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对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基于CT-FFR CHINA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疑诊冠心病患者,并行CCTA、CT-FFR检查和经导管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导管FFR为参考标准,使用χ2检验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主观图像质量分组(无伪影组、有伪影组)、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400、401~500、>500 HU)、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16.9、>16.9)、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和心率组(<75、≥75次/min)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FFR与CT-FFR≤0.8认为心肌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共366支血管。CCTA图像所有靶血管均成功进行CT-FFR分析,无伪影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0.45%、86.75%、93.10%、90.00%、90.76%、0.928,有伪影组为83.23%、87.21%、79.01%、81.52%、85.33%、0.869,准确度和特异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3、8.55,P值分别为0.040、0.00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主动脉根部SNR以及不同BMI及心率组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CTA图像伪影对CT-FFR诊断心肌缺血有影响,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强化程度、SNR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如BMI、心率对CT-FFR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解剖中低危(SYNTAX评分≤32)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且SYNTAX评分≤32、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根据患者SYNTAX评分水平分为SYNTAX评分≤22组和23≤SYNTAX评分≤32组。主要终点是5年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次要终点包括5年全因死亡和重复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89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年龄(59.4±9.8)岁,其中男性2 888例(74.1%)。SYNTAX评分≤22组3 450例,23≤SYNTAX评分≤32组449例。术后5年,与SYNTAX评分≤22组相比,23≤SYNTAX评分≤32组患者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更高[18.9%(85/449)比15.2%(524/3 450),log-rankP=0.019],两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慢性阻塞性肺病(HR=3.12,95%CI 1.37~7.07,P=0.007)和血清肌酐清除率(CCr)<60 ml/min(HR=3.67,95%CI 2.05~6.58,P<0.001)是5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4,95%CI 0.91~0.96,P<0.001)是其保护因素。既往PCI史(HR=2.04,95%CI 1.38~3.00,P<0.001)、入院血糖水平≥11.1 mmol/L(HR=2.49,95%CI 1.32~4.70,P=0.005)和CCr<60 ml/min(HR=1.85,95%CI 1.14~2.99,P=0.012)是5年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3≤SYNTAX评分≤32(HR=1.54,95%CI 1.09~2.16,P=0.014)是PCI术后5年重复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均无独立相关性。残余SYNTAX评分与远期预后无关。结论在合并糖尿病且冠状动脉病变中低危的冠心病患者中,SYNTAX评分23~32增加5年重复血运重建风险;患者临床特征与远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远期心血管事件相关,而血运重建程度与其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简介:摘要运用爱德华政策执行模型对浙江省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政策执行标准、政策资源、政策执行者意向和管理组织结构4个方面的实践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促进全国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初步构建了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策内容与执行策略的不完善,领导决策和顶层设计的不足,政策执行主体在态度、理解程度和执行偏好方面的差异,以及跨部门协作中各部门权责体系的不明确。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浙江省应积极推动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整合优化政策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多元整体协同的健康治理机制,以跨部门协作为健康共建路径,促进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DAPT)疗程与标准疗程相比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且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5岁、行DES置入且术后1年内未发生不良事件。根据DAPT疗程将患者分为3组:标准DAPT疗程组(11个月≤DAPT疗程≤13个月)、延长DAPT疗程组(包括13个月<DAPT疗程≤24个月组和DAPT疗程>24个月组)。分别于出院1、6个月,1、2和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或卒中。比较3组患者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DAPT疗程对患者5年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 562例患者,年龄(70.8±4.5)岁,女性398例(25.5%)。其中标准DAPT疗程组467例,13个月<DAPT疗程≤24个月组684例,DAPT疗程>24个月组411例。采用标准DAPT疗程和延长DAPT疗程者分别占比29.9%(467/1 562)和70.1%(1 095/1 562)。5年随访结果显示,13个月<DAPT疗程≤24个月组[4.8%(33/684)比8.6%(40/467),P=0.011]及DAPT疗程>24个月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发生率[4.1%(17/411)比8.6%(40/467),P=0.008]均低于标准DAPT疗程组。13个月<DAPT疗程≤24个月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标准DAPT疗程组[1.9%(13/684)比5.1%(24/467),P=0.002]。13个月<DAPT≤24个月组的MACCE发生率最低[标准DAPT疗程组、13个月<DAPT疗程≤24个月组及DAPT疗程>24个月组分别为19.3%(90/467)、12.3%(84/684)、20.2%(83/411),P<0.001]。