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膝荚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10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5.8±3.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5±4.3)kg/m2。统计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牢,然后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间、是否合并下肢骨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对P〈0.05的因素再进行多心素logistic凹归分析,以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0例患者中12例患者(9.2%)术前发生DVT。,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甘油蔓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是否合并下肢骨折、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硅示: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约为9.2%,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足此类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予以吲哚布芬治疗以降低其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200例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根据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100例患者给予吲哚布芬药物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前两组患者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周后,观察组与给药前相比FIB水平下降,APTT增加(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各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给药后各指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观察组内瘘1年通畅率96.0%(96/100)明显优于对照组89.0%(89/1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内瘘闭塞者均经B超检查,行局部溶栓或取栓术治疗。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吲哚布芬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发生率,效果显著,同时具有一定的预防血栓形成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基于五维健康量表的渐进护理降低PICC置管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接受PICC置管干预的110例肿瘤科患者,随机抽取患者分为研究组(n=60)及对照组(n=50)。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为对照组,基于五维健康量表的渐进护理干预患者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疼痛情况、情绪情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疼痛情况、情绪情况评分分别为(66.35±1.57)分、(67.06±0.82)分、(65.84±1.26)分、(66.63±0.52)分、(68.57±1.41)分,均高于对照组(62.51±0.25)分、(62.52±1.12)分、(62.54±1.31)分、(62.48±1.24)分、(65.12±0.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4/6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干预肿瘤科患者,采取基于五维健康量表的渐进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评分,降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并最终达到降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临床价值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乳腺癌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及对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情况和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升乳腺癌患者的康复水平,减少血栓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对降低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ICU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0例,采用目标管理理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标管理理论对于降低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中采用“5A”护理措施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7月研究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5A”护理研究,采用信封随机法将骨科手术患者分为Ⅰ组(40例骨科手术患者,普通护理)与Ⅱ组(40例骨科手术患者,“5A”护理),研究指标为下肢DVT发生率、住院指标。结果:护理后,Ⅱ组骨科手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低于Ⅰ组骨科手术患者,P<0.05;护理后,Ⅱ组骨科手术患者下肢DVT住院指标低于Ⅰ组骨科手术患者,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接受“5A”护理后有效预防了下肢DVT发生,改善患者住院情况,降低住院治疗成本。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术后强化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行术后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行术后强化护理模式,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而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行强化护理模式后,便秘、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实施术后强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病情好转,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该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ICU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患者主要是病情较重、出现了昏迷或者合并有截瘫等类型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该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部位主要为下肢,属于一类静脉血液回流性障碍病症,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便可能导致血栓综合征、肺栓塞等严重后果,从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于ICU重症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近年临床在ICU重症患者管理中逐步引入了目标管理理论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手术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2023.1~2023.12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下肢DVT发生率:研究组更低(P<0.05),总满意率: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脑出血手术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还可提升护理满意度,该护理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展开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早期活动干预,对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改善影响。方法:研究遴选节段范围2022.6至2024.6期间,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66例为研究样本,利用双盲法将患者以相同份数(n=3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展开常规干预,后者增加时效性激励护理+早期活动干预;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将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联合早期活动应用到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便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控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VTE监测和早期预防护理对结肠癌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改善效果。方法:2023年1月-2024年1月,入选64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VTE监测和早期预防护理。观察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P<0.05。结论:VTE监测和早期预防护理对结肠癌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