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入选本次研究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性患者86例分为两组,均为本院收治,各43例,对照组以复位和药物治疗为主,观察组则增加前庭康复训练,观察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5.35%、2.33%,与对照组76.74%、16.28%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方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并降低复发情况,临床价值较高。
简介:背景: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病因是脊髓和神经被牵拉,随后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和/或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圆锥位置正常,即圆锥位于腰2椎体下缘以上的TCS,但由于这类TCS发病隐匿,诊断困难,常被漏诊误诊。目的:对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发病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对TCS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及时对TCS进行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方法:检索并阅读1956年8月至2017年7月PubMed数据库所有TCS相关英文全文文献,共纳入127篇文献,341例TCS病例,其中记录圆锥位置的有208例。仔细阅读文献,记录TCS患者的基本资料、圆锥位置、临床表现,通过SPSS软件对圆锥位置正常和低位圆锥型TCS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TCS病例中记录圆锥位置208例(61.0%),其中圆锥位置正常型36例(17.3%),低位圆锥型172例(82.7%)。36例圆锥位置正常型TCS病例中脂肪瘤浸润、终丝变性、脊柱裂是前3位病因;172例圆锥低位型TCS病例中脂肪瘤浸润、椎管内术后、终丝变性是前3位病因。由脊髓纵裂引起的圆锥位置正常型TCS病例数明显多于圆锥低位型TCS病例数(P=0.020)。二者在脂肪瘤、非脂肪瘤性肿块、酒窝样凹陷、多毛、皮窦、皮赘、皮肤色素沉着、腰骶部尾样结构、疼痛、鞍区感觉异常、下肢功能异常、大小便功能异常及膝反射和肛门反射异常等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圆锥位置正常TCS病例中腰骶部血管瘤病例(11.1%)明显多于圆锥低位TCS病例(0.6%,P=0.003);圆锥低位型TCS下肢感觉异常的病例(44.8%)明显多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19.4%,P=0.005);圆锥低位型TCS跟腱反射亢进的病例(2.3%)明显少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13.9%,P=0.009);圆锥低位型TCS跟腱反射减弱的病例(19.2%)明显多于圆锥正常位置型TCS的病例(5.6%)(P=0.047)。结论:对于表现为TCS的病例
简介: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空军总医院眩晕中心确诊的、接受复位治疗并随访12个月的175例老年(≥60岁)原发性BPPV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61例和未复发组114例,同期随机选取73名中青年(〈60岁)BPPV患者(青年组)同样随访12个月,分别对比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老年复发组与老年未复发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半规管、BPPV类型、复位次数、伴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高脂血症、糖尿病是老年BPPV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劳累、偏头痛则是中青年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BPPV复发的风险因素较多,因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生活节奏与习惯规律不同,影响二者复发的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建议,有助于预防BPPV的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采用Semont法进行复位治疗,评价本组患者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44例患者治疗1周后,治愈26例,占59.09%;有效15例,占34.09%;无效3例,占6.82%;总有效率为93.18%(41/44)。本组44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愈22例,占50.00%;有效15例,占34.09%;无效5例,占11.36%;总有效率为88.64%(39/44)。结论改良Semont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不同雾化器位置对肺炎患者的气道疗效对比。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ICU行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按不同雾化器位置分为三组,A组位于气管导管处,B组位于湿化器出口端,C组位于Y型管吸气端15cm处,比较三组的气道雾化疗效、雾化前后气道评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C组气道雾化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雾化后气道症状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有创呼吸机雾化器位置位于Y型管吸气端15cm处对气道的疗效最佳,能有效缓解气道症状,促进呼吸功能的早期改善,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lumbar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进行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已复位成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0例,对筛选患者进行随访至头晕完全缓解。残余头晕的特点分析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27例男性,6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5.5±6.2)岁,其中43例有复位后产生残余头晕。残余头晕症状持续的头昏目眩或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发生的短暂头晕不稳感。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在成功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率较高,而未经特殊治疗的在三个月内均可自行缓解。在早期阶段进行成功复位可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固定位置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01-2018.01收治的68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Mazur踝关节评分为(90.5±3.4)分,对照组患者Mazur踝关节评分为(78.5±3.1)分,相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显著优于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疗效显著,建议应用在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疗效。方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明确患者78例,随机分为手法复位组39例和联合治疗组39例;手法复位组,联合治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10mg,连服用1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78例患者经过1次手法复位治疗,治愈56例,其中手法组28例,联合治疗组2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手法复位组治愈30例,有效3例,无效6例;联合治疗组治愈37例,有效2例,无效0例;联合治疗组有效率100%,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的84.6%(2=4.514,P=0.034)。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BPPV,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圣美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6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管石复位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圣美氟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7天、第14天评估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HADS)评分及前庭症状指数(VSI)。结果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观察组DHI总分及各子项评分、HADS评分及VS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圣美氟可以通过抗焦虑抑郁作用,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在国际、国内大数据研究的热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数据的研究更多还局限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特定如治安、教育、医疗、交通、城市规划等领域,与社会经济需求进行有效结合的还尚少,具体到大数据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支持方面则显得更加薄弱。对于一些特定的企业,具备外勤人员偏多、网点分布广的如快销品从业企业来说,销售人员是影响企业销售业绩好坏的关键。销售人员的拜访、终端店面的停留、工作轨迹等是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是量化考核的部分依据;同时也方便营销人员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本文则旨在通过位置大数据,构建面向快销品从业企业营销决策支持的位置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在构建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以及构建前景等。
简介:摘要现有主力火电机组10kV高压厂用配电设计中,主流的配电线路均为绝缘电缆,在设计中并未考虑线路零序CT安装位置对10kV架空裸导线线路零序保护的影响,随着直供电政策的颁布,发电企业大用户直供电项目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多数直供电项目中为了成本控制,输电线路往往采用架空裸导线这种设计方式,架空裸导线运行环境比绝缘电缆复杂、恶劣,架空裸导线存在被雷击的情况,因此,高压开关柜内零序CT与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对零序保护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发电企业在直供电项目设计验收中,对采用10kV架空线路裸导线配电方式下零序CT安装位置对零序电流保护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
简介:背景:在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中,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T-TG)是指导临床行胫骨结节内移术的标准.然而,TT-TG距离没有准确的描述胫骨结节外移的程度.目的:研究定位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胫骨结节位置的新方法—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距离(TT-PCL)的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和TT-TG距离的优缺点.方法:应用CT及MRI分析20例髌股关节不稳患者和20例无脱位患者的TT-TG值及TT-PCL值.将TT-PCL距离定义为胫骨结节中点与后十字韧带内侧边界之间的距离.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T-PCL距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对照组TT-TG距离(13.025±4.084)mm和观察组TT-TG距离(18.405±2.78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01).对照组TT-PCL距离(17.965±3.727)mm和观察组TT-PCL距离(21.995±4.56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P<0.001).结论: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RI测量TT-PCL距离的方法,可用来评价胫骨结节相对外移程度,为临床上胫骨结节内移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