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静脉输液制剂中采用不同配药方式对不溶性颗粒产生的影响。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300个静脉输液制剂均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入组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分组方式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分别采用手工加工药物方式(对照组,n=150)及超净加药机药物配置方式(实验组,n=150)开展药物配置,分析药剂中的不溶性颗粒。结果 在非洁净治疗室环境下,实验组的15微米以上、5-15微米及5微米以下的不溶性颗粒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开展静脉输液制剂干预过程中,应用超净加药机进行药物配置,可降低药液中不溶性颗粒的数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病人采用早期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病人 72例为研究对象,病人就诊时间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2月期间。 72例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干预 α组和干预 β组 2组,干预 α组( 36例)病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β组( 36例)病人接受早期预见性护理。分析 2组护理质量满意度优良率、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干预β组护理质量满意度优良率 94.44%,明显高于干预 α组( P<0.05);干预 β组肺部感染发生率 2.78%,明显低于干预 α组( P<0.05)。结论: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病人采用早期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S患者50例(AS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多核型髓源抑制性细胞(PMN-MDSC)、单核型髓源抑制性细胞(M-MDSC)数量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γ-IFN)、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分析MDSCs表达在两组中的差异及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结果AS组外周血中PMN-MDSC、M-MDSC、IL-6分别为(0.22±0.08)%、(1.48±0.32)%、(20.74±5.14)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6±0.02%)%、(0.43±0.11%)%、(2.52±0.5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33、6.310、10.553,均P<0.05)。结论IL-6可能是促进MDSCs募集与浸润的原因之一,MDSCs增高可能与AS感染后免疫应答及疾病发生、发展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末梢闭塞性脉管炎皮肤溃烂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AML伴末梢闭塞性脉管炎皮肤溃烂病例的临床诊断思路、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35岁男性,2019年7月11日入住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ML(M2b型),入院后行第1个疗程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10 d后患者左上肢皮下触及一个2.0 cm×0.5 cm的小结节,于2019年8月5日行第2个疗程IDA(盐酸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左上肢红肿明显,张力高,出现黄色透明分泌物,并有溃烂坏死现象,疼痛难忍,局部出现感觉障碍。经病理分析符合慢性脉管炎及脉管周围炎。经2周综合治疗,左上肢前臂溃烂坏死创面全部愈合。结论AML化疗中发生末梢(浅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致皮肤溃烂罕见,局部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7、TLR9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白癜风患者皮损及健康对照皮肤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集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白癜风患者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5~65(28.75 ± 13.12)岁,病程14 d至20年。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24例白癜风患者皮损、20例健康对照皮肤中TLR7、TLR9及MyD88表达。结果白癜风患者皮损中TLR7、MyD88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9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7、TLR9及MyD88在白癜风患者皮损表达均上调,提示白癜风的发生可能与TLR7、TLR9异常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髓内针直径与髓腔峡部直径之比(nail diameter/medullary canal diameter ratio,ND/MCD)的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8例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年龄5.2~11.7岁,平均8.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9.7 kg/m2;其中男187例,女121例;左侧163例,右侧145例;不稳定骨折130例,占42.2%(130/308)。所有患儿均采取逆行弹性髓内针内外侧穿针技术治疗,手术操作由同一位资深高级职称医生主刀或指导完成。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154例。A组选择弹性髓内针时要求其直径满足ND/MCD>60%而<80%;B组直径要求满足ND/MCD≥80%。两组患儿在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治疗及康复训练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时间、感染、针尾激惹发生比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8.7个月,B组8.9个月。两组患儿在畸形愈合率、骨折不愈合率、感染率、针尾激惹发生比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所需时间A组明显较B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内固定物取出前患肢功能及步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ND/MCD>60%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与≥80%时相比,ND/MCD在60%~80%时手术操作更容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8年10月3日收治的1例AIDS合并M5型AML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发热、出血、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为主要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单核及淋巴细胞计数增高,继而迅速下降,骨髓活检示为AML-M5。经抗感染、纠正凝血、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无效,16 d后死亡。结论AIDS合并AML较少见,确诊需骨髓活检,治疗方法包括抗逆转录病毒联合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检测到该例患者存在费城染色体(Ph)及BCR-ABL p210融合基因,给予伊马替尼联合多药静脉化疗,疗效不佳。结论Ph+/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少见,预后极差,目前无统一标准治疗方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尚不明确,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一步阐明DNMT3A基因突变在非M3型AM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及其影响AML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语言3.5.1版本RTCGAToolbox包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80例非M3型AML患者临床及突变信息,数据为开放性数据。将患者按照突变状态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无事件生存期以及总体生存期有无差别。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60岁和≥60岁患者、DNMT3A突变组及野生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DNMT3A突变和其伴随突变及年龄分层等因素对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非M3型AML患者180例,DNMT3A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发现突变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野生组(Z=-2.606,P=0.009),且DNMT3A突变多见于中危患者。值得注意的是,DNMT3A突变常伴随FLT3(P=0.025)、NPM1(P<0.001)、IDH1(P=0.002)突变的发生,且DNMT3Awt/FLT3wt组无事件生存期显著高于DNMT3Amut/FLT3mut组(11.00个月vs 6.15个月,P=0.005),而与DNMT3Amut/FLT3wt、DNMT3Awt/FLT3mut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AM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74,95%CI:1.966~4.500,P<0.001);另外,DNMT3A R882突变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HR=1.937,95%CI:1.179~3.182,P=0.009)。