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梗塞患者行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 随机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74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37例,应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37例,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30%,36/37)高于对照组(81.08%,30/37),P<0.05;经治疗,实验组TC(3.43±0.26)mmol/L、TG(1.33±0.34)mmol/L、LDL-C(1.68±0.72)mmol/L,均比对照组低,实验组HDL-C(2.27±0.77)mmol/L,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联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塞患者的效果确切,利于其血脂水平的改善,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9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47例,大剂量治疗)、对照组(47例,小剂量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87%,46/47)高于对照组(80.85%,38/47),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65±2.81)分、C反应蛋白浓度(11.58±3.15)mg/L,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疗效确切,利于其整体恢复效率的提升且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梗死后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前列地尔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78例脑梗死后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实验组(39例,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39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血液流变学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44%,38/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P<0.05;实验组症状改善时间(5.09±1.05)d、血液流变学恢复正常时间(7.11±1.24)d,均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合理运用前列地尔治疗脑梗死后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效果确切,可在短时间内使病情好转,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酸(UA)、胱抑素C(Cys C)在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金秋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DHF患者173例(病例组)及同期收治的心功能正常患者144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UA及Cys C水平,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DHF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分析UA、Cys C水平与LVEDd和LVMI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VEDd、LVMI、UA、Cys C水平分别为(46.82±4.56)mm、(117.45±24.51)g/m2、(380.23±115.85)μmol/L、(1.41±0.51)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8±3.96)mm、(111.19±19.30)g/m2、(333.65±89.02)μmol/L、(1.06±0.3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2.48、3.95、7.02,均P < 0.05);UA水平在心功能Ⅳ级组为(432.48±157.64)μmol/L,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组的(355.22±106.56)μmol/L和Ⅲ级组的(379.89±93.43)μmol/L(F=5.18、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DHF患者UA与LVEDd(r=0.17,P < 0.05)、LVMI(r=0.18,P < 0.05)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UA、Cys C在老年人DH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U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心室重构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重症超声对休克患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休克患儿,并对休克患儿应用休克患者快速超声评估(rapid ultrasound in shock,RUSH)方案进行心肺及腹部形态、功能评估,以辅助休克诊断及治疗。结果26例休克患儿,入院时立即根据RUSH方案进行评估,诊断为脓毒性休克8例,心源性休克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6例,混合性休克6例。心源性休克患儿左室射血分数(26.5±8.24)%,下腔静脉宽度均大于10 mm,休克纠正后左室射血分数上升至(32.17±26.11)%。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73.25±1.28)%,休克纠正时左室射血分数(50.12±31.41)%。26例休克患儿液体复苏1 h后9例(34.6%)肺部超声发现较多B线;其中,心源性休克液体复苏1 h后约50%患儿肺部超声发现较多B线,存活患儿休克纠正后11例(57.9%)出现较多B线,但仅有6例患儿查体可闻及水泡音。结论根据RUSH方案对休克患儿容量状态、心脏功能、容量反应性及病灶进行评估,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更早更准确地分辨休克类型并辅助指导液体复苏,利于患儿的精确、个体化液体管理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对睡眠障碍艇员睡眠本能重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某基地因睡眠障碍就诊潜艇艇员38人,应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干预。干预前、后10 d内,采用睡眠日记评估睡眠规律指数(SR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采用脑电生理仪记录干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值。结果干预前后比较,SRI<25患者由12人减少为7人,26≤SRI≤36患者由17人减少为10人,37≤SRI≤46患者由5人增加到8人,SRI>46患者由4人增加到13人。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紊乱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潜伏期MMN明显延迟(P<0.01),波幅MMN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潜伏期P300明显延迟(P<0.01),波幅P300明显提高(P<0.01)。结论采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潜艇艇员睡眠,显著提高其大脑自动信息加工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NEC)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头部影像学变迁及预后随访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临床诊断为ANEC的13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中位数为30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头部影像学资料,并对存活患儿进行电话随访。