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选定本院2023年7月——2024年3月临床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资料,筛选共计72例设为研究主体。根据“入院次序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以先入院者纳入常规组,共计36例;以后入院者纳入实验组,共计36例。常规组提供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借助中医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加强心功能恢复与预后生活质量,建议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中医 心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H型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治疗期间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选取90例H型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对比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研究组经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更低;研究组经治疗后的认知水平更高,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

  • 标签: H型高血压 血管性痴呆 中医药辨证 血压水平 认知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方法:选取80例我院急诊科室收治的胸痛患者,随机分2组,分袖诊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优化等形式对急诊胸痛诊疗,可缩短诊疗时间,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急诊胸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性急诊救治方法救治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2.7-2023.3期间本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64例,随机分组,单组32例,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不同救治方式的价值。结果: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自我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系统性急诊救治方法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效果高,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建议运用。

  • 标签: 系统性急诊救治 救治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疗效
  • 简介:摘要颞叶癫痫在所有局灶性癫痫中发病率最高,具有病因学、症状学及电生理特征多样,进展为难治性癫痫率高的特点。手术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有效手段,但传统方法通常难以对致痫区进行准确定位,立体脑电图技术为致痫区的准确定位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立体脑电图的射频热凝和MRI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为手术风险高、难度大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精准、微创的新选择。

  • 标签: 癫痫,颞叶 电生理学 立体脑电图 射频热凝 激光间质热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GX-221对人膀胱癌的抗肿瘤作用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膀胱癌T24与5637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将T24及5637细胞分为PBS对照组、5和10 μmol/L TGX-221实验组,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TGX-221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并同时检测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GX-221对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验TGX-221干预对膀胱肿瘤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蛋白印迹法探寻干预后膀胱肿瘤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相关通路蛋白变化情况,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GX-221处理24 h后,5637、T24细胞株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5、30 μmol/L,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66.81±4.12)%、(83.41±5.06)%比(100.00±5.65)%(5637细胞);(78.71±5.75)%、(89.34±4.75)%比(100.00±4.50)%(T24细胞)],实验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34.10±3.29)%、(68.74±6.32)%比(100.00±1.52)%(5637细胞);(69.78±6.06)%、(86.03±4.98)%比(100.00±6.55)%(T24细胞)],实验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18.44±5.17)个、(30.89±3.76)个比(51.22±4.84)个(5637细胞);(50.33±6.26)个、(75.72±5.72)个比(101.11±8.91)个(T24细胞)],细胞周期实验表明,实验组细胞周期大量停滞于G0及G1期[(72.40±2.22)%、(60.96±1.95)%比(45.00±3.15)%(5637细胞);(65.88±3.05)%、(53.61±3.17)%比(43.61±1.26)%(T24细胞)],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15.07±1.27)%、(9.93±0.97)%比(5.77±0.61)%(5637细胞);(16.13±0.91)%、(11.06±1.19)%比(7.91±0.65)%(T24细胞)],蛋白印迹实验中,实验组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波形蛋白(Viment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N-钙黏蛋白(N-cadherin)等蛋白含量明显下调,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含明显上调。结论TGX-221可以抑制人膀胱癌5637与T24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抑制其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其抑制侵袭及迁移能力的机制与蛋白激酶B(Ak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膀胱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不同锉臼方法重建髋臼,比较髋臼假体试模植入后的稳定性,得出何种方法重建后植入的髋臼假体试模更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皖西卫生职业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整防腐骨盆标本10具。使用同心圆形顺序和非顺序锉臼、非同心圆形顺序和非顺序锉臼,4种锉臼方式。同一骨盆的两侧髋臼设置成一区组。一侧使用同心圆形锉臼重建髋臼,两种方式先顺序锉臼,压配假体试模、测量;在此基础上非顺序锉臼重建髋臼再次测量;另一侧使用非同心圆形锉臼重建髋臼,使用相同方式顺序和非顺序锉臼,压配假体试模。测量髋臼假体试模的抗旋转扭矩和抗拔出力。4种处理手段分别为4个处理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SNK-q检验。结果同心圆形顺序锉臼重建后髋臼假体试模的抗拔出力(83.8±3.3)N,抗旋转扭矩(26.5±2.6)Nm;与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重建抗拔出力(93.6±2.2)N,抗旋转扭矩(34.8±2.2)Nm。非同心圆形顺序锉臼重建抗拔出力(69.2±2.9)N,抗旋转扭矩(12.1±2.6)Nm,与非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重建抗拔出力(75.3±2.2)N,抗旋转扭矩(16.8±1.9)Nm。经过统计学分析,在抗旋转扭矩实验中,各处理组间扭矩有差异(F=443.8,P<0.05),每区组间扭矩有差异(F =6.2,P <0.05)。为进一步了解处理组间均数两两比较情况,SNK-q检验显示各处理组间抗旋转扭矩均值完全不相等。在轴向抗拔出力实验中,各处理组间抗拔出力有差异(F =187.2,P <0.05),每区组间抗拔出力无差异(F=1.9,P>0.05)。组间均数两两比较显示各处理组间抗拔出力均值完全不相等。抗拔出力和抗旋转扭矩呈现出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同心圆形顺序锉臼>非同心圆形非顺序锉臼>非同心圆形顺序锉臼的结果。结论在尸体骨盆标本实验中得出同心圆形重建髋臼后半球形髋臼假体试模更稳定;在非顺序锉臼重建的髋臼窝中,假体试模植入后稳定性更强。同心圆形和非顺序两种锉臼重建方式重建髋臼操作简单、可行。

