疗效,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直观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宫腔病变改善情况。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阴道彩超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电磁扰动系数与颅内压(ICP)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对患者实施骨瓣减压术(DC)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治疗的43例AIS患者,术后均行24 h持续动态监测有创ICP和电磁扰动系数1~5 d,并根据第1天的IC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ICP正常(<15 mmHg)组、ICP轻度增高(15~22 mmHg)组、ICP中重度增高(>22 mmHg)组,根据是否实施DC将患者分为实施DC组和未实施DC组。比较不同ICP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患者电磁扰动系数与IC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电磁扰动系数对ICP中重度增高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采用ROC曲线分析ICP和电磁扰动系数对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预测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ICP正常组8例,ICP轻度增高组13例,ICP中重度增高组22例。3组患者间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实施DC者所占比例和电磁扰动系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电磁扰动系数与IC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699,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患者的电磁扰动系数诊断ICP中重度增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95%CI:0.690~1.000,P=0.000),最佳截断值为1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评分、电磁扰动系数、ICP为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CP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AUC为0.851(95%CI:0.728~0.973,P=0.000),最佳截断值为18.5 mmHg;电磁扰动系数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AUC为0.764(95%CI:0.609~0.919,P=0.004),最佳截断值为137.5。结论电磁扰动系数与IC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均可作为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参考指标。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机械开通术 电磁扰动系数 颅内压 去骨瓣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RNA MEG3)和DNA甲基化酶TET2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为后续探索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垂体GH腺瘤并接受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切除的患者60例,同时收集10例无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颅脑外伤患者的正常垂体前叶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TET2在正常脑外伤对照垂体前叶组织、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表达,并分析组间差异。同时将年龄、性别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年龄、性别对垂体GH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影响。结果MEG3和TET2的侵袭性生长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分析组间差异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水平在正常外伤对照垂体组织、非侵袭性GH腺瘤和侵袭性GH腺瘤中依次降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 MEG3在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097 ± 0.04,而在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384 ± 0.141。MEG3表达水平与垂体GH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P<0.05)。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DNA甲基化酶TET2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三组样本中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提示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量与DNA甲基化酶TET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DNA甲基化酶TET2的低表达与垂体生长GH激素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 标签: 垂体 生长激素 侵袭性 去甲基化酶TET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后静脉注射小剂量氧肾上腺素对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氧摄取率及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麻醉完成后给予盐酸麻黄碱注射液6 mg,根据产妇血压波动情况进行剂量调整。观察组麻醉完成后以6 μg/(kg·h)速度持续泵入氧肾上腺素(浓度为20 μg/ml),根据产妇心率指标适当调整,至手术结束前5 min结束输注。比较两组产妇各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变化情况,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氧摄取率(ERO2)、血气指标,观察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1~T5各时刻HR、T1时S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T5各时刻S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ERO2、PO2、PCO2、pH值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后使用小剂量氧肾上腺素在剖宫产术中能够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对新生儿的氧摄取率、血气指标及Apgar评分不产生影响,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术 麻醉 去氧肾上腺素 氧摄取率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RNA MEG3)和DNA甲基化酶TET2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为后续探索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垂体GH腺瘤并接受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切除的患者60例,同时收集10例无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颅脑外伤患者的正常垂体前叶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TET2在正常脑外伤对照垂体前叶组织、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表达,并分析组间差异。同时将年龄、性别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年龄、性别对垂体GH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影响。结果MEG3和TET2的侵袭性生长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分析组间差异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水平在正常外伤对照垂体组织、非侵袭性GH腺瘤和侵袭性GH腺瘤中依次降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 MEG3在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097 ± 0.04,而在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384 ± 0.141。MEG3表达水平与垂体GH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P<0.05)。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DNA甲基化酶TET2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三组样本中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提示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量与DNA甲基化酶TET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DNA甲基化酶TET2的低表达与垂体生长GH激素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 标签: 垂体 生长激素 侵袭性 去甲基化酶TET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后静脉注射小剂量氧肾上腺素对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氧摄取率及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麻醉完成后给予盐酸麻黄碱注射液6 mg,根据产妇血压波动情况进行剂量调整。观察组麻醉完成后以6 μg/(kg·h)速度持续泵入氧肾上腺素(浓度为20 μg/ml),根据产妇心率指标适当调整,至手术结束前5 min结束输注。比较两组产妇各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变化情况,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氧摄取率(ERO2)、血气指标,观察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1~T5各时刻HR、T1时S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T5各时刻S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ERO2、PO2、PCO2、pH值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后使用小剂量氧肾上腺素在剖宫产术中能够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对新生儿的氧摄取率、血气指标及Apgar评分不产生影响,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术 麻醉 去氧肾上腺素 氧摄取率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酶6(HDAC6)介导蛋白包涵体-自噬-溶酶体途径(AALP)在百草枯(PQ)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障碍中的作用。