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者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高度近视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4例(96眼)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 d,裸眼视力0.05~0.25者24眼(25.0%,24/96),0.3~0.5者40眼(41.7%,40/96),0.6~1.0者32眼(33.3%,32/96);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05~0.25者20眼(20.8%,20/96),0.3~0.5者42眼(43.8%,42/96),0.6~1.0者34眼(35.4%,34/96)。影响术后视力的单因素为年龄、术前视力、术前眼底病变程度及核硬度(P<0.05);影响术后视力的多因素为年龄及术前眼底病变程度(P<0.05)。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术后早期并发症为眼压一过性升高,术后远期并发症为后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低下的原因主要为变性近视。无坠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高度近视的防控措施持续受到关注。目前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FSCLs)、后巩膜加固术等,这些干预措施也已在高度近视儿童群体中开展,并被证实可能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但在临床用法、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着使用浓度与安全性的矛盾,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控制效果较好,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部分儿童应用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的控制效果不够明确,且角膜塑形镜的度数设置尚缺少定论。MFSCLs配戴对高度近视的控制效果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手术手段,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创伤较其他干预措施大,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各类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仍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从药物、光学、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散光儿童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散光患儿82例(82眼),其中高度散光患儿64例(散光≥2.00 DC),中低度散光患儿18例(散光<2.00 DC)。采用SIRIUS天狼星三维角膜地形图及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定患儿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包括角膜参数和前房参数。角膜参数包括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最薄点位置、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角膜前后表面K1、角膜前后表面K2、角膜前后表面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柱镜度、光学区4 mm球镜度、光学区4 mm柱镜度;前房参数包括前房深度、水平虹膜直径、虹膜角膜夹角、前房直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眼前节各生物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散光组儿童与中低度散光组相比,前房参数、角膜厚度和角膜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分别有97%和89%位于颞下方,高度散光组角膜前、后表面K1值较低(t=-2.61, P=0.011; t=2.40, P=0.019),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光学区4 mm散光度数较大(t=-11.00, P<0.001; t=5.58, P<0.001; t=-10.25, P<0.001)。散光程度较高组,前房直径较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3, P=0.036)。高度散光组屈光状态转化为等效球镜度,等效球镜度越小,前房深度和房角越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2, P<0.001; F=5.07, P=0.009)。结论:高度散光组儿童的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光学区4 mm散光较大,角膜最薄点位置大多位于颞下方,角膜前后表面K1值较低,散光程度较高组儿童,前房直径较大,高度散光组等效球镜度越小,前房深度和房角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舒适护理在肾病性高度水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肾病性高度水肿患者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小组病患均为20例,其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治疗,实施活动结束之后,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水肿消退状况和皮肤感染发生率来评价活动效果。结果通过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组水肿完全消退18例,明显优于对照组14例,皮肤感染发生率为5%明显优于对照组1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平均住院时间都要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肾病性高度水肿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缩减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皮肤感染的发生率,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理想治疗方法,为后续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参考。方法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72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B组患者采取囊外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在术后1周视力≥0.5为52.5%,B组为31.6%,术后3周A组视力≥0.5为67.5%,B组为47.7%,两组差异显著(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B组为21.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囊外摘除术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52只眼中,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15、16、21只眼。对照组58只眼中,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21、18、19只眼。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区。内环、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观察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各分区的脉络膜厚度变化。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以鼻侧最薄,颞侧最厚。与对照组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的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1.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以及>-2.00~-3.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3.410,R2=11.630,P=0.010 )、眼轴(r=-1.420,R2=2.016,P=0.030 )、屈光度(r=-2.680,R2=7.182,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r=0.166,R2=0.028,P=0.240 )、眼压(r=0.330 ,R2=0.109,P=0.800 )、角膜曲率(r=-0.260,R2=0.068,P=0.850 )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黄斑脉络膜厚度以中心凹鼻侧最薄,颞侧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较相同屈光度的普通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薄角膜瓣下应用分区切削模式进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8例(220眼)高度近视患者因选择常规切削剩余角膜厚度小于250um,而进行薄瓣下分区切削治疗,分2~3区切削,切削光区4.5~6.0mm,随访观察6月~48月,观察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薄瓣Lasik分区切削术后反应轻,裸眼视力恢复快,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即明显提高,术后6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有197眼占89.5%,0.5~0.8者22眼占10%,小于0.5者1眼占0.5%,屈光度稳定在±1.00D以下者191眼占86.8%。主要并发症为角膜瓣细微皱褶,少数患者出现眩光。夜视力下降,一月后减轻或消失。结论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分区切削模式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可节省角膜组织,具有安全可靠,稳定性﹑可预测性强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与框架眼镜对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惠州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与小儿眼科门诊验配RGPCL且连续配戴1个月以上并在配戴RGPCL前连续配戴框架眼镜1个月以上的患者41例(75眼),其中高度近视眼38眼(高度近视组),高度散光眼37眼(高度散光组)。分别比较2组组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效果。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1例(75眼)均成功验配RGPCL。高度近视组配戴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5.02±0.16,而配戴框架眼镜BCVA为4.9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4,P=0.001),其中13眼BCVA在配戴RGPCL后提高2行至2行以上,1眼视力下降。高度散光组配戴RGPCL的BCVA为4.95±0.10,而配戴框架眼镜的BCVA为4.8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1,P=0.001),其中12眼BCVA在RGPCL的配戴下提高2行至2行以上。结论:配戴RGPCL在矫正高度近视与散光的视力效果方面优于框架眼镜,具有临床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接收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49眼)列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入院白内障未合并高度近视患者46例(50眼)列为对照组,均给予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0.3的概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2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深入探究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