结论高龄(≥60岁)和DNMT3A R882突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DNMT3Amut/FLT3mut亚型与DNMT3Awt/FLT3wt、DNMT3Amut/FLT3wt、DNMT3Awt/FLT3mut相比,临床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外周血表达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初治型MM患者为MM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8±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1)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MM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MM组患者MDSCs[(8.40±2.15)%]、TAM[(6.33±1.34)%]、Tregs[(9.25±3.68)%]、IL-6[(13.40±0.80)p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0.47±0.26)%、(1.80±0.89)%、(2.42±3.31)%、(2.45±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组患者MDSCs[(0.94±0.41)%]、TAM[(2.64±1.12)%]、Tregs[(1.92±1.51)%]、IL-6[(5.62±0.5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s在MM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7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7例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44.4±12.8)岁(23~62岁)。病变位于腰段5例,脊髓圆椎节段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腿痛、下肢力弱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前脊髓MRI显示病变多呈等T1、高T2信号,增强扫描多可见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术前5例诊断为神经鞘瘤,1例为血管瘤,1例为海绵状血管畸形。7例患者均采取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定期行临床随访,以改良McCormick分级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行影像学随访评估病变有无复发。结果7例患者中,6例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脊髓圆锥部肿瘤予部分切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鞍区麻木,其余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术后随访(113.0±49.9)个月(34~160个月),患者的疼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McCormick分级:Ⅰ级6例,Ⅱ级1例。影像学复查显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椎管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罕见,多发生于40~60岁男性患者,病变多位于胸腰段,术前易于误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早期非计划第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PELD的1 627例患者,筛选并分析接受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627例手术中,有58例接受了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3.56%。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主要为术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缓解不明显和术后早期复发。本研究中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随着手术年份的增加与手术例数的积累呈现下降趋势,且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与手术累计例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ELD术后早期非计划第二次手术发生率为3.56%。其原因与减压不充分、压迫物残留导致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缓解不明显相关,也与术后症状早期复发相关。术者经验是影响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39)行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n=39)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Oswed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7,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8.35±17.64)ml]、住院时间[(5.16±0.49)d]、手术时间[(72.32±28.62)min]均低于对照组[(90.3±35.68)ml、(12.63±3.56)d、(120.13±37.41)min] ,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0.99±0.11)分]、ODI评分[(4.38±0.96)分]低于对照组[(2.87±0.68)、(9.87±2.40)分],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7,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靶向抑制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调控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肿瘤微环境对增强效应细胞体内杀伤效应、提高NB免疫治疗效果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利用NB细胞注射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2.5 mg/kg组、DOX 5 mg/kg组、多巴胺(dopamine, DA)50 mg/kg组和对照组进行药物筛选,每组20只。分别于NB细胞接种后第7天和第12天注射DOX、DA,于NB细胞接种后第14、17、23天检测比较各组小鼠瘤体内MDSC数量分布及凋亡率、T细胞周期、Treg水平和TAM分布,MDSC培养上清中Arg-1、iNOS、ROS、IL-10、TGF-β含量,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曲线。根据抑瘤效果选择抑制MDSC最佳药物及浓度。制备NB抗原特异性CT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DOX组、CTL组、抗GD2组、DOX+CTL组、DOX+抗GD2组和对照组进行免疫治疗对比研究,每组20只。在抑制MDSC基础上实施NB荷瘤小鼠免疫治疗,检测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曲线,对比各组瘤体中浸润CTL、颗粒酶和穿孔素表达,外周血IL-2和IFN-γ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时间变化,各药物筛选组和对照组比较,MDSC增长比例显著降低(P=0.001),瘤体中T细胞增殖和对照组比较先升(P<0.001)后抑(P>0.05);TAM由M1型向M2型极化减弱;Treg水平受抑;MDSC培养上清中Arg-1、iNOS、ROS和IL-10含量和对照组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药物筛选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以上各指标均以DOX2.5组表现最为显著,肿瘤生长最缓慢,抑制MDSC作用最强。小剂量DOX干扰后荷瘤小鼠实施免疫治疗,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瘤体浸润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上升,颗粒酶、穿孔素浓度上升,外周血IL-2、IFN-γ浓度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以上各指标均以DOX2.5+抗GD2组、DOX2.5+CTL组和抗GD2组浓度相对较高。各免疫治疗组肿瘤体积两两比较,除抗GD2组和CTL组、DOX+CTL组和DOX+GD2组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DOX可作为免疫调节剂靶向抑制NB肿瘤微环境中MDSC,消除免疫耐受,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抑制MDSC可双向调节机体天然免疫和T细胞过继性免疫有关。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连采用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76例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连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 38例)和治疗组( 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2.1%,高于对照组的 71.1%;住院治疗总时间和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仅有 1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 7例;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连采用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迅速减轻疼痛,缩短治疗和恢复时间,使治疗总有效率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植骨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方法治疗外固定未愈合的不稳定型舟骨骨折9例,9例患者均为舟骨骨折不愈合,无合并舟月分离及舟骨近极塌陷。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舟骨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端硬化和骨质吸收缺损情况。术中从腕中关节入路刨除硬化骨后复位植骨内固定。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Mayo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之时均获得骨性愈合,Mayo腕关节评分(89.4±5.8)分,与术前(52.2±6.7)分相比(t=19.8,P<0.001),优8例,良1例。VAS评分由术前(5.2±0.7)分降至(1.6±0.7)分(t=15.6,P<0.001)。结论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不稳定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采用腕关节镜技术去除硬化骨,取髂骨碎屑植骨内固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