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STEMI患者(n=80)分为QRS波终末变形阳性(3级缺血)组、QRS波终末变形阴性(2级缺血)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SYNTAX评分,分为高分组(≥22分)、低分组(〈22分)。结果3级缺血组29例、2级缺血组51例,其中高分组27例、低分组53例。3级缺血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8.3)分vs.(13.5±6.8)分,P〈0.001)]。高分组心电图3级缺血现象明显多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4%vs.20.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级缺血(P〈0.001)、年龄(P=0.017)、糖尿病(P=0.014)、前壁心肌梗死(P=0.012)是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QRS波终末变形阳性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3级缺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SYNTAX评分高可能有助于解释3级缺血与预后差的联系。对STEMI患者以心电图3级缺血来预测冠状动脉高SYNTAX评分,可能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2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行重组人尿激酶元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凝(普通肝素)、调脂(阿托伐他汀钙)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胸痛缓解率高,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TIMI3级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出血状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出血率更低,且无颅内出血发生,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抢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不仅能够使堵塞的冠脉血管迅速有效开通,胸痛迅速缓解,心功能得到改善,住院期间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下降,近远期预后良好,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2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行重组人尿激酶元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凝(普通肝素)、调脂(阿托伐他汀钙)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胸痛缓解率高,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TIMI3级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出血状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出血率更低,且无颅内出血发生,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抢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不仅能够使堵塞的冠脉血管迅速有效开通,胸痛迅速缓解,心功能得到改善,住院期间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下降,近远期预后良好,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能否安全、有效地减少Grace评分为中低危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进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数量,提高ICA阳性率。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NSTEMI患者102例,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龄38~80(58±12)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安排择期ICA检查,若需进一步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为ICA检查阳性;试验组患者先通过绿色通道完成CTA检查,若CTA发现冠状动脉主支及其主要分支重度及以上狭窄,安排进一步的ICA检查,否则,予以制定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方案后安排出院,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ICA数量、ICA阳性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与检查或手术相关的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行ICA者共37例,ICA阳性率为94.59%(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62.75%(32/51)](χ2=10.28,P<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及ICA术前HADS明显低于对照组[(3.8±2.2)d比(4.8±2.4)d、8.8±4.5比11.4±6.8](t=2.21、2.20均P<0.05)。两组间1年内MACE(3例比5例,P=0.423)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8例比10例,P=0.548)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可明显减少Grace评分为中低危的NSTEMI患者的ICA数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提高ICA阳性率,且不增加1年内的心血管相关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支气管封堵器(BB)组和左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组,各20例。观察数据包括插管及定位时间、插管前后的MAP和HR、记录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的PaO2、PaCO2、Ppeak、肺萎陷时间、体位变化及术中导管移位次数、术后48h声嘶和咽痛出现的例数。结果BB组插管及定位时间明显短于DLT组(P<0.05)。两组插管后即时的MAP、HR较插管前均升高,且DLT组升高较BB组更明显(P<0.05)。BB组术后48h声嘶和咽痛出现的例数显著少于DLT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中使用支气管封堵器,插管和定位耗时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检测评价颅内段椎动脉(IVA)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前后及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经CDFI和TCCS联合检测并行全脑DSA证实的IVA重度狭窄患者102例,比较支架治疗前、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椎动脉颅内、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IVA搏动指数(PI)及颅外段阻力指数(RI)、管径、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随访12个月时TCCS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为再狭窄组(16例)和无再狭窄组(86例)。结果(1)TCCS检测显示,支架置人术后1周狭窄段的PSV、EDV、PI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为(109±40)比(258±63)cm/s、(47±18)比(132±45)cm/s、0.91±0.15比0.75±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再狭窄组的PSV、EDV在术后3—12个月逐渐升高,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再狭窄组的PSV、EDV在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FI检测显示,术后1周患侧颅外段的PSV、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为(64±15)cm/s比(51±15)cm/s、(24±6)cm/s比(19±7)cm/s(均P〈0.01),RI值和颅外段椎动脉管径逐渐改善,于术后12个月时达到最高[0.61±0.07比0.63±0.12,P=0.038;(3.6±0.4)mm比(3.4±0.5)mm,P=0.009]。结论CDFI与TCCS的联合应用可以客观评价IVA支架置人术前、术后颅外段及颅内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支架置入的有效性和再狭窄的影像学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患者发病后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措施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在发病12小时后实施开通血管治疗,观察组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血管治疗,比较左心功能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左心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血管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给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名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00人,两组患者均给予氯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其中A组晨起服药(600到800服药)和B组夜间服药(1800到2000服药),疗程半年,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不服用其他降血压及降血脂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结果夜间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较晨起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的好(P<0.05),夜间服药和晨起服药的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变化均不显著(P>0.05),但从数据来看早晨服药组的动脉斑块有增加的趋势,而夜间服药组有颈动脉斑块稳定的趋势。结论采用药物在不同时间段给药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