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是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和监督,它可以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当我们讲授完一节课后,及时地分析成败得失和心得体会,就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层次。那如何写好“教学后记”呢?下面笔者结合写“教学后记”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简介:【摘要】:通过了九次有生和无生的磨课,我有机会面向全区老师展示《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心情非常紧张和激动。在磨课的过程中对这一课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教材的编写意图也逐步浮出水面。教材的例题层次分明,如何把这个知识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地方。
简介:夜阑人静,欣闻天籁,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时段。平时深夜的静谧可以让我屏去日间琐事的烦扰,在艺术的天地里,任思绪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但是今天我面对如雪的素笺和一方方形态各异的石料,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使自己心静……桌上,厚厚一叠即将结集的印稿,我细心打开,一张张地翻看着,心中想起了诸多往事,其中首先浮现于脑际的,是多年来诸多师友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之际,我最想要表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对师友指导帮助的感激之情。可以说,没有各位师友的支持和帮助,我既不可能走上书坛,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初结墨缘我从小就对习字很感兴趣,小时候只知道用最大的努力把字写工整,到中学以后结识了吕相
简介:郭若愚先生编集的《殷契拾掇》一书共含三编。其中《殷契拾掇初编》于1951年秋出版.由郭沫若题写书名.陈梦家作序,收录公私所藏甲骨7宗.550片;《殷契拾掇二编》于1953年春出版.收录甲骨25宗,495片。此后.编集者继续从事甲骨收集.计划完成《殷契拾掇三编》.至1963年汇集整理工作基本收尾,辑录甲骨19宗.900片。“四清”“文化大革命”相继发生.由于编集者千方百计的保护,书稿幸免遭劫难。2002年夏以来.编集者在台北语言历史研究所蔡哲茂、潘鸿传先生敦促下.历时两年.复将尘封40余年的“拾掇三编”旧稿重加整理.完成《殷契拾掇》全书的书稿.2005年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经征得郭若愚先生同意,特将《殷契拾掇》一书《后记》转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