  • 标签: 假体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30日至2016年6月3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肾透明细胞癌根治术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我院体检且体检结果正常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6.7±5.5)岁]作为对照组。取术后新鲜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YKL-40 mRNA表达水平,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外周血YKL-40水平[(186.9±15.7) μg/L]高于对照组[(115.1±12.5) μg/L]及手术后YKL-40水平[(146.3±13.5) μg/L,t=20.565、28.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YKL-40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t=5.047,P<0.05)。共98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成功率为89.1%,中位随访时间为47.5个月,3年生存率为62.34%。外周血中YKL-40升高患者总生存期(OS)短于降低患者(χ2=6.2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癌组织中YKL-40升高与降低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OR(95%CI):1.854(1.289~7.659)]、淋巴结转移[OR(95%CI):2.335(1.359~10.656)]、外周血中YKL-40[OR(95%CI):1.335(1.185~6.987)]是经手术治疗肾透明细胞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透明细胞癌外周血中YKL-40水平升高,且与OS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预后标志物。癌组织中YKL-40水平未见升高,血清YKL-40可能并非来源于癌细胞。

  • 标签: YKL-40 肾透明细胞癌 总生存期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在创伤性脾破裂中比较脾切除与保脾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选取收治我院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共计 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两组治疗方式比对。两组患者从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将对照组采用保脾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脾切除进行治疗手段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70.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1.89±1.08) d、住院时间( 9.79±4.27) d、并发症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6.12±2.15) d、住院时间( 14.26±3.45) d、并发症发生率( 1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输血量、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对创伤性较轻脾破裂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中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 脾切除;保脾治疗;创伤性脾破裂    人體脾脏的血供丰富,质地较脆,有包膜覆盖,并通过与包膜相连的韧带进行固定,胸壁、腹壁等解剖结果对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外力的冲击下,脾脏可能出现破裂并出血的情况 [1]。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也增加了创伤性皮破裂的情况。有调查报告显示,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创伤性脾破裂是致死率最高的因素,达到了 10%,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对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之一,同时储存着大量血液,因此,一般分为脾切除和保脾治疗两种方式 [3]。本次研究分析对比了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 2016年 12月 -2017年 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 35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6.437, 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手术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 急性复杂性; 胆囊炎; 临床治疗效果       急性复杂性胆囊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腹肌强直以及触痛等,是由于胆囊管阻塞、细菌侵袭等因素诱发的急性胆囊炎症。该病症患者极易伴有胆囊结石,对其进行治疗具有很大程度的复杂性 [1]。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 2016年 12月 -2017年 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复杂性胆囊炎 [2]。其中男 42例,女 28例,年龄 55~ 78岁,平均( 67.4±5.2)岁;经 B超检查结果表明,其中伴有胆囊显著肿大者 30例,并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者 29例,非结石性胆囊炎者 41例;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35例,两组患者在各项一般数据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以禁食,均予以常规术前检测、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等等,检查患者肺功能,或做血气检查。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患者开放性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全身气管插管麻醉,于右肋缘下做传统斜切口,或者于右下腹经腹做传统直肌切口,进行胆囊的剥离,进行彻底腹腔冲洗处理,间断做胆囊床的缝合,若腹腔遭到严重污染,则可肝下放置一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借助于气管的三孔法,做逆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在患者腹腔内放置标本袋,于胆囊底部或者胆囊壶腹部做胆囊壁切口,彻底吸净胆囊中的胆汁,再将胆囊结石放置到标本袋中;切除包括底部、体部在内的胆囊前壁,将残余胆囊前壁提起,朝着胆囊床的方向将其移动到胆囊壶腹部,通过手术钳,将胆囊动脉切断,再移动到近壶腹部,采用钳夹或者套扎后,做胆囊管的切断处理。