3组间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标准DAPT疗程为对照,延长DAPT疗程至<13~24个月与MACCE(HR=0.601,95%CI 0.446~0.811,P=0.001)、全因死亡(HR=0.568,95%CI 0.357~0.903,P =0.017)、心肌梗死(HR=0.353,95%CI 0.179~0.695,P=0.003)风险降低相关。DAPT疗程>24个月与全因死亡(HR=0.687,95%CI 0.516~0.913,P=0.010)风险降低相关,与再次血运重建(HR=1.404,95%CI 1.116~1.765,P=0.004)风险升高相关。延长DAPT疗程与出血事件无相关性。结论对于行DES置入且术后1年内未发生MACCE及出血事件的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适当延长DAPT的疗程,可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相关,其中DAPT疗程在<13~24个月获益最大。延长DAPT疗程与出血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对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呼吸科95例COPD患者。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分为轻-中度组(FEV1%pred≥50%,n=52)及重-极重度组(FEV1%pred<50%,n=43)2组。在平静呼吸及尽力呼吸下行动态胸部DR,通过后处理软件分析获得横膈移动距离、速率及尽力吸气末和呼气末右侧膈肌角(右侧膈肌顶点和右肋膈角顶点连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的变化。2组间比较并与肺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COPD患者在平静呼吸时左、右侧横膈移动幅度及最大运动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尽力呼吸时,重-极重度组左、右两侧横隔移动幅度均小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分别为左侧重-极重度(28.98±10.49) mm、左侧轻-中度(35.38±12.08) mm、右侧重-极重度24.87(12.77)mm、右侧轻-中度36.00(16.40)mm,重-极重度组左、右两侧横隔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最大运动速率均小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尽力吸气末及尽力呼气末右侧膈肌角在重-极重度组有减少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尽力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与最大运动速率及FEV1/用力肺活量呈正相关,与残气量/肺总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动态胸部DR可以简便、有效地对COPD膈肌功能进行动态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拮抗肥胖患者残余肌松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减重手术肥胖患者16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25 kg/m2。根据肥胖程度分为2组(n=8):O组,25 kg/m2≤BMI<40 kg/m2;M组,BMI≥40 kg/m2。2组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均以闭环肌松注射系统静脉给予维库溴铵,维持中度肌松水平。术毕停止给药,肌松监测T2自然恢复时根据患者校正体重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肌松恢复时间和术后3 h残余肌松发生情况;于舒更葡糖钠给药后2、3、5、10、15、20、30、60、120、240、360和480 min时收集动脉血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舒更葡糖钠浓度,使用PKSolver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2组患者均未见残余肌松的发生,患者血浆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均适用线性非房室模型。与O组比较,M组表观清除率增加(P<0.05),其余药代动力学参数、肌松恢复时间和不同时点血浆舒更葡糖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更葡糖钠拮抗肥胖患者术后残余肌松的药代动力学符合线性非房室模型,病态肥胖患者舒更葡糖钠的清除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性及其他临床相关因素对使用比伐卢定抗凝的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1年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阜外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行择期PCI,术者考虑为有高出血风险并使用比伐卢定抗凝,且有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的患者632例。使用TEG检测血小板反应性,记录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振幅(MAADP)值。根据MAADP值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血小板低反应性(LTPR)组(MAADP<31 mm,229例)、血小板正常反应性(NTPR)组(31 mm≤MAADP≤47 mm,207例)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组(MAADP>47 mm,196例)。研究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出血定义为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3和5型出血。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比伐卢定抗凝的择期PCI患者术后发生MACCE和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2例患者,年龄为(68.3±10.0)岁,其中男性423例(66.9%)。632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生MACCE 48例(7.6%),出血事件11例(1.7%)。LTPR组、NTPR组和HTPR组间MACCE[8.3%(19/229)比6.3%(13/207)比8.2%(16/196),P=0.68]及出血事件发生率[1.8%(4/229)比2.9%(6/207)比0.5%(1/196),P=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TPR不是MACCE的独立影响因素(HR=1.25,95%CI 0.67~2.30,P=0.49),仅提示外周血管病史为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95%CI 1.19~5.11,P=0.02)。LTPR不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HR=1.35,95%CI 0.39~4.66,P=0.64),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外周血管病史(HR=3.95,95%CI 1.03~15.22,P=0.05)和血红蛋白水平(HR=0.96,95%CI 0.93~0.99,P=0.01)。