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健康医疗领域使用大数据,有利于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效率和水平,有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规范和降低医疗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使用和共享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数据在健康医疗领域的使用创造了条件。大数据的使用离不开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视化分析工具是目前西方国家在健康医疗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其性能远胜于传统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处理大数据并减轻使用者的负担,有助于大数据在健康医疗领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大数据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条件,这种医疗方式通过大数据对患者的基因、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生理学和药物学反应,使对患者实施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精准医疗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大作用。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数据分析管理方面,信息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中医行业来说,病案数据是人们开展中医研究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中医数据信息化管理,构建高效管理与分析的系统,帮助人们对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与继承,最终实现中医诊断技术与医疗技术的突破。中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病案资料,如果还是应用传统的人工记录、管理方法则会增加医疗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基于集成学习的中医病案数据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帮助人们开发病案资源,获取有效信息,辅助现代中医技术的创新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在中国知网以“中风后抑郁”“中药”等关键词检索其收录的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中药,利用 Excel 表格的统计功能对中药进行频数和五味、归经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分析关联规则、配伍规律;利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5.0 进行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中药文献共105篇,涉及中药168味,使用频次不低于20次的中药有柴胡、川芎、郁金、等15味,以解表类、活血化瘀类为主,五味多属苦,主要归肝经、心经、脾经。关联规则显示常用药对为柴胡-川芎、川芎-郁金、川芎-柴胡等;聚类分析得到8有潜在聚类配伍关系的中药组合。结论:治疗中风后抑郁应以解表、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开窍、利水渗湿之药,重在平肝熄风、醒脑开窍、活血化瘀、补益心脾。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外台秘要》中治疗痰饮病的方剂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痰饮病及相关疾病提供用药借鉴。方法:通过对数据检索,收集、整理《外台秘要》中治疗痰饮病及相关疾病章节的方剂和用药,通过统计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外台秘要》治疗痰饮病的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及配伍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外台秘要》治疗痰饮病的方剂64首,包含79味组成药物。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有:生姜、茯苓、甘草、白术、半夏、人参、桂枝、大黄、枳实、陈皮、杏仁、肉桂、附子;常用温热性药物及辛、苦、甘味药物;组方药物多入脾、胃、心、肾经。结论:《外台秘要》治疗痰饮病用药多以辛温、甘温之药为主,体现燥湿化痰、利水渗湿、发汗解表等治法蠲除痰饮,又佐以苦寒之药以清痰饮郁热,温清并用。核心药物组合以六君子汤、二陈汤、十枣汤及附子、肉桂药对为基础加减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伤寒论》用药规律,探讨其辨证论治思想及其组方特点、运用原则,为临床应用经方提供参考。方法:将《伤寒论》中112首经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88种药物分析,使用频次高的药物依次为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等,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多用,归经依次为肺、脾、胃、心等;关联分析提示桂枝-甘草、大枣-甘草、生姜-大枣、大枣-生姜、生姜-甘草共现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提示甘草、芍药、桂枝、大枣、生姜作为第一类,正好是桂枝汤方组成。结论:《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主要组方,用药以温热、甘辛气味及归肺脾胃心经为主,重在恢复营卫运行、顾护脾胃、调畅气机。
简介:摘要目的就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本辖区2016年3月—2017年5月期间居住的适龄外来儿童50例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另选取50例当地儿童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同时给予两组儿童父母健康宣教,分别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观察组疫苗接种率以及知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通过相应的干预后,观察组在DPT(白百破疫苗)、BCG(卡介苗)、OPV(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及全部知晓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计划免疫工作当中,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应当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接种率,进而保证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