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小脑梗死引起认知障碍的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孤立性小脑梗死患者76例和同期在我院门诊就诊而无脑梗死的患者88例,作为梗死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发病14 d、1 m、3 m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梗死组与对照组在14 d时MoCA总分(23.9±6.13比28.1±2.51;t=5.88,P<0.001),MMSE总分(25.7±4.54比28.3±2.25;t=4.74,P<0.001);梗死组与对照组在1 m时MoCA总分(22.6±6.07比28.2±2.28;t=8.03,P<0.001),MMSE总分(24.9±4.63比28.2±2.14;t=5.99,P<0.001);梗死组与对照组在3 m时MoCA总分(22.5±6.19比28.2±2.15;t=8.09,P<0.001),MMSE总分(24.6±4.43比28.3±2.16;t=6.94,P<0.001)。两组患者在14 d、1 m、3 m时梗死组MoCA、MMSE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主要与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记忆力三个认知域有关(P<0.05);而在命名、计算力、定向力三个认知域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梗死与认知障碍有明显相关性,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三个方面。因此,在临床工作应注意筛查和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VT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6个月时的功能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转归指标包括受累静脉窦再通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52例CVT患者,其中达比加群酯组34例,华法林组118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功能转归良好率(94.1%对93.2%;χ2=0.043,P=0.836)以及受累静脉窦再通率(94.1%对93.2%;χ2=0.043,P=0.83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比加群酯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8.8%对27.1%;χ2=4.985,P=0.026),两组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对16.1%;χ2=0.618,P=0.432),但达比加群酯组严重出血发生率有显著低于华法林组的趋势(0%对11.0%;Fisher精确检验P=0.074)。达比加群酯组无死亡病例,华法林组死亡2例,其中1例妊娠期女性患者在治疗4个月时死于CVT复发,1例男性患者在治疗2个月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7%;Fisher精确检验P=1.000)。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CVT的有效性不逊于华法林,且出血并发症风险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IBD患儿的皮肤表现。结果纳入IBD患儿50例,其中27例克罗恩病,23例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50%)患儿有皮肤表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各11例(各占22%)。特异性皮肤表现包括2例肛周皮肤克罗恩病、9例肛瘘和/或肛周脓肿;相关性皮肤表现包括5例结节性红斑、3例阿弗他口炎、1例银屑病、1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过敏性紫癜。与UC组相比,克罗恩病组更易出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7例克罗恩病患儿中,19例(70%)有1种或以上皮肤表现,其中2例先后出现4种不同皮肤表现。1例克罗恩病和1例UC患儿不同时期出现过3种不同皮肤表现。有皮肤表现的患儿粪便钙卫蛋白均升高,无皮肤表现患儿中12例(48%)粪便钙卫蛋白升高。5例患儿在生物制剂调整剂量(1例)或转换(4例)后皮损好转或消退。结论半数IBD患儿有皮肤表现,克罗恩病患儿更易出现特异性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同一患儿不同时期可伴有不同皮肤表现。多学科团队协作有利于该病的整体控制。
简介:摘要:在空调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大到整个系统,小到每一个零部件,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给出可靠性的定量评估。空调产品发生故障来源:40%来自设计,30%来自零部件质量,20%来自操作和维修不当,还有10%来自制造。如果把零部件质量归类到设计中,可以说70%的产品故障与设计有关,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可靠性设计极其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孤立性枕叶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缺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9例急性孤立性枕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59.3%),女性24例(40.7%);年龄50~ 72岁,平均年龄(62.86±6.10)岁。右侧枕叶脑梗死23例,左侧枕叶脑梗死36例。病变累及纹状区41例,累及枕极8例,累及视辐射23例。所有患者进行标准内科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视野检查,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脑梗死后视功能残疾水平。治疗后1、3、6个月,54例患者至少进行了1次门诊或住院复诊的视野检查,5例患者失访;49例患者行mRS评分检查。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缺损及mRS评分的变化。将视野缺损的恢复在水平方向超过10°或垂直方向超过15°定义为有改善,否则定义为无改善。根据视野缺损类型将患者分为完全性同向偏盲和不完全性同向偏盲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累计视野改善率。mRS评分0~ 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结果治疗前,59例患者中完全性同向偏盲47例,不完全性同向偏盲12例。完全性同向偏盲47例中,双眼右侧同向偏盲26例,双眼左侧同向偏盲21例;伴黄斑回避32例(72.3%)。不完全性同向偏盲12例中,象限盲10例,包括上象限6例、下象限4例;一侧部分性同向偏盲2例。治疗后54例复查患者中,末次随访视野改善25例(46.3%),无改善29例(53.7%)。治疗前完全性同向偏盲47例患者中,复查视野43例,其累计视野改善率为37.2% (16/43)。治疗前不完全性同向偏盲12例患者中,复查视野11例,其累计视野改善率为81.8% (9/11)。两组累计视野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1,P<0.05)。59例患者治疗前mRS评分1~ 2分15例(25.4%),>2分44例(74.6%)。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复查mRS评分的49例患者中,28例(57.1%)预后良好,21例(42.9%)预后不良。结论急性孤立性枕叶脑梗死后同向性偏盲患者治疗后的视野缺损可以改善,改善多发生在治疗后1个月内;不完全性同向偏盲患者较完全性同向偏盲患者视野改善更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在实际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之中采用的为X线结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中采用的为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式。结果:从结肠黏膜凹凸不平伴多发炎性息肉和溃疡、肠管变细缩短肠道消失或变浅两个方面问题的角度来看,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在检出率方面整体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肠壁增厚、肠系膜表现高密度两个方面的问题,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整体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之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方式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