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用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以我院收治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给予舒适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生理舒适度、社会舒适度、心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整体舒适度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舒适护理 慢阻肺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老年胃肠外科患者围术期促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从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胃肠外科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盲抽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8例,接受围术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8例,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输液时间、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胃肠外科 围术期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加以健康教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到我院治疗的11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样本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健康教育),每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指导。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满意度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78.18%,观察组干预后抑郁评分(SDS)低于对照组,两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应用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预后效果。

  • 标签: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健康教育 依从性 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Janus kinase(JAK)抑制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篇文献进行JAK抑制剂治疗COVID-19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异质性检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和发表偏倚。结果19项研究中的JAK抑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方面,病死率、临床恶化、恢复率的RR及其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CI)分别为0.52(95%CI: 0.44~0.62)、0.45(95%CI: 0.25~0.83)、1.21(95%CI: 1.03~1.43),恢复时间的MD及其95%CI为-0.96(95%CI: -1.13~-0.79);不良反应方面(包含严重不良反应、感染、栓塞、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肝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只有严重不良反应的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其RR及95%CI为0.83(95%CI: 0.72~0.97)。结论JAK抑制剂有助于降低COVID-19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临床结果,且不良反应的风险不增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Janus kinase抑制剂 不良反应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存活规律,为制定预防病毒通过食品和加工材料传播的防控措施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将病毒培养物接种至常见进口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样本表面病毒核酸载量;使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实验测定病毒滴度,观察病毒存活时间。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病毒半衰期。结果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病毒核酸载量随时间下降,且温度越高病毒核酸载量下降越快。不同种类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病毒存活时间不同,室温条件下,猪肉和车厘子表面病毒存活24 h;其次为带鱼和鲜橙表面。加工材料表面病毒存活时间均较短,小于24 h。4 ℃条件下,病毒在猪肉表面至少存活1周,其次为车厘子和带鱼。-20 ℃条件下,病毒在猪肉和塑料包装表面的活性下降缓慢,8周后病毒滴度仍然较高,而在带鱼和纸板表面的活性下降明显。结论不同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的病毒核酸存续时间和存活规律不同,且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应根据食品、加工材料类型,以及生产环境条件制定针对性预防和消毒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食品 加工材料 表面 病毒活性
  • 简介:摘要:聋校信息技术与资源课程的整合,重点在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水平的运用。强调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和能力。当前,大多数聋哑学校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中,都会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制定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教学计划。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遥不可及的,在聋校中大力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会有一定的逃避心理。也有部分教师会将传统的教学生搬硬套,用来教学。而聋哑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想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找出聋校信息技术的特点,并突破教学中的困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来。

  • 标签: 聋校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对策研究
  • 简介:摘要:信息技术在聋校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聋校课堂教学上,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学生听力不足、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在认识到信息技术重要性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与班级学生情况、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实际相联系,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聋校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规避信息技术应用没有围绕课堂教学、没有及时跟进学习、没有及时总结等问题。

  • 标签: 聋校 信息技术 课堂 应用 研究
  • 简介: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由于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个性差异在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灵活的、多样的,因为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但是,听障孩子除了与正常孩子的个性差异外,还因为其成长的特殊性,呈现出更复杂的个性差异。因此,在聋校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作文教学作为学生突出个性的表达方式之一,聋校教师需要在个性化作为教学上下功夫,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个性化教学效果。

  • 标签: 聋校教师 实施 个性化 作文教学
  • 简介:摘要:个别化教学是聋校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从个别化教育是集中教育的补充、个别化教育适应了课程需要、个别化教育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等三个方面,理解个别化教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班级聋生特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应用对比教学方法等三种途径,开展具体的聋生个别化语文教学,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在开展个别化语文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个别化教学是否服务于教学目标、是否进行了前期准备等事项。

  • 标签: 个别化 教学 聋校 语文 应用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海南省虫媒病毒种类及分布变化。方法于2017-2018年在海南省野外采集吸血昆虫标本,所有吸血昆虫标本实验室处理后用BHK-21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同时使用RT-PCR平行检测吸血昆虫标本中虫媒病毒基因。结果共采集到4属(库蚊、阿蚊、伊蚊、按蚊)15 062只蚊虫和11 360只蠓虫。采集的蚊虫中三带喙库蚊居多,占蚊虫采集总数92.88%(13 990/15 062)。经组织培养细胞共获得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3株乙型脑炎(乙脑)病毒、1株盖塔病毒,在5批三带喙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3株乙脑病毒和5批PCR筛检阳性的标本均属于基因1型乙脑病毒。当地乙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57‰(8/13 990)。在5批蠓虫标本中检测阿卡斑病毒基因阳性,当地阿卡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44‰(5/11 360)。基于病毒S基因和M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5株阿卡斑病毒处于单独进化分支形成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继1980年代以来,从海南省的蚊虫标本中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蠓虫标本中检测到阿卡斑病毒。应加强乙脑病毒、盖塔病毒和阿卡斑病毒对人畜动物感染状况及疾病负担的监测,以减少对当地公共卫生健康的危害。

  • 标签: 虫媒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盖塔病毒 阿卡斑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吸血昆虫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为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BioEdit、MEGA等)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2014、2017-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的采集点共采集到2属3种蚊虫24 240只,蠓虫17 110只。其中在淡色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并且获得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盖塔病毒、浓核病毒。盖塔病毒(NMDK1813-1)E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与甘肃分离株(GS10-2)在同一进化分支,且有6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发现的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均是在内蒙古蚊虫标本中新近发现的病毒,这为内蒙古地区的虫媒病毒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内蒙古的虫媒病毒及其病毒病的预防及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 标签: 乙脑病毒 盖塔病毒 虫媒病毒