方法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PQ染毒组(不同浓度PQ处理)。用不同浓度PQ (0、25、50、100、200和4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0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36、48、60和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DAC6、α-突触核蛋白(α-syn)、动力蛋白中链(Dynein IC1/2)、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细胞HDAC6、α-syn、Dynein IC1/2、LC3、Lamp-1及γ-微管蛋白(γ-tubulin)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PQ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增殖活性(R=-0.950、-0.960,P<0.05);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HDAC6、α-syn、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噬标志蛋白(LC3 Ⅱ/LC3 Ⅰ)、Dynein IC1/2、Beclin1、Lamp-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HDAC6与α-syn荧光信号增强,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而Dynein IC1/2、LC3、Lamp-1荧光信号减少,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Q染毒诱导上述蛋白表达位置也发生变化,细胞质中的HDAC6由弥散状逐渐向细胞核聚集;α-syn、Dynein IC1/2、γ-tubulin、LC3、Lamp-1也逐渐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聚集,并与HDAC6在细胞核共定位于核周区域。结论PQ可能通过诱导HDAC6介导蛋白包涵体-自噬-溶酶体途径障碍引起α-syn异常聚集。

  • 标签: 百草枯 自噬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蛋白包涵体自噬-溶酶体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癌中组蛋白甲基化酶含十字形结构域蛋白-3(JMJD3)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25例新鲜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和NF-κB信使RNA(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2例肝细胞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和NF-κB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上述蛋白的相关性,采用生存分析法(Kaplan-Meier)法来评估JMJD3和NF-κB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JMJD3和NF-κB蛋白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参数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结果JMJD3和NF-κB 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t=-15.130、-15.0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细胞癌组织中JMJD3阳性率[87.25%(89/102)]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57.84%(59/102),χ2=22.1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细胞癌组织中NF-κB阳性率[83.33%(85/102)]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29.41%(30/102),χ2=55.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MJD3和NF-κB表达与甲胎蛋白水平、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NF-κB与结节数目明显相关(χ2=5.1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MJD3蛋白高表达者的生存期高于低表达者(χ2=40.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κB蛋白高表达者的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者(χ2=48.8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JMJD3与NF-κB呈正相关(r=0.627,P<0.05)。结论JMJD3和NF-κB在肝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无病生存期明显相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米非司酮与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效果及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妇产科诊所接治的58名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分为参照组(28名)与治疗组(30名)。参照组行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治疗组行米非司酮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子宫内膜较厚于参照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参照组78.6%(22/2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30)显著低于参照组28.6%(8/28)。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米非司酮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围绝经期 功能性子宫出血 效果 子宫内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妊娠结局及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诊治的IC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血清TPOAb、IL-1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14,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疸、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A与TPOAb、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57.49 ± 11.45)U/L比(83.70 ± 13.57)U/L、(87.61 ± 29.03)U/L比(126.24 ± 33.28)U/L、(13.24 ± 5.48)μmol/L比(21.39 ± 7.20)μmol/L、(9.18 ± 2.41)kU/L比(12.97 ± 2.73)kU/L、(11.37 ± 2.05)ng/L比(18.26 ± 2.54)ng/L];两组治疗后血清IgM、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1.40 ± 0.09)g/L比(1.28 ± 0.11)g/L、(1.96 ± 0.14)g/L比(1.82 ± 0.12)g/L、(11.53 ± 2.80)g/L比(9.37 ± 2.5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ICP患者可提高肝功能与免疫功能,降低血清TPOAb、IL-12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 胆汁淤积,肝内 妊娠结局 地塞米松 白细胞介素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妊娠结局及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诊治的IC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血清TPOAb、IL-1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14,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疸、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A与TPOAb、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57.49 ± 11.45)U/L比(83.70 ± 13.57)U/L、(87.61 ± 29.03)U/L比(126.24 ± 33.28)U/L、(13.24 ± 5.48)μmol/L比(21.39 ± 7.20)μmol/L、(9.18 ± 2.41)kU/L比(12.97 ± 2.73)kU/L、(11.37 ± 2.05)ng/L比(18.26 ± 2.54)ng/L];两组治疗后血清IgM、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1.40 ± 0.09)g/L比(1.28 ± 0.11)g/L、(1.96 ± 0.14)g/L比(1.82 ± 0.12)g/L、(11.53 ± 2.80)g/L比(9.37 ± 2.5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氧胆酸治疗ICP患者可提高肝功能与免疫功能,降低血清TPOAb、IL-12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 胆汁淤积,肝内 妊娠结局 地塞米松 白细胞介素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利妥昔单抗敏治疗的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SCT)患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DSA)对造血重建不良(PH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5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Haplo-SCT、移植前DSA阳性[2 000 ≤平均荧光强度(MFI)<10 000]的血液病患者83例,预处理-3 d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分析移植后PHR(包括原发植入不良和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83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61例,中位年龄39(1~65)岁;应用Kaplan-Meier曲线方法分析显示100 d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0%和90.7%,PHR的发生率为14.7%,3年累计复发率、非复发死亡(NRM)、无事件生存率(EFS)、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分别为6.5%、15.1%、70.8%、79.4%和79.4%。DSA MFI<5 000患者(A组,46例)的PHR(4.4%比27.5%,P=0.003)发生率显著低于DSA MFI≥5000的患者(B组,37例);A组患者3年EFS显著高于B组(79.5%比59.8%,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DSA MFI≥5 000是PHR高发生率的影响因素(HR=6.101,P=0.021);PHR是高NRM(HR=4.110,P=0.026)、低DFS(HR=3.656,P=0.019)和OS(HR=3.656,P=0.019)的影响因素。结论Haplo-SCT前DSA水平是接受利妥昔单抗敏治疗患者移植后PHR发生的高危因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抗原 利妥昔单抗 供者特异性抗HLA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