结果13例患儿入院前均有发热和抽搐症状,发热距离出现意识障碍的时间中位数为48 h,头颅磁共振成像呈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13例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3例中死亡7例,随访5例,身高、体质量发育同健康儿童,免疫力正常,1例运动智力同健康同龄儿,儿童整体表现分类量表评分良好,余4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均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结论ANEC多发生于冬季和年幼儿,病情进展迅速,发热抽搐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死亡率高;早期头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存活患儿多遗留后遗症,多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经系统康复治疗后远期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营养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2021年1月-2022年5月,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2例。两组均给予一致化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给予针对性营养护理,评定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Alb、Hb、TP,均相当,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Alb、Hb、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营养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中有明显的应用优势,一方面可显著增强患者的机体营养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和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共4家医院PICU 2014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39例ANE患儿,根据出院临床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结果纳入39例ANE患儿,男18例、女21例;中位发病年龄30月龄;出院病死率为41%(16/39)。29例(74%)患儿的发病年龄<4岁,前驱感染以流感病毒最常见(80%,20/25)。入PICU时死亡组休克比例高于存活组[12/16比 17%(4/23),P=0.001]。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存活组[3(3,6) 比6(5,7)分,Z=-2.598,P=0.009],其最优界值为4分,且死亡组GCS≤4分的比例高于存活组[10/16比 22%(5/23),P=0.018]。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ANE严重程度评分(ANE-SS)高于存活组[5(2,6) 比2(1,4)分,Z=-2.436,P=0.015],死亡组ANE-SS高风险比例高于存活组[9/16比22%(5/23),P=0.043]。存活组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20 mg/(kg·d)]的比例高于死亡组[43%(10/23)比1/13,P=0.03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PICU时存在休克[比值比(OR)=14.250,95%置信区间(CI)2.985~68.018,P=0.001]、GCS≤4分(OR=6.000,95%CI 1.456~24.733,P=0.013)及ANE-SS高风险(OR=4.629,95%CI 1.142~18.752,P=0.032)为ANE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NE多见于4岁以下的流感儿童。入PICU时存在休克、GCS≤4分及ANE-SS高风险为ANE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可能会改善ANE患儿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重症超声对休克患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休克患儿,并对休克患儿应用休克患者快速超声评估(rapid ultrasound in shock,RUSH)方案进行心肺及腹部形态、功能评估,以辅助休克诊断及治疗。结果26例休克患儿,入院时立即根据RUSH方案进行评估,诊断为脓毒性休克8例,心源性休克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6例,混合性休克6例。心源性休克患儿左室射血分数(26.5±8.24)%,下腔静脉宽度均大于10 mm,休克纠正后左室射血分数上升至(32.17±26.11)%。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73.25±1.28)%,休克纠正时左室射血分数(50.12±31.41)%。26例休克患儿液体复苏1 h后9例(34.6%)肺部超声发现较多B线;其中,心源性休克液体复苏1 h后约50%患儿肺部超声发现较多B线,存活患儿休克纠正后11例(57.9%)出现较多B线,但仅有6例患儿查体可闻及水泡音。结论根据RUSH方案对休克患儿容量状态、心脏功能、容量反应性及病灶进行评估,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更早更准确地分辨休克类型并辅助指导液体复苏,利于患儿的精确、个体化液体管理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小儿临床营养数字化平台对PICU患儿进行营养评估,了解PICU患儿营养状况,指导营养干预,提高重症医生对营养的关注。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入住我院PICU的患儿1 262例,将临床资料、生长指标、饮食摄入情况录入小儿临床营养数字化平台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儿进行营养评估,并进行营养干预。结果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926例(72.34%),其中原发病风险291例(31.43 %);饮食情况2分26例(2.81%);体格测量1分308例(33.26%),2分260例(28.08%),3分271例(29.27%)。出院时存在营养风险748例(65.72%)。入院时营养不良患儿的平均住院日(10.8±3.3)d,入院正常患儿平均住院日(13.4±4.6)d。出院营养不良患儿平均住院日(11.7±4.2)d,出院无营养不良患儿平均住院日(8.5±2.9)d。入院存在营养风险的患儿中,营养不良372例(40.17%),其中严重营养不良91例(9.83%),出院时营养不良220例(29.41%),其中严重营养不良68例(9.09%)。结论PICU患儿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且随住院时间延长而风险升高。住院期间予营养支持干预,可一定程度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营养不良风险筛查、营养不良评估及干预对了解并改善患儿营养状态及临床预后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儿,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非危重组(≤16分)、危重组(17~25分)和极危重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 h、12 h、24 h和48 h采集静脉血2.5 mL,检测TEG、CCTs。总结TIC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18例,分别应用TEG及CCTs诊断TIC 9例(14.1%)、4例(6.3%)。TEG于外伤6 h即可诊断TIC,CCTs为12 h。TEG诊断4例患儿高凝状态。女性、输血、快速输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发生TIC的风险是不具有高危因素发生TIC的4.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TIC风险提高1.147;年龄升高1岁,GCS升高1分,TIC风险分别降低0.765和0.817,是TIC的保护因素。结论TEG与CCTs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TEG更早期敏感,且能发现高凝状态。女性、休克、低体温、低年龄、高ISS评分、低GCS评分是TIC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