结论对于使用比伐卢定抗凝的择期PCI患者,未见血小板反应性与术后1年MACCE及出血事件相关,而外周血管病史是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管病史和低血红蛋白水平是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板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板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板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板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板,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板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酰转移酶KAT5对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检测人ATC细胞及正常人甲状腺细胞中内源性KAT5表达水平,使用克隆形成实验探讨KAT5特异性抑制剂NU9056对人ATC细胞及正常甲状腺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借助蛋白质印迹、miRNA测序、qRT-PC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手段,并检索JASPAR、TCGA等数据库,探讨KAT5调控ATC放射敏感性的机制。结果人ATC细胞中内源性KAT5蛋白及基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甲状腺细胞,而NU9056能显著提高人ATC细胞8505C和CAL-62的放射敏感性,但对正常人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却无增敏作用。下调KAT5和NU9056均可降低ATC细胞中miR-210水平,而NU9056可降低细胞中转录因子c-Myc表达。miR-210启动子核心区域存在转录因子c-Myc的结合位点,而c-Myc可提高miR-210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miR-210高表达是甲状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上调miR-210能降低ATC细胞中TET2基因表达,而下调miR-210则起相反作用。结论过度激活的KAT5/miR-210/TET2通路可能造成ATC的放射抵抗,成为临床ATC放射增敏的潜在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Z=-2.622,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2=15.311,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Z=-4.3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P<0.001、P=0.002、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P<0.001)。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并比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早发与非早发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 724例,其中符合AMI诊断标准者1 920例,依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0岁,女性≤60岁)及非早发AMI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发AMI的影响因素。观察终点为:(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和支架内血栓;(2)出血事件。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2、5年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 920例AMI患者,年龄(56.5±11.3)岁,男性1 612例(84.0%)。早发AMI组701例,非早发AMI组1 219例。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合并症、炎症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OR=1.06,95%CI 1.01~1.10,P<0.01)、甘油三酯(OR=1.47,95%CI 1.14~1.90,P<0.01)、血尿酸水平(OR=1.02,95%CI 1.01~1.04,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OR=0.33,95%CI 0.14~0.78,P=0.01)、高血压病史(OR=0.72,95%CI 0.56~0.93,P=0.01)是早发AMI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结果显示,与非早发AMI组患者比较,早发AMI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5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发生率均较低;早发AMI组出院5年的MACCE及卒中发生率较低,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P均<0.05)。结论代谢异常包括高体重指数、高甘油三酯、高血尿酸、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早发AMI的独立影响因素。早发AMI患者PCI术后5年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非早发AMI患者。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爆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已在中国多个地区流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国家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病例,全球流行成为大概率事件。笔者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全国多地抗疫一线在智能医学应用方面的经验,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专家共识,重点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能医学在预防、预警、监控、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为新冠肺炎的防控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00例。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成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变腺叶、肿瘤数量、TNM分期、包膜浸润、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手术方式、血流分级、微钙化、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及病理类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52例(26.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8例(74.0%)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组的肿瘤长径≥2 cm、包膜浸润、微钙化、血流分级Ⅲ级患者比例均较未转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68.2%(101/148),40.4%(21/52)比16.9%(25/148),34.6%(18/52)比11.5%(17/148),23.1%(12/52)比7.4%(11/148),均P<0.05],两组间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分层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肿瘤长径≥2 cm(OR=1.424,95% CI 1.041~1.948,P=0.027)、包膜浸润(OR=3.541,95% CI 1.378~9.099,P=0.009)、微钙化(OR=4.058,95% CI 1.693~9.727,P=0.002)、血流分级Ⅲ级(OR=5.174,95% CI 2.148~12.463,P<0.01)是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径、包膜浸润、微钙化、血流分级相关,临床需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甲状腺外科诊治的33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的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BRAF-V600E突变。