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治疗的6例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8~51岁,平均39.5岁;左侧4例,右侧2例。采用腕关节镜下磨除硬化骨,从腕中关节入路置入套筒,经套筒植入自体松质骨屑并压实,然后进行经皮内固定。对于假关节间隙完全分离导致桡腕关节与腕中关节相通者,从3/4入路置入球囊导尿管阻挡假关节间隙的基底部,防止松质骨屑从假关节间隙向下漏入桡腕关节。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EPS)评估腕关节功能,并记录腕关节屈伸总活动度和腕关节尺桡偏总活动度。结果6例患者手术时间2~4 h,平均3.2 h;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1周。腕关节屈伸总活动度为75°~135°,平均107.0°,为健侧的85%;腕关节尺桡偏总活动度为40°~80°,平均51.5°,为健侧的88%。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PS评分进行评估:优4例,良1例,中1例。结论腕关节镜下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微创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下肢长管骨干创伤骨折的效果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时间段区间为2023年1月-2023年6月,均为至我院就诊的下肢长管骨干创伤骨折患者,病例总数为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钢板内固定技术,观察组(40例)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5.00%、75.00%,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下肢长管骨干创伤骨折患者而言,髓内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6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ELD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1例,女性51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为单纯非游离型,分为对照组(n=85)和复杂组(n=37),对照组为单纯非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杂组包括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优良率。门诊复查随访3~36个月,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3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结果复杂组患者年龄[(63.0±15.9)岁]比对照组[(48.7±16.3)岁]偏大(t=2.289,P=0.030),复杂组患者住院时间[(13.0±6.9) d]比对照组[(8.2±4.3) d]也偏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4,P=0.024)。两组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0,P=0.517)。复杂组手术时间[(87.0±29.2) min]、出血量[(63.5±52.5) mL]与对照组相比[(59.0±25.0) min,16.3±10.9)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37,P=0.011),(t=3.925,P=0.001)]。两组手术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6,P=0.837)。复杂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3.5%,5/37)明显高于对照组(2.4%,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37,P=0.026)。术后3个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 398.000,P=0.106)。复杂组术前ODI评分[(86.6±8.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6.1±7.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9,P=0.002)。术后两组ODI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对照组术后3 d[(36.6±7.5)分]与术前[(76.1±7.7)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83,P=0.001);术后1个月[(15.0±10.8)分]与术后3 d [(36.6±7.5)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65,P=0.001);术后3个月[(10.4±12.7)分]与术后1个月[(15.0±10.8)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24,P=0.001)。复杂组术后3 d [(40.1±11.0)分]与术前[(86.6±8.8)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23,P=0.001);术后1个月[(18.2±15.1)分]与术后3 d [(40.1±1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9,P=0.006);术后3个月[(12.7±14.5)分]与术后1个月[(18.2±15.1)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6,P=0.001)。结论PELD技术可治疗复杂类型LDH,与单纯非游离型LDH相比,尽管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是术后ODI评分和优良率比较没有差别,与单纯非游离型LDH的临床效果相似。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小切口 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我院从 2013年 4月至 2018年 2月共采用小切口 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骨折患者 46 例。结果 本组 46例,平均随访 18月,术后无切口感染、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骨不愈合发生。 结论 小切口 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24例患者,均进行肝癌切除术。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式手术,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比在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基本情况。结果经过本次实验发现,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 24例患者,均进行肝癌切除术。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式手术,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比在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基本情况。结果:经过本次实验发现,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且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至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4例用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 例,女10例,年龄43~75(62±4)岁。胸腔操作部分:左侧俯卧体位,常规四孔胸腔镜方法完成食管游离及纵隔淋巴结清扫。腹腔操作部分:单孔腹腔镜逆向胃游离三步法,首先游离小网膜,荷包针线外拉提吊肝左叶,清扫小弯侧淋巴结,离断胃左血管;其次,分离食管裂孔,切断贲门,最后逆向游离脾胃韧带,完成胃游离及腹腔淋巴结清扫。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出院时间并进行随访。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行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胸,无中转开腹或扩大切口;手术时间194~285(240±21)min,其中胸腔部分时间53~105(60±13)min,腹腔部分时间40~73(49±7)min。术中出血量15~110(60±20)ml。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10~25(13±3)枚,腹腔清扫淋巴结数目6~16(9±3)枚。34例患者术后第2~3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2 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左颈引流管,术后5 d拔除胸腔艾贝尔引流管。术后胸腔引流总量100~500(300±100)ml。全组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胃排空障碍发生;8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4例出现肺部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后,均治愈后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6,8)d,常规进半流质饮食后出院。