就三角局部解剖更加复杂者来说,可在术中经胆囊管或细针穿刺,行胆总管造影,对胆总管顺畅情况进行了解,做好相关处理,强调放置腹腔引流管并确保顺畅,可直接在黏膜面进行胆囊管内口缝合,手术后,若情况所需,应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平均 4.5 d拔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用 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比较采用字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 5.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8.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6.437, P<0.05)。     3 讨论    由于急性复杂性胆囊炎通常都发生在年龄较高的老年群体中,表现为病情发展快、合并症多且术后恢复缓慢等特点,而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病死率又较高,因此临床建议采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通常来说该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应在发病的 48 h以内;但是对于自身机体条件较差,不适宜马上实施手术的患者来说,则应该尽量争取在发病的 72 h内进行手术 [3]。充分把握手术时机,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术后无论是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还是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开放性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极大的体现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就患者方面来看,由于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通常来说年龄偏大,其机体功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渐削弱,加之胆囊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呈现出肿大、充血、水肿以及周围组织粘连的问题,其重要脏器功能如心肺功能都已经处于衰老状态,不具备较强的抗病力、耐受力。由此,在进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时,必须要切实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时间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创伤小且治疗效果更佳的方法。同时,对患者的手术操作要轻柔,全面实施心电监护,术中麻醉不宜过深,应该在确保手术可以顺利完成的同时,尽快让患者恢复清醒。除此之外,在进行粘连与粘结的分离时,应尽量采用电切分离法,先对其胆囊周围组织进行分离,如果选择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除了会对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之外,还极易在术中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损伤到胆、肝总管,延长术后有效的恢复时间,无法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因此,出于对上述种种因素的考虑,也更突显出了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确切疗效,更具应用优势。    总结来说,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手术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宇飞,王峰,刘绪舜,等 .急诊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应用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6): 463-465.     [2]王佐民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探讨 [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6): 662-663.     [3]王佐民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在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5): 620-621.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是医学领域重要的基本课程之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基于此,多元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章以交互式、PBL、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为例,介绍了多元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多元教学法 人体解剖实验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诊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抽取75例作研究组样本,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75名作为对照组样本,对2组受检者实施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HBsAg、抗-HBe、抗-HBc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是(7.45±2.84)′105,远高于其他组(P<0.05);HBsAg、HBeAg、抗-HB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用于监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合理制定抗乙肝病毒复制的用药方案。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DNA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项目教学法用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54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7名。对照组实施传统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观察组实施系统解剖学项目教学。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方式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实践操作课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认为提高发现解决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临床工作有帮助、促进临床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人数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目教学应用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标签: 项目教学法 人体解剖学 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