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二零零五年三月,约翰·尚利的《怀疑》在百老汇首演两天之后,约翰·保罗教皇二世去世了。那个周末,全世界悲痛的人们都在悼念这位迎来苏联共产世界的崩溃及第二届梵蒂冈会议宗教改革的中流砥柱的教皇;而持异议者则批评罗马教宗的集权以及对恋童癖教士们的劣迹的置若罔闻。一九七八年,保罗教皇在他的首次布道中呼吁人们,莫“困惑于现代世界的生命意义”,莫“为怀疑所困,怀疑会招致绝望”;他指明补救之道便是绝对的忠诚与信仰,二十七年来他对全世界的教民们再三呼吁,“无须恐惧。对上帝敞开心灵之门。”保罗教皇的去世与《怀疑》纽约的热演无疑是个巧合,但它令走出剧院的观众无不体验到那奇异的和谐。
简介:曾有一段时间,约翰·韦恩几乎就是美利坚的代名词。在我年轻的时候,他是所有美国人心中的“偶像”,他的优雅、他的力量、他的气质和他的容貌——他的一切无不备受崇拜。随着整个国家体系愈加分崩离析,我们才发现他只代表了人们对“美国梦”理所当然的想象,那是“垮掉的一代”虚伪的理想以及面对残酷现实的麻木妥协。但是约翰·韦恩本人同演员约翰·韦恩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两者时有重合,但并非世人所想象得那么频繁。越战时期,很多美国人选择消费电影来逃避严苛的政治环境,但热爱电影的人们都坚信,艺术永远不会被政治左右。让一吕克·戈达尔曾写道,当韦恩在《日落狂沙》中将娜塔莉·伍德紧拥在怀里时,
简介:约翰·布尔曼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电影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人,丰富了过去英国只以社会现实主义为标志的国族电影的特征。他非常具有英国电影人的代表性,起步于电视台纪录片的工作,确立了自己对电影艺术和感情观照的角度和方法,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拍摄了17部故事片,五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两次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不仅横跨大西洋,游走于英国和美国的电影制作,而且他也有超越一般英国电影人的地方,他的足迹遍布了欧美亚非拉全世界的角落。他不仅对于英美社会有着深刻的洞见和观察,而且对世界重大的关切现象和问题也做出了自己的影像思考和回应,同时对电影形式和类型有着丰富多样的实践。特别是,他以记忆和个人的经历,作为电影发生的原则和基础,醉心于亚瑟王寻找圣杯的传奇神话,试图以光影晃动的艺术方式,来实现并超越物质世界的还原和再现,而达到精神和情感上的平衡与和谐,发扬了一种记忆现实主义的特质。他经常编导制片合一的创作方式所留下的作品既是作者个人的,也是属于英国的,打开了美国市场,并推动了爱尔兰电影的发展。当然,他的作品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本期的一组文章通过《视与听》杂志编辑对布尔曼的访谈,以及对其不同时期电影作品的介绍和分析,相信读者会对这位大师级的导演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我们了解英国电影和电影人的创作情况也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