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AT)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T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每组32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后腹腔镜组行后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应激反应(皮质醇、白细胞计数)及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腹腔镜组(P<0.05);后腹腔镜组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腹腔镜组(P均<0.05)。术后1 d,两组皮质醇、白细胞计数水平均高于术前,但后腹腔镜组升高幅度低于腹腔镜组(P<0.05)。气腹后30 min,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气腹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手术治疗AT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可减轻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上鼓室入路行中耳胆脂瘤切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62例中耳胆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上鼓室入路中耳胆脂瘤切除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评价治疗效果,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听力情况,记录随访1年的复发与感染情况。结果6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鼓膜愈合60例,愈合率高达96.77%,另2例发生感染继发性穿孔,后经耳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后愈合。术后3个月,62例患者的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复发1例,感染1例。结论中耳胆脂瘤采取耳内镜与显微镜联合上鼓室入路切除治疗,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听力指标,且复发率与感染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荧光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和患者预后。方法选取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收治时间分为2组,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为A组,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为B组。A组患者接受荧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B组患者接受常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转移淋巴结清除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A组转移淋巴结清除率为86.95%(40/46),高于B组的72.22%(5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P=0.049)。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总有效率为86.36%(38/44),高于B组的74.28%(5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P=0.024)。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4/44),B组为11.42%(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692)。A组1年内复发率为11.36%(5/44),低于B组的24.42%(15/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169)。结论相比于常规腹腔镜,荧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更好,转移淋巴结清除率更高,且不会增加术后转移和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6、-7.12、-4.44、-6.89、-5.92,t=-13.24;均P<0.05)。内镜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0.42,P=0.016、0.001)。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29)。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镜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超声于肝癌腹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切缘情况、肿瘤凋亡有关分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小肝癌患者79例,其中男59例、女20例,年龄(53.57±10.16)岁,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超声组(40例)、常规组(39例)。常规组行常规肝癌腹腔镜切除术,腹腔镜超声组行腹腔镜超声下手术。比较两组手术与切缘情况、并发症、术后3年生存情况与术前、术后2周、4周肿瘤凋亡有关分子[凋亡相关因子(Fas)、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量、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癌胚抗原(CEA)]、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其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不同时间点、组别及交互作用下计量资料应用重复测量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腹腔镜超声组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短,平均与最短环周切缘距离均较常规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超声组术后2周、4周肿瘤组织中的Fas[(129.42±14.68)、(142.95±16.74)]、Caspase-3 mRNA[(137.30±17.08)、(151.24±18.23)]表达量均高于常规组[(112.85±12.79)、(125.47±14.96)、(121.16±13.71)、(132.09±16.54)](F=17.185、14.769,均P<0.001),FasL mRNA表达量[(74.85±6.73)、(65.68±5.25)]低于常规组[(86.36±7.52)、(79.09±6.16)](F=19.059,P<0.001);腹腔镜超声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0.00%(4/40),低于常规组的28.21%(11/39)(χ2=4.255,P=0.039);腹腔镜超声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77.50%(31/40)、无瘤生存率为42.50%(17/40),与常规组的66.67%(26/39)、35.90%(14/3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53、0.361,P=0.283、0.548)。结论腹腔镜超声应用于肝癌腹腔镜切除术患者可保证环周切缘,减轻手术创伤,调节肿瘤凋亡有关分子表达,降低肿瘤恶性程度,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操联合体位疗法缓解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完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非切口疼痛的患者,共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34.36±4.25)岁,观察1组年龄(35.41±3.26)岁,观察2组年龄(34.48±3.56)岁。对照组:腹腔镜术后常规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观察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膝胸卧位;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做腹腔镜操。对比3组患者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干预后的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护理满意度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1)疼痛评分:3组患者干预后6 h的疼痛评分比较,F=26.824,P<0.001;3组患者干预后24 h的疼痛评分比较,F=28.577,P<0.001;3组患者干预后48 h的疼痛评分比较,F=43.037,P<0.001。(2)疼痛持续时间: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χ2=7.460,P=0.024;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χ2=0.543,P=0.762;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χ2=11.416,P=0.003。(3)护理满意度: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0%(27/30)、96.7%(29/30)、100.0%(30/30)。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Z=-2.065,P=0.039;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Z=-2.051,P=0.040。结论腹腔镜操联合体位疗法能明显缓解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缩短疼痛持续的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且操作简单,不产生费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纳米炭标记法在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活检病理诊断为直肠癌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镜超声标记组(A组)、结肠镜标记组(B组)与无标记的对照组(C组)。记录肠镜下标记时肠腔内染料漏渗率、不良反应情况,腹腔镜术中观察被标记的直肠浆膜黑染情况。记录术中寻找病灶时间、总手术时间、切除肠段长度、切缘距肿瘤距离、手术保肛率,比较术后病理结果。结果A组内镜超声发现2例肿瘤肛侧可疑的壁内扩散,扩散长度分别为0.42 cm和0.71 cm,显微镜下观察扩散长度分别为0.36 cm和0.64 cm;B组病理检查发现1例肿瘤肛侧的壁内扩散,显微镜下观察扩散长度为0.53 cm;C组病理检查发现3例肿瘤肛侧的壁内扩散,显微镜下观察扩散长度分别为0.43 cm、0.36 cm和0.28 cm。被标记者术中均易在直肠浆膜面发现黑染标记点,B组3例腹膜表面和肠系膜存在散在斑点状黑染。3组间数据对比如下:(1)术中寻找病灶时间: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1.29±0.87)min、(1.31±0.63)min比(15.3±10.50)min,P均<0.05];(2)总手术时间: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176.12±27.64)min、(175.67±26.48)min比(198.65±38.67)min,P均<0.05];(3)肠段切除长度: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11.81±5.76)cm、(12.31±3.94)cm比(15.24±4.12)cm,P均<0.05];(4)切缘距肿瘤距离:A组、B组均明显小于C组[(3.61±1.26)cm、(4.57±1.58)cm比(6.13±2.47)cm,P均<0.05];(5)A组、B组、C组保肛率分别为65.0%(13/20)、60.0%(12/20)、40.0%(8/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标本切缘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残留。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术前,进行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肠段切除、缩短手术时间。而内镜超声引导下纳米炭标记更能直接了解肿瘤有无向肛侧的壁内扩散,为直肠癌肛侧手术切端的定位提供更精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