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STEAM理念代表的是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相较于目前的单学科教育,STEAM理念面对的更多是综合性活动教学,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各学科特色能够充分地融合进去,让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当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将STEAM理念融入到幼儿科学项目式活动中,不仅是对STEAM理念合理应用开发的重要研究,同时也是STEAM理念与课程更好结合,发挥最大价值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幼儿大班木工坊活动为例,详细探讨STEAM理念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字:木工坊;STEAM理念;幼儿科学活动
一、明确STEAM教育理念,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在幼儿科学项目式活动中,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解决问题能力,充分体现活动课程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在“木工坊”活动中,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设计自己想做的东西样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制作出外形美观、大胆创新的成品。综上所述,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结合STEAM理念,与平常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不同,其教学目标应从思维、能力、知识、创新、价值或价值观五方面入手。
二、整合多元教学方法,配备多种教学材料
由于STEAM理念强调多种学科的融合式教学,幼儿面对其理念下的课程活动则具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在准备课程材料时,应结合活动多元教学目标,从多角度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STEAM教学情境,为幼儿的多种发展可能性有所准备。
在“木工坊”活动材料准备环节,除准备应有的活动产品组装材料之外,还准备了与这些材料特性相反或相似的物品,帮助幼儿在探讨物品组装设计时有了更多的尝试和思索。其次,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相关视频观看,初步活动任务的原理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布设课前小组讨论话题,从而辅助课堂教学进入正确轨道中,与STEAM理念进一步融合完善。
三、融合科学多元内容,设计多样活动步骤
为更好将课堂与STEAM理念相融合,充分发挥各学科在活动中的体现和应用,“木工坊”活动通过启动、实施过程、收尾、拓展过程四步骤来展开。
(一)启动——依托问题情景,激发儿童主动力
启动过程是幼儿初步了解本节课堂任务目标、理论知识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对幼儿进行逻辑思维引导,并结合相关教学材料,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制作原理以及材料设计的基本参考图样,为幼儿接下来的设计过程做好指引和铺垫。
启动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创意问答”的提问模式来进行。相较于对制作理论的概念性学习,提问的方法更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方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并能促使幼儿产生更多的学习探究兴趣。与“普通问答”相不同的是,“创意问答”更与STEAM理念的横向涵盖力相符合,其问题设置更注重幼儿的创意创新性,答案常常不具备唯一性,给予幼儿更多的肯定和尝试空间,能够引发幼儿更多的创意思考。
(二)实施——采用精准小班教学方式
由于STEAM理念强调多学科的横向联系,注重的是多元学科的融合性教学,因此在STEAM理念下的课堂对于幼儿的难度有所增加。幼儿的基础由于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习惯等影响有所不同,对多元式课堂的接纳能力也有所差距,幼儿对于学科的认知能力并不都是存在统一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为避免有幼儿跟不上小组进度,理解不了木工坊活动内容制作和设计的具体方案,教师应做好精准小班教学,即对幼儿进行精准辅导,及时发现幼儿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小组相互合作完成,对幼儿进行及时的鼓励和指导,提升教学设计的契合性。
(三)收尾——综合能力集中培育
STEAM理论下的课程融合了多种学科,其评价维度也应该从过程、能力、创造等多方面入手,结合课程目标设计,评析本节课教学成果,更多应关注幼儿活动的参与度思维品质、情感体验和综合素养方面的成长。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感悟、创作,对自己进行质疑及认同,对本次活动中自己的表现有更为全面丰富的评价。教师则应根据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纪律、创意、贡献度、完成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与幼儿一起完成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整个活动有正确的评析,对幼儿的表现有正确的嘉奖和鼓励,完成多维教学升华。
(四)拓展——拓展学习多渠道
为更好提升STEAM理念在本活动中的应用和价值,收尾过程中教师对木工坊活动内容的应用和其理念展开进一步的兴趣引导,通过给幼儿展示相关趣味视频、理论的趣味用法等,引导幼儿产生探究兴趣和学习兴趣,将活动内容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完善本节课堂的价值,将STEAM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模式中来。除此之外,教师在收尾过程中为幼儿准备适当的课下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自发在课余时间完成自主探索,延伸活动的课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雁冰.“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运动的本质反思与实践问题——对话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Nashon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1):3—8
[2]吴全华.因材施教有何“罪错”?——驳《超越因材施教》一文对因材施教的否定[J].教育科学研究, 2015 (08) :5-13.
[3]王娟,吴永和.“互联网+”时代STEAM教育应用的反思与创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6(2):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