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术后病理学分期为T1~3N0~1M0期。34例患者术后随访60(40,75)d,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单孔腹腔镜联合胸腔镜行食管癌McKeown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食管癌微创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难度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00例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建立ISR手术难度的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容易组和困难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手术难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其效能。结果根据手术难度评分标准,78例患者归为手术容易组,22例患者归为困难组。单因素分析表明,肥胖(χ2=4.549,P<0.05)、肿瘤距肛缘距离[(4.49±0.55) cm比(4.40±0.62) cm,t=3.525,P<0.01]、新辅助放化疗(χ2=4.948,P<0.05)、直肠系膜脂肪面积[(18.10±5.30) cm2比(22.38±6.18) cm2,t=-3.220,P<0.01]、坐骨结节间距[(11.48±1.39) cm比(10.17±0.84) cm,t=5.497,P<0.01]、骨盆β角[(43.25±6.48)°比(46.50±5.90)°,t=-2.116,P<0.05]是ISR手术困难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肥胖[比值比(OR)=11.935,P<0.05]、新辅助放化疗(OR=11.464,P<0.05)、直肠系膜脂肪面积(OR=1.189,P<0.05)、坐骨结节间距OR=0.358,P<0.05)是ISR手术难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系膜脂肪面积≥21.90 cm2、坐骨结节间距≤10.29 cm的患者行ISR手术难度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后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后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有30例。对A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B组患者行精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3.33%,B组显著低于A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6.12±2.15)min和(4.55±1.45)d,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12±1.15)min和(2.55±0.75)d,两项数据B组均显著低于A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精细化护理对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手术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胆结石患者作为样本,以治疗方法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将其分为保胆组与切除组2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保胆组手术时间(30.69±1.69)min、术中出血量(14.00±2.37)ml、胃肠功能恢复(9.15±0.80)h、有效率97.73%、并发症发生率2.27%、生活质量(97.51±1.30)分;切除组手术时间(67.89±2.48)min、术中出血量(39.64±2.50)ml、胃肠功能恢复(15.00±0.30)h、有效率90.91%、并发症发生率6.82%、生活质量(90.13±1.27)分。结论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手术效率高、安全性强,患者预后更佳,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模拟复位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 CAA)并评估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52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患者资料,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6.7岁。术前将颈椎CT扫描数据(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行三维重建,以通过术前颈椎过伸侧位X线片获得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CAA目标区间的上限,以CAA正常值140°作为下限,评估是否存在置入Magerl螺钉钉道的解剖条件,以钉道存在时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角度。比较CAA的术前、术后CT测量值及模拟目标值间的差异。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Nurick评分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经术前模拟评估存在可用钉道。以术中导航辅助下判断钉道为金标准,其中37例行Magerl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组),15例行钉棒系统固定(钉棒技术组)。Magerl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1°±6.6°)与术后测量值(149.0°±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240);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4.0°±8.9°)显著增加(t=-13.499,P<0.001)。钉棒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4°±5.6°)与术后测量值(150.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9,P=0.754);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1.9°±8.3°)显著增加(t=-12.431,P<0.001)。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0.9)年(范围0.5~4年)。52例患者共置入106枚螺钉,其中Magerl技术组74枚,钉棒技术组32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88枚,B级15枚,临床可接受率为97.1%(103/106)。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后组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后NDI(9.7±6.4)和Nurick分级[(1.1±1.4)级]均较术前[27.4±8.7和(2.6±1.3)级]显著降低。结论术前模拟判断可用钉道、提供术中复位的目标CAA值,并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纠正CAA行单一后路融合手术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的方法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用电检查主要是电力企业对用电单位的用电情况进行的检查、管理和评估工作,是找出线损原因的主要手段,因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做好用电检查工作从而降低线损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肝肾不足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中药补肾壮筋汤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在我院治疗肝肾不足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骨康胶囊,实验组患者采用口服补肾壮筋汤,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Lysholm总评分和主次症状体征积分进行比较,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总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升高,实验组患者的分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和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分数均低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肝肾不足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补肾壮筋汤治疗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