根据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年龄风险分层,以55岁为年龄切点值,将患者分为<55岁组和≥55岁组。运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BRAF-V600E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向前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组患者肿瘤复发风险,运用Kaplan-Meier检验分析两组患者肿瘤无复发生存(RFS)。结果共236例(71.3%)发生BRAF-V600E突变。在<55岁组共210例PTC患者,145(69.0%)例PTC为BRAF-V600E变异型。BRAF-V600E基因的突变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组织学亚型、淋巴结转移、碘放射治疗(RAI)剂量、中或高复发风险、T分期有关(均P<0.05);在≥55岁组共121例PTC患者,91例(75.2%)为BRAF-V600E变异型,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肿瘤大小、桥本氏甲状腺炎、组织学亚型、RAI剂量、中或高复发风险、T分期、N分期、AJCC分期(Ⅲ/Ⅳ)有关(均P<0.05)。BRAF-V600E基因在<55岁组不能独立预测肿瘤复发,但是在≥55岁组,BRAF-V600E基因、男性、多灶癌、N分期、M分期都纳入COX回归方程中,是PTC复发的相关因素(均P< 0.05),≥55岁组对比<55岁组PTC患者有明显更高的复发风险(P=0.032)。≥55岁组中位RFS为43.4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为62.1%;<55岁组为78.7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为88.2%。<55岁组中,BRAF-V600E变异组与BRAF-V600E野生组患者的肿瘤无复发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4);BRAF-V600E变异组与BRAF-V600E野生组患者的RF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患者中位RFS为13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为35.5%;野生组患者中位RFS为101.3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为92.2%。≥55岁和<55岁组患者PTC伴淋巴结转移(LNM)的患者BRAF-V600E变异组对比BRAF-V600E野生组在复发生存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55岁分层,BRAF-V600E基因可以更好的预测PTC的侵袭性和复发性疾病。BRAF-V600E与55岁分层的协同作用更有助于临床医生提高对PTC的临床诊疗水平,并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10 458例患者,根据HDL-C水平分为3组:低三分位组(HDL-C≤0.89 mmol/L,3 525例)、中三分位组(HDL-C>0.89~1.11 mmol/L,3 570例)和高三分位组(HDL-C>1.11 mmol/L,3 363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SYNTAX积分)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间的预后差别。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DL-C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体人群平均HDL-C水平为(1.03±0.28)mmol/L,平均SYNTAX积分为(11.7±8.1)分。HDL-C高三分位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少、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LDL-C水平更高,更少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心肌梗死及吸烟史,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左主干及三支病变比例更少,介入治疗成功率更高(P均<0.05)。HDL-C高三分位组SYNTAX积分更低[低、中、高三分位组分别为(12.2±8.4)、(11.7±8.1)和(11.2±7.8)分,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DL-C水平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单因素:β=-0.046,P<0.001;多因素:β=-0.058,P=0.001)。10 400(99.4%)例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3组在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运重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均>0.05)。高三分位组BARC 2型以上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趋势检验P=0.01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3组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运重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高三分位组BARC 2型以上出血风险更高(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HDL-C水平不是2年全因死亡等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行PCI治疗的患者,HDL-C水平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但HDL-C不是PCI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和晚期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于发病后3~35 d行择期PCI并置入DES的STEMI患者977例。根据接受延迟PCI的时间将纳入患者分为早期PCI组(3~14 d,495例)和晚期PCI组(15~35 d,48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以及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2年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采用倾向性评分法按1∶1的比例匹配年龄、性别等主要基线特征后再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延迟PCI的患者中有910例(93.1%)由外院转入,其中接受过溶栓治疗者292例(29.9%)。接受延迟PCI的时间为14(10, 20)d。早期PCI组和晚期PCI组患者2年MACCE[3.0%(15/495)比2.3%(11/482),P=0.468]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3.8%(19/495)比5.0%(24/482),P=0.385]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主要基线特征后,两组患者2年MACCE[3.3%(15/453)比2.4%(11/453),P=0.426]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4.2%(19/453)比4.9%(22/453),P=0.632]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错过急诊PCI时间窗的STEMI患者行早期或晚期延迟PCI并置入DES远期预后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